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文学概论(叙事作品)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叙事2 叙述3 叙述时间4 故事时间5 文本时间6 时距7 叙述时间中的次序8 频率9 事件的重复10 叙述的重复11 叙述视角12 第三人称叙述13 第一人称叙述14 故事15 事件16 情节17 情景18 “扁平”人物19 表意型人物20 “圆形”人物21 “性格”人物22 叙述动作23 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4 叙述声音二、简答题25 什么是现代叙事学?26 简述叙事的意义。27 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景。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区分为哪两种情况?28 为什么会出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2、特” 的情况?三、填空题29 叙事的三个层面_;_;_。30 一般来说,次序可分为_、_、_和_。31 重复有两种类型,即_和_。32 传统叙事作品采取的主要叙述视角是_。33 “叙述内容 ”包括_ 、_、_、 _。34 按照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_、_、_。35 作家安排时距常见的方法有_、_、_、_、_。全国自考文学概论(叙事作品)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叙事:是通过语片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 【正确答案】 叙述: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
3、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 【正确答案】 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4 【正确答案】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5 【正确答案】 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6 【正确答案】 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7 【正确答案】 叙述时间中的次序:是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8 【正确答
4、案】 频率: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的叙述语寿和故事内容之问的重复关系。【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9 【正确答案】 事件的重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0 【正确答案】 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1 【正确答案】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2 【正确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3 【正确答案】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
5、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4 【正确答案】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什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5 【正确答案】 事件:是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大小都必须要与人物行为有关。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从事件在整个故事进展中的作用看,主要有两种类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生动的形象。就事件
6、的重要性而言,有的是故事发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有的只是个过渡,是辅助单位。【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6 【正确答案】 情节:足按照因果逻辑绀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什。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情节是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逻辑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的情节。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7 【正确答案】 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也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
7、织成的具体情境。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详略、速度的叙述方式如省略、概略、场景、停顿和减缓,这几种时距可以结合运用,但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情景描写。而不同作品对叙述过程中时距的变化有不同要求,因而情景在作品中的安排是不同的。【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8 【正确答案】 “ 扁平” 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19 【正确答案】 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0 【正确答案】 “ 圆形” 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1 【正确答案】 “ 性格” 人物:指中国古代叙
8、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2 【正确答案】 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如果所叙述的内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事件本身叙述清楚;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讲述便非常重要。叙述动作在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3 【正确答案】 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当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 ,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4
9、【正确答案】 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从叙事的一般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情态并不是为了表现故事内容,而是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通过吸引读者对声音的注意而把叙述者自己凸现出来。【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二、简答题25 【正确答案】 现代叙事学是 20 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 100 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 100 个故事实质上二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
10、后相接的 31 个“功能” 中。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20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 叙事学” 。法国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固然有其片而性,但从研究发展的角度是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6 【正确答案】 叙事与客观世界的
11、模仿关系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二是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叙事的意义就建立在这两方面关系之上:它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7 【正确答案】 (1)显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在比较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事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地可以被接受者听到。显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2)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是与上面所说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例子是戏剧文
12、学即剧本,有的小说也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但应当注意的是“隐在叙述抒” 并不是悦不存在叙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 隐在”即不在场的状态。【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28 【正确答案】 小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说来这些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所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着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接受中。真实的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者的理解,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与隐含的理想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真实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读的可能,因此真实读者只有
13、尽可能地向隐含的理想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当然,实际上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而形成了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多样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三、填空题29 【正确答案】 (1)叙述语言;(2) 叙述内容;(3)叙述动作。【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0 【正确答案】 顺时序;逆时序;倒叙;插叙。【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1 【正确答案】 事件的重复;叙述的重复。【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2 【正确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3 【正确答案】 故事;人物;事件;行动。【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4 【正确答案】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35 【正确答案】 省略;慨略;场景;减缓;停顿。【知识模块】 叙事作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