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在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制度改革进程的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命题趋势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技术、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农业的地位、整体表现等上面。 2.手工业的发展:在全国高考出题形式上往往
2、作为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出现。已考过南北经济的表现、经济结构的变动等,在复习中还需加强对手工业形态、主要手工行业、手工业生产特征等的复习。 3.商业的发展:本课是高考出题的高频区域。商业政策、货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历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等一直是出现高考试题的重点范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商业政策的演变、对外贸易的表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等属于出现高考试题的高频区域。,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
3、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正确。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时间“南宋”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正确。
4、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故选B。,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
5、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
6、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并主要雇佣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故B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井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错。,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8北京卷文综历史,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 ( )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
7、快 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B. C. D.,【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明朝时期封建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市镇,故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通商口岸有关,故正确。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错误。故选B。,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
8、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9、,6.(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4)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上图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
10、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例题】 1.(2018新课标卷文综历史,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
11、相关, D正确;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
12、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解析】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
13、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二、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实质:名义上是国有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
14、非王土”,实质为贵族土地私有制。(3)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1)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主要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形式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1.小农经济的形成
15、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和分散性,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2)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2)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16、(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评价: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2)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四、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1.土地兼并 (1)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
17、危害:造成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不仅影响国家税收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实行均田(北魏至唐中期)或限田,但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2.租佃关系的发展 (1)历史:战国出现,明清普及。 (2)作用:租佃制的普及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五、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具有区域特征,基本形成南稻北粟、麦的格局。 (3)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
18、)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例题】 1.(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解析】 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 20130亩占74.1%,比重较大,这部分应是自耕农,所以答案为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土地所占比较小,所以B项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材料内容未涉及。,知识清单一:中国古
19、代农业的发展,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
20、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3.(2013重庆高考,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
21、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A项没有认识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B、C项不符合均田制的特征,故选D。,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发展历程 1.商周时期:“工商食官”,由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并存。,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二、主要成就 1.金属冶炼业 (1)冶铜技术 繁荣时间:商周(如司母戊鼎) 领域: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少数用于农具。 (2)冶铁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生铁和钢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主要燃料:木炭煤(汉代使用,北宋普及)焦炭(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知识清单二
2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制瓷业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官窑) 元朝:进入彩瓷时代,著名品种有青花瓷、釉里红 明朝:五彩、斗彩 清朝:粉彩和珐琅彩,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纺织业(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唐代发明“缂丝”技术;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2)棉纺
23、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手摇三锭纺车;江苏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三、生产关系的变革 1.官营手工业:征役制雇募制(唐宋) 2.私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1)明朝产生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地点:江南地区 部门:纺织部门 形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本质特征: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得以发展。表现为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扩大。,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发展缓慢的原因: 政治: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自给
24、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儒轻商观念的影响。,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4)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
25、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4.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例题】,1.(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26、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 【解析】 A项出现在明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时代,所以B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为C。,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2016新课标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
27、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 A 【解析】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8、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 【解析】 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商朝时
29、期:职业商人出现和货币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业主体,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3.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4.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中“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政府设市舶使进行管理。,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5.宋元时期:纸币(交子)出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30、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全国出现了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为首的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城市中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6.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闽商;工商业城市繁荣。,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31、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例题】,1.(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 【解析】 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
32、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选B。,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 【解析】 唐代的
33、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3.(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34、,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二、古代的商业政策 1.重农抑商 (1)含义:是中国历史上
35、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统治。 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不利于封建经济的稳定。 商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3)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发展过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产生(法家思想)
36、;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唐以后有所松动;明清固守传统农耕经济,严格限制商业活动。(5)政府抑商政策的主要措施:征收重税;限制经营的范围(政府对重要资源进行控制经营,如盐铁专卖);贬低商人的政治地位等。(6)评价: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具有封闭性);直接原因: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清初为对付
37、东南沿海民众的抗清斗争;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对外贸易。 (2)表现: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政府设十三行进行管理。 (3)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例题】 1.(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
38、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A 【解析】 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
39、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2.(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 C 【解析】 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
40、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重要的经济政策,3.(2013浙江高考,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
41、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雕鞍银镫,装饰焕烂”相符;B、D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相符;题目只涉及统治阶层对商人的限制态度,未涉及人民群众的态度,故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本题应选C项。,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时间:1318世纪(相当于欧洲从新航路开辟前后到启蒙运动时期) 2.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衣食结构变化重大。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明中叶
42、以后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商业资本活跃;工商业城镇发展迅速。 (4)综合国力: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人口迅速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额占世界的比重远远超过整个欧洲地区。 3.取得成就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重视农业;科技成就的总结与西方科技的传入;理学新思想的发展等。,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4.近代前夜中国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内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力量。文化上:
4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儒轻商等思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理学僵化保守,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等。对外政策上:明清实行海禁或闭关政策,阻断了东西方正常的对外交往,最终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外因: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相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度;经济上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腐化落后的清王朝理所当然地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趋势:近代前夜的中国虽然处于农耕文明的顶峰,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西方某些国家的综合国力虽然还赶不上中国,但中国已经落
44、后于工业文明,而西方国家正向工业文明挺进,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已成定局。,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
45、件的控制,故D项错误。,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2.(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
46、项错误。,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3.(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 【解析】 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
47、,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4.(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答案】 A 【解析】 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
48、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5.(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 C 【解析】 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