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78.50KB ,
资源ID:91817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181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今言殊__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今言殊__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

1、1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 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话。(如 2007 年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英的儿子毛新宇时的“家父门”事件“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又如 2008 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张诚中“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

2、,啖以恶食”学生笑料百出的翻译。 )2、古今言殊 (一)语音的演变(高考不作要求)1. 语音演变:声调变化,韵母变化。 (见课本 P8)2. 学以致用:试推断“回”字在古代的读音。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i” 。(二)词汇的演变(重在考查似是而非的双音节词)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所

3、以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一般都是先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2(1)做课本 P10 一(2)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参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公姥、父母、父兄、弟兄。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B.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偏指“亡”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不同” 。 D

4、.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劳作” 。 E.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离去” 。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A.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B.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 ,此处只取“园” (果园)之意。C.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指“婆婆” 。E.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指“兄长” 。2. 词语的词义变化:主要指扩大、缩小、转移与色彩四种变化。 (参课本 P6263) 词义扩大。指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含在今义中。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

5、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 ,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函谷关。今义:泛指关卡。 词义缩小。指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臭” ,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 ,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3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6、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古义:泛指男子汉。今义:专指女子的配偶。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存在了。如:“涕”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股” ,古代指大腿,现在指臀部、屁股。【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7、。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可怜”原指可爱,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古义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现在“谤”用于“诽谤” ,指无中生有地说人

8、坏话,是个贬义词。 “讥”古代与“讽”同义,偏向于委婉的劝谏他人,提出意见;现在“讥”是讽刺的意思,中性词。 天下云集响应。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今义: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原义为动物的尖爪和利牙,比喻得力的武将、猛将,是个中性词或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贬义。4 词义的弱化。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9、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的强化。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3.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如:(1)社会生活

10、方面: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保先教育、个税改革等。(2)网络用语方面:硬件、网吧、IT 技术、PK、1314(一生一世) 、9494(就是就是)等。(3)科学技术方面: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 、 “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4)国际用词方面:六方会谈、反恐、世贸组织、NBA 等。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 “土豪” “知青” “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4. 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1) 社会因素:

11、世代,薨死。(2) 观念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5(3) 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5. 练习:做课本 P10 二6. 翻译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其势必不敢留君。 (形势;一定。 ) 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两个词意思均为“扩大” ,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是两个词,开阔,明朗,今义是一个词,乐观,畅快。 )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为“用手指” , “示”为“给看” ,

12、合起来的意思是“用手指给看” 。现代是一个固定词语,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指先例。 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附】判断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的方法:1.因文定义:即根据上下文去分析,看看意思是否连贯。2.代入分析: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符合要求的情况,说明两个词语的意义都

13、存在,一般来说应当是两个单音节词。3.课文迁移:即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三)词法的演变1. 语序的变化倒装句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6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 句式的变化古今汉语虽然都有判断句,但表现形式不一样;“把字句”是汉语发展到近代才有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 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差不多都已经消失了。如:“衣锦还乡”中的“衣”作动词“穿”讲。三、词类活

14、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 “刃”原为名词, “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 “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 ,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1.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

15、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只充当主语或宾语成分。在文言文中,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A.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 (在早晨、在傍晚)B.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原毁 ) (时时)7 文言文中“日” 、 “月” 、 “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 (每天)B.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16、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 ) (每年)C.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 (一天比一天地)(2)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 (在外边)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 (向上)(3)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游褒禅山记 (从旁边)B.使不上漏。 (项脊轩志 ) (从上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17、之尾。 愚公移山 (用箕畚)B.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依法)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A.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 ) (象蛇一样)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过秦论 ) (如客人)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2.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

18、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动词8有以下规律:(1)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陈涉世家 ) 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2)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

19、就活用为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 “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王”活用为动词“称王” ,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 ,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 ,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中, “罾、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 、 、 “俘虏” ,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 ,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 、 “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汝幸而偶我

20、。 (与妻书 )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9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 。“王”前有能愿动词“欲”修饰,活用为动词。3. 名词的使动用法文

21、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 ,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这种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 ) (使复活、使长肉)(“肉骨”即“使骨肉” ,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 (使为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 ,使称王。)4. 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看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名词带宾语用

