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58.50KB ,
资源ID:92347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34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 1 -淇滨高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夏商政治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中的“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表明商朝的王权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故答案为 A项。B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商朝尚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 C

2、项;“家天下”在夏朝已经确立,排除 D项。2.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 消除诸子矛盾D. 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故 A正确。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直接关系,故 B排除。消除诸子矛盾,过于绝对,且属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本质,故 C排除。实现长治久安,过于笼统,故 D排除。-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故 C正确。A 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 “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 BD。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

4、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察举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揭示的是西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矛盾问题。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实行按宗法等级实行再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故 B正确;A 是地方制度;C 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西周时期 ”;D 是皇位官位爵位等世代因袭的制度。故选 B。5.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

5、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3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 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 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 C项错误。6.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

6、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宗法观念是同姓同宗,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贾母认为宝玉是自己家人,黛玉是外人,而不是黛玉的地位比宝玉低,因此选 C。7.秦朝时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D. 君主专制造成决策失误有所减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知识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

7、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4 -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D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A 项提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排除 B;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的是大权集中在皇帝,C 项错误。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名师点睛】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制,把握到两个方面:(1)内容: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

8、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太尉一职为虚设,皇帝负责军务) 。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作用: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皇权不断加强D.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

9、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 C项。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 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 ,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 D。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9.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10、。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 5 -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C.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体现了以中制外,加强皇权,与题意相符,故 A正确;“中朝”是削弱相权,而不是取代相权,所以 B项与题意不符,故 C错误;“中朝”虽然权力较大,但是地位不高,更没掌控决策,决策权有皇帝掌控。所以 C项与题意不符,故

11、C错误;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的是明太祖而不是汉武帝。所以 D项与题意不符,故 D错误。10.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 ,从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A. 分封制瓦解 B. 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 君主专制加强 D. 丞相制度废除【答案】C【解析】【详解】数据信息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频繁换相,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C项正确;材料和分封制瓦解无关,故 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体现不出中央统治力量加强,故 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故D项错误。11.西汉时,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行监察权,负责监督政府,中央、地方,也监督王室与宫廷,

12、也含监察皇帝之意。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无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然而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即谏官(由宰相任命) ,宋朝时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说法,正确- 6 -的是( )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它以皇权为依托,其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杜绝了官员的腐败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西汉时,御史大夫监督王室与宫廷,也含监察皇帝之意。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无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然而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即谏官(由宰相

13、任命) ,宋朝时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由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故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其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故正确;但是古代监察制度不可能杜绝官员的腐败,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项,BCD 错误。【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1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设立 “中朝”分化相权B. 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进

14、一步加强君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通过设立 “中朝”来分化三公九卿的权力,故 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故 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故 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清设军机处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7 -故 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B项。【点睛】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13.有学者指出, “自隋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 。这是由于( )A. 察举制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C. 科举制的实施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C【解

15、析】【详解】 “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说明地方没有选拔官吏的权力了,这是因为隋朝开创了科举制,把选拔官吏之权收归中央,故 C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地方官员举荐人才的制度,故 AB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科举制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 D项错误。14.唐代中书省发出皇帝的命令,须经门下省复核。若复核通过,由门下侍中或门下侍郎签字、盖章正式生效,再下达尚书省执行。若复核没有通过,则由给事中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这样做的积极影响是( )A. 保证了皇权独尊 B. 实现了对三省的制约C. 完善了唐代官制 D. 可有效避免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门下省的复核在一

16、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故 D项正确;三省六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 A项错误;门下省是对中书省有制约作用,故 B项错误;门下省是对中书省有制约不可能完善唐代全部官制,故 C项错误。15.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A. 否定特权制度B. 选官用人权在中央C. 选拔程序简化D. 考试内容具体明确【答案】A【解析】科举制由于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官的过程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打破了世家大- 8 -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所以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必然选择,故选 A;BCD 也是科举制选拔的特点,但是不如 A更能体现题意,故排除。16.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

17、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尚书省下设六部,元朝的中书省管辖腹里,宣政院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故 A项错误;隋唐中书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则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项错误;隋唐三省六部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清代军机处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 C项错误;隋唐中书

18、省为中央决策机构,元代中书省既是决策机构,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故 D项正确。17.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 集中军权B. 集中行政权C. 集中财权D. 集中司法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五代武人擅权的教训,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军权集中于君主的手中,故 A项正确,BCD 项错误。所以应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18.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 ”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 奉行流程式分工B. 实行职能式分

