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38.50KB ,
资源ID:92347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34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 1 -淇县第一中学 18-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总分 100 分 时间 9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题 60 分)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 、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A. 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 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 王权受制于族权D. 已形成早期民主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王断定大事要进行(人) 、卜(龟)和筮,且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说明早期的政治有带迷信色彩,故 B 项正确。 “

2、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说明商王没有完全垄断决策权,排除 A 项。 “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 、卜(龟)和筮”说明王权并不是完全受制于族权,还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限制,排除 C 项。材料反映商王决策会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并不能说明就是早期的民主制,排除 D项。2.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

3、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项正确;ABC 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级制度(九鼎)3.下图为“许”姓图腾, “以国为氏” 。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与许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以国为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故 B 项正确;A 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C 项是维护宗法分封

4、制的工具;D项是元朝开始实行的。点睛:材料“以国为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即可。4.关于周代的政治制度,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记载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 ”,由此可以推知A. 周代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B. 我国古代祭祀的风俗始于周朝C. 周天子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周朝严格遵守前代的祭祀制度【答案】A【解析】- 3 -周代的政治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下不得以僭上”等足以证明周代分封制下社会是等级森严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5、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5.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项羽)C.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左丘明)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 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

6、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 C;BD 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 “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

7、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 C 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 -【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7.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

8、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 。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的“革命”是指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B. 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C. 行省的设置D. 理藩院的设立【答案】A【解析】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项正确;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代,故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元朝,故错误;理藩院的设立是清朝,故错误。8.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已经确立

9、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9.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 5 -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

10、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 A 错误。B 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 D 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C。10.有学者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认为

11、诸子百家之书被烧了;而另有学者据东汉王充论衡书解中“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 ,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烧诸子百家之书。对此说明正确的是A.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记载最可信B. 论衡作为哲学著作缺乏史料性C. 两部著作中的记载可以相互佐证D. 史料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二者对秦始皇焚书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引证的材料不同,因此结论也不同,故 D 项正确。史学家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可信的,A 项过于绝对,故排除。B 项的说法也不合理,过于绝对,故排除。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1.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

12、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A. 举荐官吏候选人B.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 监察地方高官- 6 -D. 征收地方赋税【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来看,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高官。故答案为 C 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B、D 项。1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

13、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选 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 是均不能选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13.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

14、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 7 -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 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故选 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14

15、.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A.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C. 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 分割相权,强化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从宋代至清代中央将地方行政,军事,司法事务分割开来分别由不同官员执掌行使,目的在于使其相互牵制以强化中央集权,答案选 A,B C D 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宋代的社会政治点评:解答此题主要是掌握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的政治特征,只有抓住每个王朝最突出的特征,才能从众

16、多的特征中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以强化和宰相的职权不断的弱化。15.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 B 项。废除丞相制度

17、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A 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8 -1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 ,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 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 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可以看出, 大明律对明朝大臣

18、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这反映出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 A 项正确,D 项排除;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故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故 C 项排除。【点睛】 “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是解题的关键。17.“(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 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

19、】依据材料“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六部制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B 正确;A 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排除;封建社会时期,皇权至上,材料也无法体现“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C 错误;三省制是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权力分配,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性,故排除 D。【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1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9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

20、族政权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旧唐书 、藩臣”可看出明显是指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的问题。联系史实可知,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应属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ACD,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的藩镇割据19.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B.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C. 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比较简单。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

21、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故选 D。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三省六部制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的职责以及它们的运作关系。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此外唐朝实行的科举制也需要把握。20.王安石于公元 1042 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 1069 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 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 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C. 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 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0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北

22、宋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通判有监察职能,负责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北宋行使中央监察权,故 C 错误,符合题意;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中央和地方官制相关知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判的监察职能出发,区分通判、知州、参知政事等官职的不同点,即可从逆向思维入手,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21.“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废

