1、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秋收起义(D)三湾改编2 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状况(B)资金短缺(C)就业压力(D)市场经济的存在3 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于人们( )(A)政治态度和立场不同(B)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C)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A)中国同盟会(B)兴中会(C)中国国民党(D)
2、中国民主同盟5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C)毛主席(D)邓小平6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D)瓦窑堡会议7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在( )。(A)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B) 论联合政府(C)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D)新民主主义论8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参议会制度(B)政治协商会议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9 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
3、)(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D)新政治协商会议10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四项基本原则(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1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 )(A)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B)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感性认识是具体的(C)理性认识是绝对的,感性认识是相对的(D)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12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新文化运动(D)党领导的人民革命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共产党一党专政(B)工农联合专政(C
4、)无产阶级专政(D)以人民民主为主的多党联合专政14 2007 年,我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都完成了换届工作,此次换届大幅度减少了各级党委中副职的数量,扩大了党政交叉任职数,其中党政交叉 3 人的市占80.5,县占 57.4。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我国政府成员由党委决定并产生(B)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水平(C)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D)这一做法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15 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 的方针,在这一系列 “两手抓”方针中,关键是(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C)
5、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6 1917 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 )。(A)天坛宪章(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民国约法1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对象(B)认识的主体(C)认识的客体(D)社会实践18 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真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1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C)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6、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0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C)感性直观形式(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二、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1 偶然性22 必然性23 联系三、简答题24 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25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6 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27 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8 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9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0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五、论述题3
7、1 试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32 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33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 五化 “中,增加了“信息化“ ,并排在“工业化“之后。请你简要谈谈对信息化及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
8、端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C4 【正确答案】 A5 【正确答案】 D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A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A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D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C15 【正确答案】 C16 【正确答案】 B17 【正确答案】 D18 【正确答案】 B19 【正确答案】 D20 【正确答案】 B二、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1 【正确答案】 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22 【正确答案】 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
9、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23 【正确答案】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三、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有如下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特性。二是结构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且趋向优化的特性。三是层次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可以成为更大系统的要素,作为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相对于它
10、的下一层次来说,又是一个系统。四是开放性: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第二,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结合在一起的,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25 【正确答案】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
11、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26 【正确答案】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
12、理活动。(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7 【正确答案】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
13、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第一,劳动促进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第三,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不断发展。(2)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和规定。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具有产生意识的机能,主要在于人脑具有别的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做出反映;人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意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
14、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来自外部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8 【正确答案】 (1)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第一,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第二,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第三,每个人的反映都受他原来的情感、知识、经验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应所形成的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第四,人的意识不仅
15、能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观念。(2)意识在内容上又是客观的。第一,尽管意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来源于客观事物;第二,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反映着客观世界;第三,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产生个体意识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第四,人的意识创造的任何观念都有其客观“原型“ ,即使是某些虚幻的、荒诞的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罢了。(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否认了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看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
16、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9 【正确答案】 这种论述是错误的。(1)从古到今,哲学流派繁多,形式多样,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对不同哲学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都说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建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因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30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
17、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3)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五、论述题31 【正确答案】 (1)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8、(2)1956 年,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的壮举,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的巨大动荡,反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空前奇迹。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19、基本上建立起来,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我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马列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并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从而用新的经济和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2 【正确答案】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
20、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
2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33 【正确答案】 信息化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推广应用计算机、现代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互相促进,使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信息化必要的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