19、工C. 架空皇帝的决策权- 9 -D. 强化君主专制独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三省六部制当然不能架空皇帝的决策权,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是实行职能式分工,也的确是强化君主专制独裁,但本题材料反映的只是三省的工作流程,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奉行流程式分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9.以下为某朝诏令:“诸州军驻泊钤辖、都监、监押与知州军同管驻泊兵马;在城钤辖、都监、监押与知州军、通判同管屯驻、就粮,仍与驻泊兵官通管辖差使。其河北、河东、陕西诸路帅府所在州、军,即通判于

20、在城兵官更不通管。 ”这一朝代为(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通判”可知,这一朝代是北宋,故 C项正确;西汉地方监察官员是通判,故 A项错误;唐朝和元朝掌管监察的是御史台,故 BD错误。20.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

21、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 A选项。B 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 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 10 -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21.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

22、户部,号曰计省 ,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全部”说法错误。B 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 C。D 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

23、2.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 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为地方行政官员,同时在各州郡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因此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 、枢密院(调兵) 。削- 11 -实权:在中央把

24、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 、 “冗兵” 、“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3.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25、A. 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 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C. 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 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必然会助长谏官对弹劾权的滥用,故本题选 C项。A、B、D 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谏官制度24.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

26、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先依据山川形变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D 项符合题意,正- 12 -确;A 项是其作用而非目的,排除;BC 两项说法均与行省设置意图无关,排除。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25.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

27、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 “官员不入酒肆”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官员、王公贵族的权力滥用,故 D项正确;这些对官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不能绝对遏制,故 A项错在“遏止了” ;B 项错在“严密的反腐机制” ,故错误;C 项说法也绝对,不能“有效控制” ,故错误。26.自秦以后

28、,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A. 秦代的三公B. 唐代的三省长官C.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 清代的军机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可以看出他这个朝代已经没有了丞相这一官职的称谓了,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因此可以排除 AB。明代内阁享有票拟权力。排除D。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27.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13 -A. 法治的加强B. 中央权力的加强C. 皇权的强化D. 中央机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了明朝胡惟庸案,结

29、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仍然处于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没有“法治”体现,故 A错误;胡惟庸案反映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反映中央权力的加强,故 B错误;胡惟庸被杀,说明皇权的强化,故 C正确;中央机构的调整,不属于本质,故 D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透过胡惟庸案的现象看清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的本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权加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8.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分析

30、题干,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六部指吏、户、礼、兵、邢、工,分掌的是行政权,答案为 B。A 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C、D 不符合中书省的职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2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 14 -A. 北宋设中书门下 B. 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清朝时期, “在最初的

31、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说明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中书门下、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均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 AB错误;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 C项正确;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不能最好的反映出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D项错误。30.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 ,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 因满人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在僵化的体

32、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D.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能够得到雍正帝的极高评价,而且得皇帝遗诏允其配享太庙,就是因为他作为军机大臣恪尽职守,而作为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 A项正确;军机大臣的职权决定了他不可能参与决策和掌握大权,只有遵守皇帝旨意,故排除 BD;军机大臣没有监察职权,故 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材料“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是解题关键。二、材料题(共 2小题,合计 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见下图。- 15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33、,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答案】 (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4、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1)不难发现和总结出,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图中所示 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当然是在明太祖时期。而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则是要加强君主的权力,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的历史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确也使明朝的政府构架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演变。本题的关键在于要判断出一个有丞相,一个却没有丞相。(2)军机处设置的时间是在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设置的影响则是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军机处当然不是“盖隐然执政之府” ,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

35、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 16 -作出任何更改。(3)从明初废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了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时期,从而皇权得到日益的加强。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一定时期的政治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毕竟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社会形态的演变来看,明清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作为封建统治者必然会做出垂死的挣扎,必然会空前的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政府构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3

36、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

37、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中;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1)选官制度: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度,魏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材料一中的“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足以证明科- 17 -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在于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能限制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至于其他的进步性要结合所学合理解答即可,例如,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等等。(2)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可以概括为“人才流动机制”的借鉴;根据材料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可以概括为“客观公平理念”的借鉴;根据材料中的“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为“人才激励机制”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