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忆江南 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简介】 忆江南,词牌名。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又名安阳好江南好望江南 梦江南等。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南唐冯延巳所作,双调五十九字,平韵换叶,为变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君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中唐大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其诗
2、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影响很大。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注解】 谙:熟悉,熟记。,【故事】 白居易早在青年时就曾漫游江南,其后又在苏杭作官,回到洛阳,他五十五岁了。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洛阳后,写了不少怀念归游的诗篇。直到开成三年(838)他六十七岁了,还写了三首忆江南。词中追忆了江南的美好情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无限深情,风景如画,情景交融。这是其中的一首。,江南美好啊!江南美好!风景我从前就很熟悉。 春天,太阳刚刚出来,照射得江边花朵红艳艳,比燃烧的烈火还要红亮耀眼。满江春水,滔滔流淌,粼粼绿波,太
3、阳一照,绿得好像碧蓝。,江花红,江水绿;红的发亮,绿得发蓝。我怎么能不忆念江南?,1掌握多音字、形声字的特点,做到正确认读多音字、形声字。 2了解异读词产生的原因,按规范读音认读汉字。,1引子撮要 “翻到死”说的是一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老先生在主持一家丧礼时错字百出,把本来挺严肃悲痛的丧事搞成了一场闹剧的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固然跟这位老先生的学识浅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汉语中有一种形声字,它的声旁是用来表音的,有些字确实是可以读半边音的,但不是所有“形声字”都可以读半边音。“老先生”不明白这一点,一味照半边音读,自然会闹出笑话来。,2活动提菁 (1)“课堂活动”首先引用了一个著名
4、的相声段子白字先生。这位白字先生跟前边那位老先生一样,对语言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只机械地“读字读半边”,所以受到他人的讥笑。而这一切,都是汉语中的“形声字”惹的“祸”。,形声字是指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形”指形旁,或叫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指声旁,或叫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形声字在汉语中占绝大多数,学好它是学好汉字的关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形声字发展到今天,不少形旁的字义已经很难理解,大多数声旁已不能准确地表示或根本不能表示出读音,“读字读半边”是不足取的。前边提到的“老先生”和“白字先生”因为不了解这一点,所以才洋相尽出。正确的方法是遇到拿不准和不认识的字,或请教
5、老师同学,或查阅字典,直到弄清楚为止。,(2)造成读错字的另一个原因是“多音字”的存在。多音字是“一字多音”,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某个指定的音,当不会区分时,就有可能读错。,3工具箱整合 (1)什么是误读和异读? “异读”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两种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读音的不统一造成的。比如“波浪”,有人读“blng”,有人读“plng”;再如“比较”,有人读“bjio”,有人读“bjio”。对于这种并不区别意义而又同时有多种读音的情况,显然应该选择其中一种读音作为正确读音,特别是当有关部门审订了读音之后,就要按照规范的读音来读。,“误读”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字根本就
6、没有这个音,也就是读“错”了;另一种是一个字的两种读音都对,可是在应该读这个音时却读成了另一个音,也就是读“混”了。造成误读的原因各不相同,“读半边”、“多音字”和“方言音”都可能造成误读。,(2)哪几种字容易误读? 多音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往往不止一个意义。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因而一个字常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例如“宽宏大量”的“量”读ling,而“车载斗量”的“量”读ling;又如“瓶塞”的 “塞”读si,而“敷衍塞责”的“塞”读s。多音字包括同义多音字和多义多音字。,a同义多音字。有些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字音却不同了,主要有三种情况:单用和构成词时读法不同
7、,如“剥花生”的“剥”读bo,“剥削”的“剥”读b;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秘”在“秘诀、秘书”等词中读m,而在国家名“秘鲁”中读b;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时读法不同,如“血”在口语中读xi,而在书面语中读xu。,b多义多音字。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 “耙”(b)是一种碎土的工具,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如果读p就是另一种农具,如钉耙、竹耙子等。,形声字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一般说来,形旁和字义有关,声旁与字音有关,根据一个字的声旁,大致可以推知这个字的读音。但是,由于形声字声旁声母、韵母的变化,含有某一声旁的字不一
8、定读某一声旁的音。例如“良莠”的“莠”,读yu,不读xi,“澎湃”的“湃”读pi不读bi,这是声母发生了变化;“浸渍”的“渍”读z不读z,“酗 酒”的“酗”读x不读xing,这是韵母发生了变化;“联袂”的“袂”读mi不读ju,则是声母、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形近字 汉字中有很多字形体相近,认读时很容易将一个字读成另一个字。例如,“昧”“味”相似,有人便将“冒昧”的“昧”读成wi;“肓”“盲”相似,有人将“膏肓”的“肓”读成mng凡此种种,都是不注意形似字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的。,注意两种情况:a.形近音同的字,如“楼” “耧”“蝼”读lu;b.形近音异的字,如 “栗”读l,“粟”读s等等。 区别形
