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18 ,大小:3.60MB ,
资源ID:91877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187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ppt

1、第一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包括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及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这些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既要知道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皇权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也要知道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对中央集权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能够领悟古人的治国思想与方略。,一、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1.通过层层分封土地的方式,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2.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等级关系严格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是_。宗法制是为巩固分封 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3.社会生活上:制定了尊卑有序的_,作为维护 统治的工具,并被历代沿袭。,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_;礼乐制度是维护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互为表里,二、秦到清前期,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演变,御,史大夫,郡县制,中朝,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知,州,丞相,军机处,三、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制度,品行,品行、门第,科举考试成绩,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

3、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考向一 先秦政治制度的内容(5年3考) 【再研真题】 1.(2017江

4、苏单科T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由“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祭祀用的器具之一便是青铜器,因而青铜器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由此推断B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只有少量用作农具,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活动,不是一般的民众生活,故C、D错误。,2.(2016江苏单科T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通过材料中“长兄”

5、“长孙”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故D正确。家族和睦指家族成员间相处融洽,与题中“长兄如父”等不符,故A错误;等级秩序指依据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不符,故B错误;贵族世袭指贵族世代继承祖先权力,是先秦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不符,故C错误。,3.(2015江苏单科T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A。从材料中“贵族朝会

6、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等次序可知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联系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确定答案为A。题干中不是讲述三公九卿的内容,B排除;C、D则是地方制度,予以排除。,【考向规律】重在考查先秦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通过一段原始史料或历史现象的描述,从具体情境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体现活学活用的特点。教材以外拓展考查的较少,信息量不大,选项文字量较少。,【史识拓展】一、宗法制1.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

7、序。,3.最大特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二、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1.宗法制涉及的关键词有“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只要材料说的是以上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2.分封制涉及的关键词有“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只要材料说的是以上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三、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

8、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典题精练】 1.(2018全国卷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

9、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18扬州模拟)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世纪金榜导学号(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成为

10、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说明诸侯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选A;B、D与题意不符,C与“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不符合。,3.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 ),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 B. C. D.,【解析】选B。材料中“宗子法废,后世尚

11、谱牒”表明 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故错误,材料中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说明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故正确,“宗法 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虽至亲, 恩亦薄”说明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故正确,材料主要表明宗法观念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维系宗族的作用,并没有提及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的作用,并且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废除,故错误,B符合题意。,考向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解决两对矛盾的措施及选官制度(5年6考)【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 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12、“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唐代前期 历史解释:如何理解尚书省在唐代行政机构中的地位。,【思维脉图】,【解析】选D。由“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 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 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可知,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是全国行政运行的 中枢环节,D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指决策、 审议、执行环节,题干的材料没

13、有涉及这些环节,A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2.(2017江苏单科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世纪金榜导学号(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由“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 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皇 帝一方面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另一方面调换三省长官 的地位,

14、以此来加强皇权,故C正确;皇帝只是“调整” 三省制,并没有废除,故A错误;皇帝这种做法的根本目 的是加强皇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不一定提高,故B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只是地位上升,材料没有体现决策权的扩大,故D错误。,3.(2016江苏单科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

15、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4.(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

16、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5.(2014江苏单科T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 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 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 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

17、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

18、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审答模板】析设问,找关键,定点突破!,【考向规律】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运作机制,在皇权下的相权制衡问题及机构地位问题;选官制度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公平与公正,体现其积极意义。总体上是考查主干核心知识,没有偏离教材的重难点。,【史识拓展】一、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19、,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二、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1.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形成了“中朝”与“外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中朝”为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外朝”为执行机构。,2.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成为中央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隋朝的三省已成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隋唐时期,尚书省下

20、设立的六部,分别主管相关事务,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3.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初采取了增设管理机构以加强皇权的措施。设枢密使管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4.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演变:,2.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拓展延伸

2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演变: 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特点: 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

22、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多层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典题精练】 1.(2018全国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藩镇赋税完全不上供给朝 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 比例较小,无法控制朝廷

23、财政收入,故A与题意不符;从 材料中无法得出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排除;据材料可知, 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 重,与朝廷对立,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正确。,2.(2018苏北四市一模)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殿试进士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条制”说明宋代科举考试世纪金榜导学

