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 62 及答案与解析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对人发展的影响因素是 (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3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选拔班干部(C)关心学生身体健康(D)组织教育活动4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下(B)社会旧式分工(C)资本主义
2、制度(D)阶级剥削5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划分角度是 ( )(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B)课程管理制度角度(C)课程的组织核心(D)课程的存在形式6 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7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8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加强德育(B)发展智力(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健康第一9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
3、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C)说理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0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 )(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11 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B) 教育漫话(C) 教育过程(D)论语12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 )(A)实践课堂所学知识(B)扩大学生生活范围(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D)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13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14 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15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6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17 教育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论述题本大题 15 分。18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 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B)抽象(C)概括(D)综合20 人们常常以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 ( )(A)形状
5、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21 有目的、无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22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23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 ( )(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C)初期进步快,以后渐慢(D)初期进步慢,以后渐快24 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属于 ( )(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B)自然科学的领域(C)心理科学的范畴(D)哲学领域25 智力多元论的提出者是 ( )(A)吉尔福特(B)卡特尔(C)加德纳(D)斯坦伯
6、格26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A)感觉(B)知觉(C)记忆(D)表象27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28 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遗忘(B)识记、再认、回忆(C)识记、再认、联想(D)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29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30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
7、森定律(C)成就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1 考试焦虑的危害是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32 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33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34 简要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35 简要说明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论述题本大题 15 分。36 试分析态度的理论。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 62 答案与解析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2 【正确答案
8、】 A3 【正确答案】 A4 【正确答案】 B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A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C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B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13 【正确答案】 错误。该观点属于教育心理起源说,虽然看到教育中的模仿因素,但却没有看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14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
9、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涵义,因此是错误的。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15 【正确答案】 (1)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4)选择文化的功能;(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16 【正确答案】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
10、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17 【正确答案】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论述题本大题 15 分。18 【正确答案】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
11、全面协调发展,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 【正确答案】 B20 【正确答案】 D21 【正确答案】 C22 【正确答案】 B23 【正确答案】 A24 【正确答案】 C25 【正确答案】 C26 【正确答案】 A27 【正确答案】 C28 【正确答案】 D29 【正确答案】 B30 【正确答案】 B辨析题本大
12、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1 【正确答案】 错误。考试焦虑除了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外,还会危及学生形成焦虑性人格。32 【正确答案】 错误。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33 【正确答案】 (1)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2)联系实际展开论述。34 【正确答案】 (1)性格和气质的联系。 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性格和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二
13、者相互影响。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到性格形成和发展,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35 【正确答案】 (1)行为参照: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
14、照系统。(2)对偏离的恐惧: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因此,从众行为者害怕偏离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论述题本大题 15 分。36 【正确答案】 (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
15、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
16、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 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