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皆可称为 ( )(A)课程采用(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2 提出著名的“ 课程层次理论 ”的教育家是 ( )(A)华虚朋(B)克伯屈(C)古德莱德(D)杰克逊3 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 ( )(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实证研究(D)理论研究4 “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的观点属于 (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变革取向5 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 中,麦克劳林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是 ( )(A
2、)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B)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C)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对课程变革的需要(D)参与课程计划编制的专家对课程变革的分析6 “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以及教育创新意识,并且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这符合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哪一种领导形象 ( )(A)反应者(B)实施者(C)管理者(D)发动者7 “对正在形成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 这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哪种功能 ( )(A)需要评估(B)课程诊断与修订(C)课程比较与选择(D)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8 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特征的
3、是 ( )(A)既定性(B)过程性(C)探索性(D)灵活性9 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第一代评价的本质特点是 ( )(A)描述(B)评定(C)测验(D)价值判断10 第二代评价兴起于 ( )(A)19 世纪初(B) 19 世纪末(C) 20 世纪初(D)20 世纪 30 年代11 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的是 ( )(A)拉尔夫.泰勒(B)斯太克(C)古巴(D)林肯12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 )(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13 泰勒在“八年研究 ”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模式(
4、D)回应模式14 斯太克首先于 1974 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B)差别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15 评价应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回应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游离模式(D)目标达成模式16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中心是 ( )(A)教材(B)教师(C)学习者(D)学习环境1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建构主义典型教学模式的是 ( )(A)情境教学(B)随机访问教学(C)支架式教学(D)案例教学模式18 “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
5、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 ( )(A)温和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D)激进建构主义19 在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中,被许多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B)回应模式(C)目标达成模式(D)行为模式20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所体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 ( )(A)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C)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D)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21 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 ( )(A)课程计划(B)课程实施(C
6、)课程采用(D)以上都是22 提出差别模式的是 ( )(A)斯太克(B)古巴和林肯(C)普罗沃斯(D)泰勒23 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 模式中,课程变革过程被视为几个阶段 ( )(A)1 个(B) 2 个(C) 3 个(D)4 个24 主体取向的评价受_所支配。 ( )(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25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基本问题有 ( )(A)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B)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D)以上都是26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 ( )(
7、A)练习(B)意义(C)实践(D)道具27 以“谋求教育的质量与公平兼得” 为教育价值追求的时代是 ( )(A)公平主义时代(B)大众主义时代(C)效率主义时代(D)精英主义时代28 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 是一种 ( )(A)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D)精英主义的教育29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 倍加青睐。这类研究者所持有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课程实践取向(B)课程忠实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相互适应取向30 将课程知识视为是“ 一种人格的建构 ”,这是
8、基于哪一课程实施取向的观点 ( )(A)忠实取向(B)发展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二、简答题31 简述博比特与查特斯对于课程开发理论的贡献与局限。32 简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教学的“形式阶段” 。33 如何理解“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34 简述泰勒教学模式中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35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36 试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37 结合实际,试论述如何有效开发综合课程。四、材料分析题38 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
9、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比较“课程改革”与“课程革新”而言,“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故选项 B 正确。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及其助手在 1979 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
10、践之研究的专著,在本书中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形成其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故选项 C 正确。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于忠实取向探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故选项 A 正确。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故选项 C 正确。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麦克劳林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
11、指出,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才是关键。故选项 B 正确。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形象是多种多样的。霍德和霍尔归纳出二种:反应者、管理者、发动者。其中符合发动者形象的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成为课程变革的经常的发动者,校长应具有教育创新意识,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故选项 D 正确。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需要评估、课程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成效的判断。课程诊
12、断与修订即通过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故选项 B 正确。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灵活性,不包括既定性。故选项 A 入选。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而选项 A 中的“描述”属于第二代评价的特点;选项 D 中的“价值判断”则属于第三代评价的特点;选项B 中的
13、 “评定”表述不准确。故选项 C 正确。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第二代评价是 20 世纪 30 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的,一直持续到20 世纪 50 年代。故选项 D 正确。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渐居支配地位的,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托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故选项 A 正确。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瓦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选项 A、B 中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属于
14、目标取向的评价本质上的追求;选项D 中的“解放理性”支配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故选项 C 正确。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目标达成模式即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同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故选项 B 正确。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 1974 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选项 A 中的“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 1969 年提出的;选项 B中的“目标达成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选项 C 中的 “外貌模式”是由斯太克于 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故选项 D 正确。15 【正确答案】
15、A【试题解析】 回应模式即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nJ 题。故选项 A 正确。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故选项 C 正确。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有三个,即“隋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不包括案例教学。故选项 D 入选。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范.格拉瑟斯费尔