24、号( ) A.首创殿试制度 B.规定答题方式 C.力求公平公正 D.盛行徇私舞弊,【解析】选C。根据“去其卷首乡贯状”“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始付考官,定等讫”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宋科举制实行的糊名法和誊录法等方法,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追求公平公正,故C正确;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排除A;试卷由封弥官专门誊写,不是规定答题方式,B错误;D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25、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 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 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 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 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 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

26、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6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 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来分析。第(2)题“制衡”体现 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 “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 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 “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第(3)题第一问趋势,回答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第二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

27、政效率的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3分)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3分)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3分),(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分)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分),考向三 史料的鉴别与应用(5年2考) 【再研真题】 (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28、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析】选D。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排除A;一个是文字记载一个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够确切;史记和石刻表现的都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主题,因此D正确。,【考向规律】主要考查史料的鉴别与应用,明确史料的分类;历史叙述与史料之间的互证,使学生养成治史的好习惯。,【史识拓展】 一、史料的分类,二、史料鉴别的方法1.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相互辩证;2.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3.取外来之观点与固有之材料

29、相互考证。,【典题精练】 1.(2018盐城一模)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 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 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 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 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30、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2.(新题预测)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 ) 世纪金榜导学号,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

31、考古遗存被发现”证实了尚书中天子“驾六”的说法,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正确。,一、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1.秦汉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汉代郡国并行,刘邦死后郡县基本平稳;地方封国随着时间推移与朝廷常有矛盾,直到发展成大规模武装冲突。,2.传统观点:多肯定秦朝单一郡县制,认为这是对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彻底否定,是新兴地主阶级所创立的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汉初的分封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恢复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的陈旧制度,是历史的倒退。,3.后续史实:纵观中国古代史,更能说明传统观点的不科学。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除秦朝外

32、,各朝代都推行分封制度,只是形式、诸王权力大小等有区别。尽管发生过危及中央朝廷的叛乱,但封王制度仍一代一代延续。一种制度长期存在下去,仅仅用“陈旧”加以否定,是不科学的。,4.新观点:(1)分封制长期存在的原因: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2)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学者从以上理论和史实出发,认为秦朝不实行分封,违背了历史发展要求,犯了冒进的错误,不值得大加赞赏。 秦始皇过于追求法家思想,打天下

33、与治天下同等看待;没有实行分封使秦朝失去了皇族内部起平衡作用的力量,大大助长了秦始皇的独裁专制,最终二世而亡。,(3)封国与中央之间合理的“度”:尽管地方封国 的存在是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合理现象,但封国毕竟不 等于郡县,它与中央朝廷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 这种斗争性不表现在中央朝廷如何彻底消灭和根除分 封制,而是表现在中央朝廷及政治家在努力寻求两者间 存在的“适度”上。调整这个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不断增加控制封国的各种办法和措施;二是不断削弱和减少封国的实力,如“推恩令”。总之,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宗法分封制存在的合理性,中央与封国矛盾斗争的全部密码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适度”。,二、战

34、国变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表现首先,奖励农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其 目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抗衡中,进可兼并他国, 退可自保四境。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李悝 “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之法”;商鞅治秦,“戮力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设二十等军功爵以奖,励战斗之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更是将变法的内容集中在军事方面。其次,强化君权,废止贵族统治,推行官僚统治。其 目的是以立法的方式,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和尊君卑臣观 念。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吴起治楚,规定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

35、次,名田宅、臣妾、 衣服以家次”。变法运动在打破旧氏族贵族特权的同 时,致力于构筑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官僚等级秩序。再则,公布成文法,明确规定各个阶层的责任和义 务。其目的是调节国内矛盾,并加强对民众反抗活动的 镇压。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李悝变法制定,法经六篇,名列前茅的是盗贼两篇,原因 就是统治者认定“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晋 书刑法志)。商鞅变法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的规定。考古所见的“云梦秦 律”,对盗贼(特别是“群盗”)的处罚规定,是相当残 酷的。法律作为体现官僚统治集团意志的工具,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是表现得很明显的。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整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