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1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能够体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2 提出“中庸 ”这一价值原则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 提出“先知先行后 ”主张的是 ( )(A)荀子(B)朱熹(C)程颐(D)王夫之4 佛教禅宗的_观点,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 ( )(A)“直指本心 ”(B) “知为心体”(C) “知觉是性”(D)“轮回说 ”5
2、 现代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使甩的语言却至少有 80 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为( )(A)四大语系(B)五大语系(C)六大语系(D)七大语系6 下列文字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的是( )(A)契丹大字(B)方块壮字(C)朝鲜文(D)突厥文7 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正名” 问题的是( )(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8 邓小平的“ 三个面向” 思想提出于 20 世纪( )(A)60 年代(B) 70 年代(C) 80 年代(D)90 年代9 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发生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整体思维是一种重体悟的( )(A
3、)理性思维(B)辩证思维(C)类比思维(D)直观思维10 “天人合一 ”的思想起源于(A)商(B)西周(C)秦(D)汉11 提出“行先知后 ”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程颐(C)王夫之(D)黄宗羲12 在现代中国的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 )(A)24 个(B) 30 个(C) 35 个(D)40 个13 下列关于汉字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B)汉字属于表音文字(C)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D)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14 最早提出“ 名实” 问题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15 佛教在中国的发
4、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繁荣阶段指的是( )(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16 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A)天台宗(B)禅宗(C)华严宗(D)密宗17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 (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理性思维(D)辩证思维18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其为( )(A)元始天尊(B)太上老君(C)太白金星(D)道德天尊19 “三纲”一词最早见于( )(A)孟子(B) 春秋公羊(C) 春秋繁露(D)朱子语类20 大学提出的三大教育纲领不包括( )(A)明明德(B)修身(C)亲民(D)止于至善21
5、“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 ( )(A)诗经(B) 天问(C) 九章(D)虞书22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 )(A)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B)只是文化的载体(C)只是文化事象(D)既不是文化事象,又不是文化的载体23 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是( )(A)趋吉避凶(B)语言崇拜(C)避讳(D)拆字24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为禅宗正宗的是( )(A)北宗(B)南宗(C)律宗(D)密宗25 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A)周礼(B) 庄子(C) 周易(D)诗经26 苟子提出“ 天人之分” 观点的文章是 ( )(A)礼论(B) 正论(
6、C) 天论(D)乐论27 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是( )(A)中庸之道(B)天人合一(C)知行合一(D)重义轻利28 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 、“上天”、“曼天”、“ 昊天”、“苍天” ,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29 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 )(A)官话(B)天下语(C)国语(D)雅言30 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的是( )(A)陈独秀(B)孙中山(C)胡适(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31 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 )(A)炎黄(B)东夷(C)苗蛮(
7、D)北狄(E)西戎3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有( )(A)民族的大融合(B)新的经济区出现(C)三教鼎立(D)动荡与混乱(E)佛教的广泛传播33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 )(A)东部季风(B)南部湿热区(C)西北干旱区(D)青藏高寒区(E)中部温带区34 元朝统治者把人民分为四等,其中二等人包括( )(A)西北人(B)女真人(C)西域人(D)契丹人(E)欧洲人35 秦朝时期,皇帝之下的“三公” 有( )(A)丞相(B)太尉(C)太师(D)御史大夫(E)尚书36 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有( )(A)生产工具(B)雕塑(C)书籍(D)筷子(
8、E)衣物37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的提出者及出处各是 ( )(A)管子(B)管仲(C) 齐民要术(D)贾思勰(E)绎史38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 )(A)秦朝(B)魏晋南北朝(C)唐宋之际(D)明朝(E)清朝39 著名的“丝绸之路 ”的作用有 ( )(A)物质交流(B)中外文化的沟通(C)佛教的东传(D)西域丝绸的输入(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40 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 )(A)离坚白、合同异(B)涉及事物的概念与实际(C)尚贤(D)尚兼爱(E)无为而无不为三、简答题41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2 简述西周时期耕文化方向的选择。43
9、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44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5 简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6 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四、论述题47 试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48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大步骤。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1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3 【正确答案】 C【试题
10、解析】 到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现代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 80 多种,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于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等。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11、的崇高地位和深刻影响,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重要思想。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的尹吉甫作诗,说民的善良德性来自天的赋予。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他强调的是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12 【正确答案】 A【试题
12、解析】 在现代中国的 56 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 24 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24 个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文字有 30 多种。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并且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作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
