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
2、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
3、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解析】 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
4、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侵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
5、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解析】 武
6、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
7、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解析】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东汉时期王侯势力已对中央不构成威胁,故A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错;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错。,第二部分:
8、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
9、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8北京卷,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
10、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C错;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D。,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 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 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
11、权。 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二、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5.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
12、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 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知识
13、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1.(2017全国新课标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答案】 A 【解析】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
14、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 D 【解析】 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分封制度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
15、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3.(2016新课标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
16、、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实行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 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的需要。 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 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拔与监督制度等。,
17、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六、发展历程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2)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注: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人事任免权)。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2.三公九卿(中央) (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相同。秦始皇未设,
18、执掌军权。(秦朝时太尉是虚设) (2)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主要为皇室服务) 3.郡县制(地方) (1)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
19、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秦朝专制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秦迅速灭亡。 (5)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例题】 1.(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
20、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 ( )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
21、“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
22、印证”,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 B. C. D.【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楚国;是韩国;是魏国;是赵国;是齐国;是燕国。再根据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可知先后顺序是,符合的只有A项。,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1.中央: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设中朝牵制外朝)汉代布衣为相,内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2.地方(1)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
23、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后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注: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2)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魏晋南北朝 中央: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 1.中央: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减少中
24、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2)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2.地方:节度使。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北宋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
25、控。(设转运使),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元朝1.中央:一省制度。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2.地方:行省制度(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关注元朝行省图)(2)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例题】 1.(2018天津卷文综历史,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
26、、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B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格错误;故C错误;材料
27、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故D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2017全国新课标卷,25)表一 表一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解析】 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
28、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解析】 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29、。三省六部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导致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1.明太祖废丞相(秦始皇明太祖) (导火线:胡惟庸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皇权达到高度集权,但政务缠身于皇帝。2.明成祖设内阁 (1)原因:皇权过于集中,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力不从心。皇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妥善解决。(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30、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明神宗:内阁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首辅权压群臣)。 (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
31、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例题】 1.(2017全国新课标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
32、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2016新课标全国卷,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
33、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2014新课标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 B 【解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办公机构,虽然偶有内阁大臣专权现象,因为大学士是依附于皇权的,如同秘书的权利来自首长,大学士的权力也是来自皇权,
34、如果没有皇权集中,大学士如何号令朝野。所以本题答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四)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 (2)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 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 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 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 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庶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35、,(3)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发展:开始于隋炀帝,确立于唐(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发展于宋(王安石变法废明经科,设明法科),成熟、衰亡于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优点: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D.保证了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阻碍社会进步。,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知识清单二:古代中
36、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古代监察体制 (1)秦:御史大夫 (2)汉:刺史 (3)唐:门下省、御史台 (4)宋:通判、提点刑狱司 (5)明清:都察院,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例题】 1.(2018全国卷文综历史,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解
37、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
38、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2016新课标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39、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
40、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 (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 (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
41、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2.(2015
42、新课标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 D
43、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 B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3.(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
44、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卿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一、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45、,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殷商时代各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二、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及认识 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认识:对
46、待宗法制我们要学会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三、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划分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2.产生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3.权力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
47、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五、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
48、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总之,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
49、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1.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答案】 C 【解析】 周朝分封诸侯拥有诸侯国的统治权力,周王并未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由分封的诸侯管理,不是周王直接管理,故B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据材料“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可知冲击了原有的宗族意识,故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