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范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分为第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一、选则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度的理解。
2、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通过忠孝来选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故答案选 B 选项。其它三项都不符合忠孝的标准,故排除。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题中所给定的时间是西周,因此所产生的影响应该离西周不会太远,所以可以初步断定在 A、B 选项中。再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答案】B【解析】- 2 -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
3、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B【解析】到康熙帝以“记注官泄密”
4、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表明了皇帝的霸道,说明了皇权的加强,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说法绝对,也有皇帝不学无术,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君主的权力也是受制约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起居注史料不一定不够真实,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4.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其中的“优良的政治制度”不包括A. 三省六部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
5、信息可知,选项中应该是能起到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地方诸侯王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不是“优良的政治制度” ,C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加强- 3 -了中央集权,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5.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6、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
7、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6.“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 权力过于分散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 4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 A 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
8、“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 B 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 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 D 项。7.“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 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 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 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9、 “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等信息可知具体描述了古雅典司法的运作程序,反映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故 A 项正确;“形式上的平等”在才来哦中无法体现,故 B 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是古代雅典的司法程序的民主性,而非体现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故 C 项排除;“完备”的表述不合史实,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性8.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A. 妇女B. 外邦人C. 全体公民D. 奴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
10、。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希- 5 -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故选 C。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 300 阿斯的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对十二铜表法认识正确的是体现了对奴隶统治的残酷性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有利于限制贵族的特权A. B. C. D. 【答案】D【解析】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确,故选 D。10.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
11、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法律便有普遍的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11. 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 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 年,75 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12、( )A. 依据1871 年德意志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B. 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C. 依据1871 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6 -D. 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德国皇帝与宰相发生分歧时,其结局是宰相的被迫辞职,这说明帝国皇帝的权威高于宰相,结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项正确;BC 两项与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得内容不符,排除;德国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立宪制,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 年
13、德意志帝国宪法12.1841 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内阁集体责任制
14、成为公认的原则,内阁成员要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所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集体责任制13.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7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 A 项错误;材
15、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 AB 不符合材料信息,D 项不符合史实。14.德国前进报在 1900 年 6 月 19 日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 ,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
16、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A. 侵华英军B. 英法联军C.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D. 八国联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 1990 年,以及“民族战争”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D 正确;A 是 1840 年;B 是 1856 年;C 是 1894 年。15.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 ,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内
17、容,难度不大。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选项中的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 8 -容,故选 B。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中在北京驻军的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6.“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道光后期以来,满清政府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
18、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可知,题干中的“转折点”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D 正确,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分析 A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17.“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
19、旗 ,1930 年 5月 24 日)这说明当时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从“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革命应遵循城市中心论。注意这则材料的时间:1930 年,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 9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人们对革命道路的问题仍有争议,因此本题选 A 选项。B 选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正确的,并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C 选项错误,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已经探索出来;D 选项说法错误,俄国的道路
20、是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清楚材料出现的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30 年,这个时间中共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未得到党内所有人的支持,明确这一点,本题便容易解答。18.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该材料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21、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表明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积极抗日,故 C 项正确。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 A,B,D 项错误。点睛:材料“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22、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反映的是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仍然坚持抗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9.“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10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答案】D【解析】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
23、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故 D 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没有被否定,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学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开创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的结论。20.毛泽东在 1954 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
24、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以下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B. 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C. 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D. 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答案】D【解析】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ABC 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5、21.1963 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该政策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C.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11 -D. 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题中的“一纲”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体现了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的原则性;“四目”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
26、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则体现了灵活性,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项。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材料未体现,排除 A;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排除 C;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方针是 20 世纪 80 年代正式提出的,排除 D。故选 B。22. 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0 世纪 50 年代联苏抗美;20 世纪 60 年代既反苏又反美;20 世纪 70 年代联美抗苏;2001 年,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俄两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外交理念;2011 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
27、明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过程,从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年代-90 年代-21 世纪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政策在不断调整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及 2011 年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看出合作取代对抗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故选 D。考
28、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 12 -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故 D 项正确;ABC 项都属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从属于项。所以答案选 D。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29、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24.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 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民庶之家”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
30、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 项明显错误;D 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租佃经营。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租佃关系。25.“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 都江堰- 13 -B. 郑国渠C. 大运河D. 赵州桥【答案】A【解析】根据“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知它指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
31、工程,它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公元前 246 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理位置不符,故 B 项错误。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与题干不符,故 C 项错误。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2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 、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32、”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 西方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虽然都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但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郑和之后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航海壮举,主
33、要是受农耕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排除 C。同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相比,郑和的船队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武装,排除 D。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功能强大,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须掌握“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最能- 14 -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7.汉书食货志认为,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
34、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 、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28.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 16 世纪欧洲的市民( )你会发现市场
35、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火车、汽船是 19 世纪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题干要求的是 16 世纪的情形。故含有项的均可排除,本题应选 C 选项。发生在地理大发现后,也就是 14 世纪;是在重商主义之后可以实现;选项是黑奴贸易也就是 15 世纪以后。- 15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
36、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29. 16 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 4 倍多,粮食上涨了 5 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 2 至 25 倍。这一现象导致了( )A. 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B. 资产阶级实力上升C. 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 欧洲普遍陷入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班牙在殖民地搜刮的财富主要用于奢侈享乐,材料与殖民大国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价格革命” ,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封建贵族实力下降,故 B 项正确;封建主实力下降,故 C 项错误;在对外殖民掠夺中,欧洲逐渐富裕起来,故 D
37、项错误。30.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A. 机器大工业生产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 工厂制组织形式D.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工业革命的实质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自由主义流行,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 B 正确。机器大工业生产,属于生产力的变化,
38、不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故 A 排除。工厂制组织形式,属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故 C 排除。工业城市生活方式,属于城市化方面,不符合题干,故 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1【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在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影响和表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提倡自由主义经济- 16 -政策,著名的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国富论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的运行,完全靠市场运行,调节,市场是完美无缺的,政府只当守夜人的角色。在高考备考中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高考的考点涉及。第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9、。 )31.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上均摘自
40、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正如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 “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 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依据材料二、
41、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答案】 (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
42、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9491956 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2)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得出: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得出: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
43、革并举;根据材料“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出: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得出: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3)本题考查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认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主政治实现的前提、发展趋势、符合国情、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等角度回答即可。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
44、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 “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 18 -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选择材料中的一
45、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
46、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材料一从一边倒政策的积极影响来论述,分别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材料二从一边倒政策的对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来说明。33.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宫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 19 -路”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 “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 14、15 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
48、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书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2017 年 3 月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 14、15 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
49、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答案】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 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 【解析】(1)根据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可知是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可知是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