13、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其主要思想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对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先秦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两两相对、相合的,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相合的两个方面。“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三纲”一词
14、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南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
15、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比”与“兴”都是凭借着具体事物来类比其他与之有联系的事物或意义。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影响: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2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6、】 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曼天”“吴天”“苍天”,例如诗经:“燕及皇天”“浩浩昊天”“苍天苍天”。周代上帝称谓多样并混用,表明上帝信仰已广泛流传。2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这个“雅言”就是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的情况下,用来彼此交际的语言。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二、多项选择题3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在 20 世纪之前,已经有敏锐的学者,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32 【正确答案】 A,B,C,D,E【
17、试题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主要有:第一,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3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4 【正确答案】 A,C,E【试题解析】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分别对待。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3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是皇
18、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36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3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地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3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3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文化。中国文化经西
19、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40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三、简答题41 【正确答案】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影响了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2)地缘特征影响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42 【正确答案】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 政道” 的含义。农事在周人的精神观念中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计,它有许多额外的功用。农耕在西周乃至以后相
20、当长时期都是经济的主要部分,周人高度重视农业,对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也的确有大的作用。但是当周人把农耕与周家的“王业”连在一起,用复杂的观念去看待农耕事业时,农耕事业就不再简单地是一种生业。中国数千年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与几千年来盛行的“ 重农主义 ”大有关系。而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 “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萌芽。43 【正确答案】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提倡祖宗、孝养、家庭、乡土观念。(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在日常文化观中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
21、素,依然保存下来,起到了凝聚民族成员的作用。(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一种进己途径。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使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44 【正确答案】 礼的调和作用在传统社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分的压制导致矛盾的激化。二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于本分。45 【正确答案】 (1)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
22、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3)从六朝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46 【正确答案】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社会
23、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论述题47 【正确答案】 (1)基督教的东传: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明末清初在中国的西方教士多达六十余人。明末信徒有数千人,到清康熙年间,信教者已多达十几万人。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人中国。那时的传教士不像晚清时期某些传教士那样凶恶,他们努力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学习汉语,改穿中国文
24、士服装,承认人们崇拜孔子等,都贴近了他们与中国人的距离。因此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文化影响关系至大。明朝政府对西方教士的传教活动基本上是宽容的,南明政权曾寻求过罗马教廷的援助;清政府起初对教士也颇为尊崇,甚至封以官职。但是罗马教廷不懂得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的实际也不了解,严禁中国教徒行祖先崇拜之礼。当时为康熙朝,康熙皇帝曾向教皇的使者详细说明中国祖先崇拜的意趣,但教皇使者不予理睬,勒令不遵守教皇命令的信徒退教。被激怒的皇帝下令逮捕了他,遣送澳门交葡萄牙人看管。后来教皇发布同样的教书,清政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 下令教士非
25、经内务府许可者概令退至澳门,各地天主教堂概行禁止。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2)中国文化的西传: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在 18 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在 18 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有大量介绍中国的书籍。当时与教士们保持密切联系的哲学家莱布尼兹、学者弗雷烈、政治家贝尔坦等,从教士们那里了解到中国。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于1705 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18 世纪在那里家喻户晓,它的降低病毒源毒力的治疗原则,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中国的科举制经
26、过反复介绍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由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对西方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还包括观念层面的内容。清朝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中国的审美观念也伴随着白色陶瓷、家具、花园建筑术的传人,对西方施以相当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打破了西方正统的神学唯心论,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切近的世界观;而莱布尼兹的哲学理论,是受到宋明儒学中“理一分殊” 命题启迪的。48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第一目标是“明德”,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是“亲民”,要求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 ,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就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程序。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