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25.50KB ,
资源ID:92262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26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 1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1.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是相辅相成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也涉及到礼乐制度的复杂和繁琐,但均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强调礼乐制

2、与宗法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选项 B、C 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下表为东汉时期重要羌战节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年份 东汉政府 事件107(安定) (陇西)羌不堪官员暴虐,适逢发兵赴西域迎西城总督段禧,遂揭竿而起116 中郎将任尚 任尚攻羌,陷北地(宁夏吴忠西南) ,杀 700 人141 护羌校尉马贤 马贤败死,羌东攻,侵入长安近郊,放火焚烧皇帝坟墓摘选自柏杨中国人史纲A. 羌战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B. 任尚攻羌,建立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 2 -C. 羌战反映了东汉内部矛盾激烈D. 因为羌战,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适逢发兵赴西域迎

3、西城总督段禧” “任尚攻羌,陷北地” “马贤败死,羌东攻,侵入长安近郊”反映出在对羌族的作战中,东汉内部矛盾激烈,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材料“陷北地,杀 700 人”说明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 ,故 D 项错误。3.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A. 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 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 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 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

4、析】“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体现的是分工、合作,最终皇帝说了算,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不过是加强皇权的一个措施而已,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唐朝不是分权制衡的机制,选项不符合史实,A 不符合题意,排除;御史台和尚书省均不是国家权力中心,皇帝才是国家权力中心,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中央集权,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4.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淸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主要反映了A. 王位世袭制的弊端B. 察举制的弊端C.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答案】

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东汉时期”和“举秀才” “举孝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选官制度- 3 -察举制。从材料中的“寒索淸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鸡”来看,察举制没有能够真正举荐出符合“孝” “廉”标准的人才,反映出察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排除 C 项;科举制的形成与察举制无关,排除D 项。5.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 十二铜表法A. 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B. 主张公民权利并具备公民法性质C. 确立贵族阶层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6、D.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答案】B【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妥协的产物,所以最终并没有给予平民充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它依然是习惯法的汇编,但是做到了有法可依,结束了贵族任意曲解法律的历史,故排除 A 而选择 B;贵族阶层一直具有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故 B 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当时罗马出于奴隶制时代, 十二铜表法不会代表奴隶利益和要求,故 D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 ;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 ,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

7、选项) ;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仅根据史实就可以排除 AD。6.“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 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B. 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C. 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D. 民主制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答案】A【解析】- 4 -“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缺陷,A 正确;雅典有一定法律体系,B错误;

8、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都是错误的,C 错误;民主显然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D 错误。7.“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随着帝国版图的拓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通过革新完善,成为适用于所有自由民的万民法。故答案为 B 项。根据材料中的“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 ,表明万

9、民法并非完全继承公民法的具体内容,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表明万民法没有“忽略”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排除 C 项;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不同时期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对罗马法的称呼,排除 D 项。点睛: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罗马法可分为公民法与万民法。共和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罗马法逐渐改变,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8.下图是法国

10、1875 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 年 8 月 14 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5 -A.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B.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C.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D. 完善三权分立体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法国的革命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保皇派的力量一直都是很强大的,所以,1875 年宪法和 1875 年宪法部分修正案的直接目的都是在阻止保皇派复辟,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故选 A;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 B;法国 1875 年宪法部分修正案目的在于限制保皇派的势力,并非打击法国封建势力,排除 C;图片材料不能体现“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排除。9.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

11、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 B 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 6 -“抑商” ,也没有“重商”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

12、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10.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四川 绵阳 斧、锸、锛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A. 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说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C 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西南的四川与重庆,不能体现“普遍性” ,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铁器在西南的使用情况,没有与其它工

13、具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冶铁技术,也没有西南与全国的比较信息,故 D 项错误。11.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7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

14、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12.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

15、干所述时间未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 C 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 D 项正确。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纺织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13.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 汉

16、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 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8 -C. 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 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汉高祖根据秦朝的商业领域出现的弊端,调整商业政策,故 B 项正确。A 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与材料不符,排除。汉高祖是因袭秦朝经济政策,而不是废除秦朝经济政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而是强调汉高祖调整商业政策,排除 D 项。14.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由此可见明清

17、时期的江南地区A.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B. 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C. 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D. 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业15.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一, “今番舶既己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A. 清初

18、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答案】B- 9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 “乾隆批示” “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A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C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16.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

19、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象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商帮,现象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现象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现象是北宋时期纸币交子的出现,所以正确排序是,所以答案选 A。17.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

20、昏晓,皆复长安旧制” ,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 10 -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 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 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