16、德对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应去涉及客观世界的存在性问题,也不应将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视为认识的最终目的,他说:“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故选项 D 正确。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回应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对评价的进一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评价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故选项 B 正确。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在教师
17、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故选项 A 正确。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几个环节。故选项 D 正确。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 1969 年提出的。故选项 C 正确。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故选项 C 正确。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而
18、选项 A 中的“实践理性”所支配的是过程取向的评价;选项 B、C 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目标取向的评价。故选项 D 正确。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20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故选项 D 正确。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故选项 B 正确。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
19、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故选项 B 正确。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响亮地提出了“全民教育”的口号,“全民教育”谋求全体公民平等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标志着教育民主化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即是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故选项 A 正确。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过程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情况是迥异的,因此,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故选项 C
20、 正确。3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故选项 D 正确。二、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1)贡献: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的早期代表,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订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长
21、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2)局限: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他们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学校工厂”的加工“ 原料”,这种观点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 科学化”。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精细分析,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取内容、制订教育计划,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 的现象的出现。现在看来,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32
22、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为了找到心灵施教、心灵建设的复杂的程序和艺术,他确立了,其教学的“形式阶段” 理论,分述如下:第一阶段:“ 明了” ,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 联合” ,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 (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 系统” ,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
23、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统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 方法” ,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把形成的系统化的观念应用于种种个别情境,新的观念体系进一步系统化。33 【正确答案】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4、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34 【正确答案】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达到既定的教育
25、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泰勒认为只有在学生从事所期望的行为时获得了满足(强化),该行为才会成为其全部行为中的一部分。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即是说,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等等。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泰勒指出:“不必为了保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在课程中提供有局限的、指令性的学习经验。”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这既是一条重要的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也是泰勒
26、所揭示的课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其产生的效果包括正反两方面。从积极方面看,通过同样的经验达到几种所期望的目标,这会大大提高效率。从消极方面看,则意味着为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结果,这是课程工作者需要警惕的。35 【正确答案】 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中的重要内容: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构知识
27、体系的过程。第二,注重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大量事实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试着自己做。第三,注重内部动机。适时地、有序地施以食饵和赏罚,就可以产生有效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是受外部动机支配的。在布鲁纳看来,推进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必须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主要的内部动机有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等。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采
28、取发现行为者,不是停留于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而是总想寻觅解决问题的可能路线,一个接一个地提取有用的信息,直至问题的解决。而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三、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本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为教师“ 闻道在先 ”,故而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绝对平等,而且学生有独特的精神
29、世界和价值观念,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地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是主体。此外,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形成“ 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广义地讲,教育即交往,而作为学校教育之基本构成的教学交往则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第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一般认识过程是对所有特殊认识过程的归纳和抽象,并体现于每一特殊认识过程之中;每一特殊认识过程除符合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定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第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
30、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论,同形成人的意志、态度、性格的方法论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按照教养的逻辑去从事教育,也不能按照教育的逻辑去从事教养。另一方面,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通过教养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了能力,这为教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反过来,教育的成功与否也极大地制约着教养的成效,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更有利于教养内容的学习。37 【正确答案】 有效开发综合课程的主要策略有:第一,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
31、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以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并选择强有力的主体、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第二,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雅各布斯曾指出,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 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第三,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依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
32、科的、综合性的。第四,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是不可能将之整合起来。因此,师范教育计划必须能够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有深入的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四、材料分析题38 【正确答案】 (1)这段话所体现的是夸美纽斯的“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思想。(2)“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的教学论中的重要内容。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就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夸美纽斯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一切的教学安排都应适合学生的能力;要求一切教学都应考虑学生的要求。其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不能逾越,又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