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163KB ,
资源ID:923186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3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清江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 1 -江苏省清江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1810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制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

2、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 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从题中的“武王弟” “周公长子” “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

3、道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 项存- 2 -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 C 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 D 项错误。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

4、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

5、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 A 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 3 -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6、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下表内容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材料判断,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记述 出处“秦王

7、(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4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 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 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

8、在泾州作战失败,故 C 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6.(2018 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 ,排除

9、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

10、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5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

11、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 B 项正确;“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 C 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南方地区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民族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北方由于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促

12、使江南经济的开发,故 C 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属于商业发展表现,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与江南经济发展不符合,故 B 项错误。民族矛盾尖锐不是促使南方地区发展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 6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

13、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0.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 私

14、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 C 项正确;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A 项明显错误;从题干中“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可知,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手工业的发展11.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

15、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C【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 “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所以答案选 C。12.(2017 年天津卷)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

16、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 “寻求经世之道” 、 “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 “边患危机” “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 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不符。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13.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

17、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正确;A 是鸦片- 8 -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 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14.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18、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解析】【详解】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 C 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 D 项正确。15.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 年进口货物为 3908 万元,其中鸦片占 54%,棉布为 34%

19、,棉纱为 6%;1870 年,进口货物为 64574 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 50%,棉纱为 6%。 ”这种现象反映出A.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 传统手工业已消失D. 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850 年进口货物为鸦片占的比例最大,1870 年,进口货物棉布占的比例最大。棉布的大量输入,导致了传统耕织分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单方面讲进口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外贸格局的演变,故 B 项错误。外国商品侵入并不能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民族工业此时还没诞生,故 D项错误。-

20、 9 -【点睛】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收购,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成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6.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

21、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17.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 主动

22、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 C 项正确,排除 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 D 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 ;从中分析出答案。18.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0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

23、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 1911 年,排除 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 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4、,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 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 2015 年全国卷 27 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19

25、.从下表(18761911 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18761881(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1882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18921901(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190219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11 -A. 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 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

26、强C. 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 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格数据没有反映出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 A 项错误;当时中国出口数量的减少,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外糖料贸易属于商品输出,故 C 项错误;当时中国进口数量增加,反映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生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正确。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列强入侵的影响【名师点睛】数据型选择题是以数字作为试题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柱状图、坐标图、数字表格等等

27、,但不论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 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因此在解答时,就需要把握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解法有二,一是排除法,注意时间要素;二是史实支撑法,就是在解题的 过程中,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史实、现象或观点),对题干材料或情景进行分析、判断,以 确定材料或情景反映的是哪一具体历史知识 (事件、措施、制度、作品、人物、成就等)的思 维方法;或者是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史实、现象或观点)对备选项中的史实、观点进行分析、 判断,看其是否属于或是否能够论证题干中的史实与观点的思维方法。20.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

28、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 12 -【详解】材料中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的粮食大丰收。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因此创造了这样的局面,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红军对农民生产的保护,故 B 项错误;政府当时的主要经历是巩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并不是增产需要,故 C 项错误。人民并没有打

29、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多物资还是匮乏的,依旧处于被封锁中,故 D 项错误。【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 1923-1927 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 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 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

30、此要引起重视。21.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 B

31、 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 1924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 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 13 -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 转嫁战争负担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 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

32、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 “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 、 “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 B 项正确;流通“联银券” 、 “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 项错误。23.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

33、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 D 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 A 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 C 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

34、际地位得到提高,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 14 -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4.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 政府试图

35、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

36、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 D 项正确。点睛: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是解题的关键。2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缩减的是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但没有标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减- 15 -少,故 C 项说错误;由此可以推断出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

37、提升,故 A 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出;D 项说法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26.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2 年底,学习俄语,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学习俄语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是为国家发

38、展战略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的方针,到 1952 年时没有变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文化教育改革在 1952 年也没有涉及,且不一定要学习俄语,应该是多种语言都要有人去学习;由此可知 ABC 排除,正确答案为 C。27.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A- 16 -【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

39、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28.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

40、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 C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的断层,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故 A 项错误。仅从入学人数的增加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故 B 项错误。高等教育也没有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故 D 项错误。29.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答案】D【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

41、利益” ,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 D 项。“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 A 项;B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 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17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僭主”政治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

42、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 “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30.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结局所学,1689 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

43、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 B 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议会限制,故 A 项错误;内阁制的确立在 1732 年,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还在实行,没有遭到破坏,材料主要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成熟,有待完善,故 D 项错误。31.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 公有制

44、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 18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4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结合所学可知,1928 年的 4以后是 1932 年,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而苏联从 1928 年开始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美国人的关注。B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928 年、4 年以后”是解题的关键,1928 年的 4以后是 1932 年,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而苏联从 1928 年开始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美国人的关注。32.表: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 1929

45、1930 年 19301931 年烟煤业 -123 -191金属矿业 -66 -183制造业 -72 -113据表可知,当时美国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 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 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 不正确。点睛:本题以“19291931 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

46、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 19 -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33.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

47、知,1930 年至 1931 年,苏联粮食产量明显降低。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量仍在增长,以换取更多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说明人民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 A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农业投入不足的内容,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只表明了苏联粮食减产这一事实,但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的相关内容,且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是为了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点睛:从材料中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中粮支持国粮食出口换外汇来发展工业。34.1935

48、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B 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 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 项是调整- 20 -劳资关系,故三

49、项可以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制度35.罗斯福说:“我们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 ”这一认识A. 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B. 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C.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D. 推动美国调整农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 “人民的工具” “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的信息体现出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这一思想导致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福利措施,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故 B 项正确。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属于新政特点,故 A 项错误。民主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社会福利措施,不是农业结构调整,故 D 项错误。36.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采取了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B.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C. 调节农业生产D. 降低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