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湘夫人,1、齐读课文,正音;注意“兮”字在划分节拍上的作用,以及对句子节奏的影响。,2、解读字词句,通晓大意,读懂古诗。,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子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2、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准确解释红字词语,1、鸟何萃兮蘋中 2、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3、夕济兮西澨 4、合百草兮实庭 5、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6、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聚集,迷迷糊糊的样子,水
3、慢慢流动的样子,渡水,聚集,充满,抛弃,赠送,时机,轻易,姑且,从容自在,识别活用,准确解读,1、目眇眇兮愁予 2、洞庭波兮木叶下 3、与佳期兮夕张 4、朝驰余马兮江皋 5、荪壁兮紫坛 6、桂栋兮兰橑 7、辛夷楣兮药房 8、罔薜荔兮为帷 9、疏石兰兮为芳 10、芷葺兮荷屋,使动:1、4 名词作动词:2、5、6、7、8 形容词作名词:3、9 名词作状语:3、10,补出省略 调整语序,1、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2、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3、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4、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5、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6、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帝子降兮北渚,目
4、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四句诗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情感基调,分析关键词句,定下全诗基调,奠定幽怨哀婉的基调。 前两句中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的痴情人的形象,一个“愁”字写出了湘君放眼远眺却见不到湘夫人的满怀忧伤。 后两句描写了秋风轻拂,洞庭波起,木叶飘落的景象,渲染了凄凉、冷落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湘君的忧伤和哀怨。,结合个人经验分析内容,深入把握主旨,分组思考讨论 1、一二段:(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2)具体分析这些内容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 2、第三段: (1)写了几层内容,分别是什么内容? (2)课后作业第四题中的2题 3、第四段: (1)写
5、了几层内容,分别是什么内容? (2)具体分析这些内容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 4、课后作业第五题。(运用手法,突出情感),等而不见惆怅 四处寻找焦急 装饰爱巢爱恋 丢弃衣物失望 将遗香草不舍 宽慰自我执著,主旨:本诗以湘君等候湘夫人为线索,表现了湘君思而不见的惆怅哀怨之情,但是他失望却不绝望,依然充满了不舍,表现了对爱情的执著!,曲折反映了屈原苦苦追求,渴望得到楚王重用,却饱受打击的忧愤以及绝不退缩的执著。,(知人论世 理解深刻),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裔:水边;朝驰
6、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第二段,湘夫人是如何抒发自己对湘君的思念之情的?,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娇羞,借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比兴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物咏物 比兴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同时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谢谢观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