9、近字的读音,要全神贯注看字形,不可马虎从事,如“概(gi)、慨(ki)、戈(g)、弋(y)”。,方言字和习惯误读字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比较复杂,如“姊妹”的“姊”,北方考生容易读成ji;“结束”的“束”南方考生容易读成s。有些字也会由于人们的习惯读法而出现错 误,如“埋怨”的“埋”读成mi,“包括”的“括”读成gu等。 对以上四类容易读错的字,可分别采用如下四种识记方法。,a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如1997年高考第一题中的“参与”的“与”,意为“参加”,它就不读y而读y;又如1998年高考第一题中的“押解
10、”的“解”,意为“押送”,它就不读ji而读ji。,b形声字谨防声旁误读。 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所以形声字并不都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在识记过程中一定要打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老话,谨防声旁误导。如1985年高考第一题中的“畸形”的“畸”,它就不读声旁“奇(q)”而读j:又如1997年高考第一题中的“旖旎”的“旖”,它就不读声旁“奇(q)”而读y。,c形似字看清细微差别。 形似字读错,大都因为答题时一瞥而过,没有看清他们的细微差别。如1992年高考第一题中的“庇护”的“庇”,考生容易把它误读成p。 d方言字和习惯误读字矫正
11、地区缺陷与习惯读法。 也就是说,对这一类字音一定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标准来矫正所在地方言区的读音缺陷和习惯读法。如“钥匙”的“匙”读shi,不读ch;“包庇”的 “庇”读b,不读p等等。,(3)多音字有什么记忆规律? 多音字在字音考查题目中所占比重有加大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掌握多音字,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据词义辨多音字 一般来说,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如天津卷第1题B项“与会”,指“参加、加入”意时,读y,其它意时读y音;“熨帖”的“熨”如表示“妥帖”意,读作y音,表示“用烙铁或熨斗烫平”意时,就读yn;又如山东第1题,“力能扛鼎”中的“扛”,指“用两手举”意时,读gng,指“用肩膀承
12、担物体”意时,读作kng。可见词义不同,读音也相应不同。,据词性辨多音字 词性不一样,读音也会不一样。如辽宁卷第1题D 项,“处理”中的“处”字,作名词时,读作ch,作动词时,读作ch,如“处理”;全国卷第1题A项“纤夫”和“纤尘不染”、“来日方长”和“拔苗助长”、“强求”和“牵强”,均可以根据词性加以判别。类似的还有“创”“丧”“传”等多音字。,据语体色彩辨多音字 在不同的场合,有的字是书面语,有的是口语,故读音也有所不同。如山东卷第1题,“露”字的读音,在书面语中读为l,如“露骨、露天、原形毕露、崭露头角”等;在口语“露头、露脸、露相、露马脚”等词语中读作lu。另外如“给”,口语读作gi,
13、书面语读作j;“薄”字,在书面语中多读为b,譬如“薄弱、单薄、日薄西山”等,而在口语中多读为bo,譬如“衣服穿得薄,被子盖得太薄”等。,据单用或合成词辨多音字 有的多音字作单用时是一个读音,作合成词时是另一个读音。如“剥”“削”,当“剥”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当中时,读作b,作一个单个语素使用时,读作bo;削,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当中时,读作xu,作一个单个语素使用时读作xio。这类词还有“薄”“逮”等。,归纳法辨多音字 有的多音字可以通过归纳法,将其串起来方便记忆,如“当”读dng音时,有“门当户对”“首当其 冲”“螳臂当车”“锐不可当”“独当一面”; “量”读ling音时,有“量体裁衣”(山东卷第
14、1题)“量入为出”“量才录用”“度德量力”等。,依据人姓地名辨多音字 有的多音字,作地名和人姓用时,读音是有所不同的。如“单”,作人姓、地名时,读作“shn”,姓单,单县(地名),还有单(chn)于(古代匈奴的君主);类似的字还有“任”“蠡”“燕”等。,依据语境辨多音字 有些字因其读音太多而考生一时无法掌握。其实,只要把它们放入一个特定的语境当中,辨别记忆就容易多了。,例如全国卷第1题B项“宿”字,可设计这样的语境:他们俩有宿(s)仇以后却要在一起共事,刘将军作为一名宿(s)将,为此一宿(xi)没睡着,只好起来数着天上的星宿(xi); “差”字:他在出差(chi)途中看到许多差(ch)可告慰或
15、差(ch)强人意的现象,城郊发展已不差(ch)多少了,仅就住房来说,以往那参差(c)不齐的农舍,已大都变成拔地而起的楼房了;,战机是如何贻误的 1928年国民党新政府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四大军阀联合战胜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几个月后,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就公开破裂,最后形成为国民党军阀混战的局面。这次混战,其战争次数的频繁和规模的巨大,都使北洋军阀望尘莫及,它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也远远地超过北洋军阀时代。,1929年3月,首先发生了蒋介石集团与桂系集团为争夺两湖地盘而进行的战争。紧接着又爆发了蒋介石集团与冯玉祥西北军集团的战争。其原因是为了争夺对山东的控制权。其后,
16、桂系与冯玉祥的西北军,及后来参加反蒋的唐生智、石友三等都被蒋介石击溃。,蒋介石虽然多次战胜了众多的反对势力,然而反蒋的声浪并没有因此降低,西北、西南的军阀和国民党的反蒋派正在形成一种反蒋的大联合。1930年3月中旬,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三集团的将领鹿钟麟、商震、黄绍竑等50余人,共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共同反蒋。同年4月,空前的军阀大混战正式揭开。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在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展开了百万大军的惨烈厮杀。一时战火滚滚,哀鸿遍野。,1930年5月,冯玉祥、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反蒋,曾商定双方军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
17、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竟把“沁阳”错误地写成了“泌阳”。碰巧,河南省的南部还真有个叫“泌阳”的地方,但是,从“沁阳”到“泌阳”,两,地相距千里。这样一来,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从而贻误了聚歼蒋介石军队的有利战机,让蒋军坐得主动权。俗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冯玉祥的军队因把“沁”错写成“泌”,一字之误贻误战机,至使冯、阎联军在其后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处处被动挨打。,1935年11月,冯玉祥与阎锡山反蒋失败,攻入湖南的桂军也退回广西,历时七个月的国民党新军阀的大混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今天我们反观这场战争,我们不能说那一个错字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那个错字对战局的发展,却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