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5KB ,
资源ID:91105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11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升本类试卷]种群生态同步练习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升本类试卷]种群生态同步练习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1、种群生态同步练习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23 自疏法则” 中的“-23”的意义是(A)种群密度提高后,有 23 的个体被去掉(B)种群密度提高后,有 23 的生物量被去掉(C)平均单株重增加后,有 23 的个体被去掉(D)平均单株重的增加导致密度下降的系数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的亲代投入小(B)有性繁殖能产生具更多变型的后代(C)无性繁殖是对开拓暂时性新栖息地的一种适应方式(D)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3 N1、N 2 两个物种均按 Logisti方程增长,其环境容量分别为 K1、K 2,当两者处于同一环境会发生竞争,竞争系数为

2、 、,则两个物种共存的条件是(A) K 1K 2 或 K2K 1(B) K1K 2 和 K2K 1(D) K 1K 2 和 K2K 14 按 Logisti方程增长的种群的最大持续收获量是(A)(1/2)K(B) (1/4)K(C) (1/2)K(D)(1/4) K5 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影响称为(A)他感作用(B)他毒作用(C)抗毒作用(D)抑制作用6 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7 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A)偏利共生(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共栖作用8 植物分泌毒素抵抗微生物入侵称为

3、(A)他感作用(B)他毒作用(C)抗毒作用(D)抑制作用9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10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二、填空题11 世代分离种群的指数增长方程为 t Ot,式中 A 是( )。12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是: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 )。13 一些一年只繁殖一次的昆虫,假如其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该种群

4、的增长方式为( )。14 种群呈指数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15 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的首要条件是( )。16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两个特点是:( );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17 通常把影响种群调节的各种因素分为( )和( )两大类。18 种群密度的调节作用有( )和( )两种。19 自动调节学说又将种群调节分为( )、( )和( )等。三、简答题20 简述种群周期性波动的原因。21 简述生态入侵及其危害。22 简述逻辑斯谛方程成立的假设条件。23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四、论述题25 论述种群数量的变动趋势及形式。26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

5、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27 论述种群调节学说。种群生态同步练习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二、填空题11 【正确答案】 周限增长率【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2 【正确答案】 模型

6、中两个参数 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3 【正确答案】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型种群增长【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4 【正确答案】 无密度制约【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5 【正确答案】 受密度制约【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6 【正确答案】 曲线渐近于 K 值,即平衡密度【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7 【正确答案】 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8 【正确答案】 密度制约作用 非密度制约作用【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19 【正确答案】 行为调节 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三、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种群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多年周期因素与种

7、群间影响造成的。种群数量的年波动, 一类主要受种群环境条件的周年差别,即外因所控制;另一类主要受种群本身,即内因所控制。【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1 【正确答案】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入侵种群由于关系不完善,进人生态系统后迅速扩展,破坏系统结构,影响系统功能,甚至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2 【正确答案】 (1)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出现,没有任何时滞。(2)环境阻力的大小与种群大小成直线关系,每增加一个个体都产生相同的压力。(3)逻辑斯谛以 K 为渐近线,最终种群数量在 K 水平稳定下

8、来。【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3 【正确答案】 dNdt=rN(1NK)=rN (KNK)式中:种群大小:时间;dNdt种群变化率;r种群的增长率;K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1+ea-n)式中:e 自然对数的底;a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4 【正确答案】 (1)种群增长。(2) 季节消长。(3)不规则波动。(4) 周期性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 种群的衰落与灭绝。(8)生态入侵。【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四、论述题25 【正确答案】 种群波动一般是指种群的数量随时问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是由一系列“简单增长” 所组成的

9、,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息地,首先经过种群增长建立种群,以后变动的主要趋势有不规则或规则的波动。种群的变动形式有:(1)种群增长。(2) 季节消长。(3) 不规则波动。(4) 周期性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8)生态入侵。【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6 【正确答案】 (1)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有一个环境容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2)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 型,而是“S” 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 K 值,即平衡密度;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3)

10、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 5 个时期: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 K12 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27 【正确答案】 种群调节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的增长势和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这两个反向力之间的平衡而达到的。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就是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它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对任何种群都可导致指数增长。因此,种群大小主要由气候、资源、捕食者、寄生者或疾病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机制。(1)气候学派。(2) 生物学派。(3)食物因素。(4) 自动调节学说。【知识模块】 种群生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