23、丞相,权分六部 B. 官员层级设置调整C. 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 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 A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六部地位的变化,故 BD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官的地位,故 C 项排除。22.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秦朝实行郡县制 西汉实行推恩令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明朝废除丞相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秦朝实

24、行郡县制和西汉的推恩令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所以答案选 A。【点睛】材料“加强君主专制”是解题的关键。2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11 -A. “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

25、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A 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B反映的是宗法制,都不是强化中央集权;C 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发挥大臣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 反映的是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日益严密 B.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

26、不断发展C. 古代王朝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反映的是相权的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强化,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加强,故 B 项错误;C 项是表面现象,排除。25.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A.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的行省制度C. 秦朝的郡县制 D. 周朝的分封制【

27、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一制度的实行为我- 12 -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省制的开端,故 B 项正确;A 项是中枢行政机构,排除;CD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但不是“省”的起源,排除。26.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答案】D【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

28、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 A 项错误。BC 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27.清代官方著作历代官职表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在设立之初的共同点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D.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并不是法定的正式的中央机构,并不能统

29、领六部,故 A 项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没有决策权,材料也没有反映内阁负责朝廷日常事务,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内阁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故 C 项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没有决策权,可以参与机要政务,故 D 项正确。28.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 ,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 因满人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D.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

30、当- 13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能够得到雍正帝的极高评价,而且得皇帝遗诏允其配享太庙,就是因为他作为军机大臣恪尽职守,而作为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 A 项正确;军机大臣的职权决定了他不可能参与决策和掌握大权,只有遵守皇帝旨意,故排除 BD;军机大臣没有监察职权,故 C 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材料“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是解题关键。2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31、 科举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平民社会” “十年寒窗” “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及以后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故 D 项正确;A 项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B 项是以品行为依据的;C 项是以门第的高低位依据的。点睛:“平民社会” “十年寒窗” “跃登上第”是解题的关键信息。30.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 立嫡以长不以贤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

32、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与“科举制”相一致,因此选 B。A 属于九品中正制,C 属于嫡长子继承制,D 属于察举制,排除。- 14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易错警示】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33、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 3 题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1)明清以前(汉、唐、宋)为实现材料一中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

34、措施? (2)为解决材料二、三所反映出的矛盾,明清两代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15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答案】(1) 西汉设中朝,限制三公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2)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本质问题: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3)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步加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的演变。从明清前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清时加强皇权的措施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是指加强皇权,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35、可结合所学回答。(2)根据材料,材料二、三中所反映的矛盾是指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明清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得出。这些措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皇权的不断强化,并在清朝达到顶峰。(3)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可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材料中主要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因此体现的趋势主要是君权的加强与相权的削弱。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王绾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ou)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

36、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五:“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1)指出材料一的丞相王绾的主张?材料二中李斯反对王绾的理由?- 16 -(2) “安宁之术”指什么?“安宁之术”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答案】 (1)设置王国,实行分封制。分

37、封诸侯将重蹈春秋战国时的纷争局面。(2) “安宁之术”指郡县制。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变革;秦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解析】【详解】 (1)从材料“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中可以分析出丞相王绾的主张。从材料“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二中李斯反对王绾的理由。(2)根据材料“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安宁之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8、。(3)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观察下图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主要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在魏晋时期该

39、制度的主要标- 17 -准是什么?(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分析科举制度有何影响。【答案】 (1)制度:察举制。主要标准:举孝廉。(2)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标准:门第、族望。(3)隋唐;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实际学问,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举孝廉”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一中反映的制度是察举制度,而察举制度的依据、主要标准就是根据孝廉,其实材料一体现的是察举制度到后来所出现的弊端。(2)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一品到九品,所以图片反映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一个人的门第族望即家世门第高低,这也是基本的识记点,这也说明九品中正制也出现了弊端。(3)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答一些常见的积极影响即可,例如,科举制度能够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壮大了统治者的力量、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