22、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动作仍由主语发出,是主观意象上的,客观事物没有变化) ,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作/当作粪土)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 (把当作宾客)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以为亲,以为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 (以为鉴)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 (以为侣,以为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 (以为鄙)(二)动词的活用101. 动词用作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但在文

23、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1)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丢失的东西)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诬陷、嘲讽的话)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败逃的人)(2)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又受“其” “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所见到的景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品、收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金

24、玉珍珠)2. 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所具有的。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 ,使投降。)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使存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 , 使存活。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 (使起舞、使哭泣)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 (使愤怒)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 ) (使受惊、使鸣叫)3. 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25、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即为动用法。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死,为而死。 )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1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而哀叹。 )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而哭泣。 )(三)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 秦孝

26、公据殽函之固。 (坚固的地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旧交情)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欲穷

27、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 ) (痛恨、因而痛苦)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即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使变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 ) (使灰暗)12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 ,高,即“使其值昂” 。)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使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笨)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

28、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 渔人甚异之。 (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以为奇,认为奇特。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 (以为耻)(四)数词的活用1. 数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 ,统一。)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 ,行千里。)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 ,从属二主。 )2. 数词用作形容词 余观夫巴

29、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一)3. 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4. 数词用作使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使二三,不专一,不忠诚)5. 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五) “使动”和“意动”辨析13“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似,但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么”的意义;而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样” ,或者“把它当成(看作)什么”的意义。如: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例中“利其

30、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 “利” ,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活之”是“使之(他)活”的意思, “活”用作“使动” 。2.表现的主客观不同。 “使用”必须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客观的变化, “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变化,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因而“使动”的主语可以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 “春风”使江南岸发生了变化(绿) ,因而“绿”用作“使动” 。再如前例中“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因而“利其然也”的“利”是意动用法。四、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 用“者”

31、 “也”表判断。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 ,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14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 用“乃” “则”

32、 “即” “皆” “耳” “诚” “必” “亦”等副词表示肯定的判断,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译文中判断动词“是”要加在这些副词后面。如: 是皆秦之罪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吾翁即尔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3. 用动词“是”或“为”表示判断。 “为”此时作成判断动词“是” , “是”在

33、此作判断动词,而不是代词“这”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汝是大家子。/问今是何世。4. 主谓直接判断。主语直接跟上谓语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 有标志的被动句:“见”字结构:“见”作副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除非接“于”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字结构:“于”字结构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作补语。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

34、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15“为” “为所”结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字结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妆成每被秋娘妒。2. 无标志的被动句:语意上表被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沛公军霸上, (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其声)如怨如慕, (其声)如泣如诉。 蒙后省略: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5、 ” 自述省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余)录毕, (余)走送之, (余)不敢稍逾约。 对话省略。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例如:(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鸿门宴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的宾语省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省略动词的宾语,一种是省略介词的宾语。(1)省略动词的宾语。如: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2)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3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省略兼语。 “使” “命” “令” “让”等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面主谓短语的主语。语法中将这个既作“宾语”又作“主语”的词称作兼语。现代汉语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但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而且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 。例如:(1)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 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和“以” ,但这两个介词却常常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语法上构成“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 ,因此翻译时16要将后置的介词结构翻译到前面。例如:(1)省略介词“于”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2)省略介词“以” 。又试之

37、(以)鸡,果如成言。(四)倒装句1. 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哉!2.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

38、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 ,构成“惟是”的格式。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惟兄嫂是依等。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 、 “于” 、 “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具告以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

39、心词后置定语者” 、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或“中心17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五、文言翻译 (一)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意译)(二)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 ,即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三)翻

40、译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 字字落实留、删、换。(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 “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 ,“嘉祐二年” , “庐陵文天祥”等。(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中的“之”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 ,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个偏义复词, “来”没有必要译出。(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

41、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 (使逃跑)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 (背) , “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 (边防) ,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 (高官厚禄) 。18【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就实得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 “字字落实留删换” 。2. 文从句顺调、补、贯。(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何谓得之于心” (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 “石之铿然有声者” 、 “以勇气闻于诸侯”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曰:”中省去了“侯生

4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 ;“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3)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 (留删换调补) ,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 ,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课堂练习1.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言贯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