21、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 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18.清初,政府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违者立斩;禁止国内船只租赁、私卖给外国人,沿海 50 里内“尽夷其地,空其人” 。从近代化的视角看,该政策的影响是A. 打击了中外反清势力B. 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C. 巩固了清政权的统治D. 违背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清初,政府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违者立斩”可知,材料反映

22、的是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故D 正确;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但不符合“近代化的视角” ,排除 A;B 不符合“近代化的视角” ,排除;海禁政策并没有巩固了清政权的统治,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错误。19.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3、【答案】C【解析】- 11 -根据所学可知“同光中兴”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时间推断当是甲午战争,故 C 项正确。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为 1862 年至 1874 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 A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处在光绪帝统治时期,排除 C;D 项不符合题意。20.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说明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故选 A

24、;B 中“均是”表述太绝对,排除;还原历史事实既要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又要去伪存真,排除 CD。21.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却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说明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

25、的专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专制思想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并占统治地位,故排除 AB 两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C 项错误。22.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 年半个世纪中, (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 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2 -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2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 年” 、 “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 “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 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 两项的表述,不太相关,排除。进一步可知,A 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3.据统计,18 世紀末,英国棉纺厂中,约 300 家是雇佣人数在 50 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 家是雇佣

27、人数在 50 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A.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B.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工厂数量和工厂中雇佣人数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的规模增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工厂的地理位置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雇佣工人的数量,并没有体现工人的工作分工,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棉纺织业中的工厂数,并没有与其它行业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资本集中在哪一行业,故D 项错误。24.1962 年 9 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

28、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A. 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13 -B. 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 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 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962 年 9 月”即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强调的是三年困难后,党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的史实,C 符合题意;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B 与史实不符;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进步,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

29、了十年探索的相关历史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明确所处的时代,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25.1957-1978 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 6 倍多,从 9644 万吨增加到 57144 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 942 元下降到 527 元,减少了 44%,这说明A. 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B. 经济建设全面衰退C. 阶级斗争破坏建设D. 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 1957-1978 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国民收入却下降,这说明此时期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劣势而非优势,故

30、 A 项排除;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 B 项排除;能源消耗量增长和阶级斗争无关联,故 C 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高损耗低发展,特别是大跃进等。第 II 卷,材料题。 (两小题,共 50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开始以合资方式启动了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贸易公司并存竞争的局面。到 1709 年,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 (简称“东印度公司” )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确立了每位股东,无论性

31、别、信仰、种族如何,只- 14 -要购买了公司股份,都拥有投票权、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还设立了明确的法规,强化了股东大会的重要性,并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而由董事长来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从17 世纪到 18 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材料二 明朝的海禁政策迫使海上商业发展为走私贸易,17 世纪郑成功从走私商人起家,指挥大船,装备着佛郎机火器,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北自日本、西至大陆、南抵南洋群岛

32、的海上贸易秩序,初来乍到的欧洲商人也要服从其管辖。他们以妈祖信仰作为精神纽带,以儒家宗族观念作为信用基础,构建起了东亚地区性的海洋商业秩序,但清朝在顺治十八年颁布“迁海令” ,使郑氏家族实力大减,最终无法与大陆帝国长期对抗而失败。摘编自施展枢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背景和特点。(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 17 世纪郑氏家族构建的海洋商业秩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答案】 (1)背景: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点:在政府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整合或垄断了英国一切东亚贸易;

33、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或以商业资本为主) ;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长期高利润率;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2)不同:受政府的压迫(或缺乏政府支持,或与政府对抗)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信用体系;仅限于东亚地域性规模,过分依赖大陆市场;未能持续生存(或很快灭亡) 。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为主体;重农抑商观念;天朝上国思想;政府海禁政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东印度公司是成立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所以背景就要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殖民争夺以及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特点,要结合材料一

34、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据材料一“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许状”可得出在政府- 15 -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据材料一“统一的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终于成立了”可以得出整合或垄断了英国一切东亚贸易;据材料一“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象牙、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得出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据材料一“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可得出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据材料一“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可得出长期高利润率。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一个是两者与政府的关系,一个是支持一个是压迫;管理的方式一个是现代管

35、理,一个是封建旧有的管理;活动的范围仅限东亚地区;再就是过于依赖大陆市场且时间短暂。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经济观念以及对外政策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

36、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 1860 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2)结合材料三,分析 l9 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答案】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

37、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3)不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16 -的发展)的影响。启示: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探究中国古代东京、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的发展因素以考察城市的发展。【详解】 (1)依据材料一“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材料二“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

38、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依据材料三“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可得出 19 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3)不同:依据第(2)问的作答可知,英国城市化主要受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联系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背景可知 19 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城市化主要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启示:依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知城市化进程受到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其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