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后于 1980 年 3 月, “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并首先在深圳实施。这里的“特”指的是( )A社会制度 B管理范围C经济政策 D地理区位解析:国家赋予经济特区政府以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即经济特区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多种便利条件,C 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谈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2、)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C “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析:注意题干中“实质”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所述反映了我国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故选 D 项。答案:D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有(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中国进行社会主
3、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A B C D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可以判断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因为闭关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所以正确;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可以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故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D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举足轻重2B可以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C发展中的
4、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D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解析:“中国需要世界”说明中国加入世界大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加入世界大市场“可以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答案:B5从 1986 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 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 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 )A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建立C中国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
5、放的新阶段解析:A 项表述本身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21 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B 项错误;伴随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故 D 项错误。答案:C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1)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是指我国政府所建的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位
6、于广东省境内的有哪些?(2)歌词中“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什么事件?(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解析:本题以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为载体,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歌词中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2)事件: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3)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格局: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3基础巩固1 “特”含有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意思。在党
7、的历史上、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 “特”即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如特别行政区、特区等。1980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B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C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D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四个选项的包含范围,D 项包含了 A、B、C 三项的内容。答案:D2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
8、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A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B开放天津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解析:根据时间“1984 年”和“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可知,1984 年国家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答案:B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指中国各个领域都进行开放B指中国既对发达国家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C指中国沿海对外开放,内地也对外开放D指中国彻底的开放,唯开放是从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原则。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开
9、放领域上具有广泛性,在地理空间范围上也具有广泛性,积极与任何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开放,但是,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开放,绝不是什么唯开放是从。故答案为 D 项。答案:D4能力提升4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该地区外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浦东进一步开放开发的推动解析:对上海进出口贸易影响最直接的是浦东的开发。A 项“完全建立”说法错误,B、C 两项都是发生在 2001 年,在时间上不符合,排除。答案:D5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
10、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解析:抓住 20 世纪 90 年代以及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的关键信息,20 世纪 90 年代,做出开发开放浦东战略决策,故 A 项正确。答案:A61979 年 7 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80 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 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
11、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时间信息“1979 年” “80 年代”和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名称可知,中国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合作双方的权益,增强中国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选 C 项。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 A 项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无关,故排除 D 项。5答案:C7袁庚,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 年他在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该口号(
12、)A体现了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 A 项正确。答案:A82001 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 35.6 亿美元,2010 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 259.1 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 54%和 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 18.8%和 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A “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B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C “入世”促进了
13、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D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解析:材料中“2010 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没有体现“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出口即国际市场而非国内市场,故 B 项错误;题干数据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故C 项正确;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答案:C92011 年 7 月 9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创造条件,参加全球化的过程。 与国际接轨就是这个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口号。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市场
14、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B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创造条件的表现之一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机尚不成熟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多年,入世的时机已经成熟,C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10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6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 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中国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析:根
15、据材料中“1971 年” “30 年后”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答案:C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 “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 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 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 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
16、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2)广州、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解析:第(1)问,从中、英双方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分析。第(2)(3)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注意分清中国近代、当代经济的主体是什么,由此引出答案。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2)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7(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