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52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C.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
2、所学知识可知,康叔和唐叔都属于周王室成员,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但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相同、照搬周制,而是各具特点,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排除 A。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而是强调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排除 D。【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结合分封制的史实
3、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 “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2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 A。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排除 B。材
4、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 D。3.周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凡是国家的大典、官员的任命、战前的誓师、战后的行赏等,大都在宗庙中举行。这说明周代A. 借助宗法关系维护统治B. 神权政治统治思想盛行C. 注重加强宗族内部团结D. 家国一体政治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宗庙是宗法制的体现。材料中国家大事在宗庙里举行,说明借助宗法关系维护统治,故选 A;神权盛行在夏商时期,排除 B;C 与材料无关,排除;家国一体形成始于启将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故 D 错误。4.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
5、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 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 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 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 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 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 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 A 项错- 3 -误;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 B 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C 项错误;家训
6、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D 项错误。故选 B。5.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专制王权强大C. 个人观念淡薄D.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A 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必然联系,故 B 项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 C 项排除;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所以中国人的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是家族系统称号的标志,体现了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
7、故 D 项正确。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的分配与继承”的做法,表述准确的是A.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B. 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加强中央集权C. 北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 明朝时期内阁“首辅”行使宰相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故 A 项正确;秦朝设立丞相加强了专制主义,而不是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北宋的“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故 C 项错误;明朝初年就已经废除了丞相,故 D 项错误。7.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
8、其位。由此可见,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 监督各级官员B. 维系内外政治C. 防范丞相专权- 4 -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故可知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制约相权而加强君主专制,D 项正确。御史大夫可以监察百官,但材料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御史大夫具有维系内外政治的作用,而是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B。C 项是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C。8.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
9、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知言谏制度渐趋于消亡,主要是因为专制制度不断加强,言谏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强化轨迹相反,故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言谏制度消亡的史实,故错误。言谏制度随着皇权加强,而渐趋于消亡,不是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故 C 项错误。言谏属于谏议制度,与监察制度不符,故D 项错误。点睛
10、:本题以言谏制度为切入点,主要理解材料信息“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 ,结合言谏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关系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9.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A. 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B. 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C. 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D. 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5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军功爵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依据题干“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强调的是
11、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了官员来源的唯一通道,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A 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B 项错误;C 项不是材料信息表明的问题,排除;D 项彻底瓦解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选 A。10.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 、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行政效率C. 分散官员权力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述史实重复设官和官职分离,使得官员权力分散,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终结果也会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D;A
12、C 都可以归结为 D,B 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ABC。11.浙江永嘉人陈宜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 宋代 B. 唐代 C. 汉代 D. 秦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可以判断出是宋朝时期,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故 A 项正确;A、B、C 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12.据史载:宋仁宗时,未经廷议,任命皇后的一位兄长为官,御史中丞包拯求见仁宗,“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恳请皇帝遵循“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的制度,仁宗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出宋代A. 皇帝性格较为懦弱 B. 相权得到
13、空前强化C. 封建吏治最为清明 D.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6 -【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皇帝的做法受到朝廷制度的限制,说明皇权受到限制,D 正确;A 和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相权扩大信息,B 错误;C 中清明说法绝对。13.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B.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C.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
14、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故 B 项正确;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东周政府软弱无力,各诸侯国混战不已,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故 AC 项排除;诸侯各自为政,无法协调治理,故 D 项排除。14.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 192 石粮食才有 1 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A. 郑国渠B. 灵渠C. 都江堰D. 直道【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命士兵、民夫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
15、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故答案为 B 项。郑国渠和都江堰是著名水利工程,不具有军事功能,排除 A、C 项;直道的修筑不是针对岭南的征服,排除 D 项。- 7 -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
16、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6.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
17、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公平竞争B. 分科考试C. 以文治国D. 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所以科技制度虽然在清末被废除,但这些原则仍然被贯彻下来,故 A 项正确;分科考试是科举考试的形式,不是理念,故 B 项错误;现今世界注重人才的多元化,不是单纯以文治国,故 C 项错误; D 是一种官本位思想,与材料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符,故 D 项错误。17.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8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
18、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很低。为了扩大统治的需要,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都不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的主要原因,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18.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
19、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A【解析】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于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出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的功能,故 A 正确;材料说明是模拟考试题材,没有体现诗赋信息,故 B 错误;科举制是扩大统治基础,不会威胁皇权,故 C 错误;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故 D 错误。- 9 -19.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
20、,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材料说明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 “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 A 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 B 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 D 项错误。【点睛】乡绅阶层是中国封
21、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20.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 。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 吏治腐败和政治纷争不断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D. 宦官成为明朝的中枢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再加上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朝廷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宦官手中,故 B 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以及重用宦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
22、 A 项错误;材料说明内阁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宦官,故 C 项错误;宦官并不是法定的朝廷官员,故项错误。【点睛】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厂卫肆虐,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明朝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封建专制的皇权面临严重危机,腐败无能的明嘉宗又重用宦官魏忠贤,终于把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1.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 10 -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
23、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答案】B【解析】“违背自己的意愿”是指迫使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 A 错误。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 B 项正确。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是指英国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商品,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比较,得不出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故C 错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是英国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故 D 错误。22.1840 年 8 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
24、“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 “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A. 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B. 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C. 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D. 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通过 1842 年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从而达到战争的目的,时间不符,排除 A;材料反映清政府被迫部分采用近代外交用语,不能说中国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排除 B;1840 年尚处于鸦片战争中,中国没有放弃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C;材料反映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语变化,由“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放弃“
25、谕” “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 ,体现了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故选 D。23.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1853 年 1050810 59500 57- 11 -1854 年 1190340 204900 1721856 年 1306770 409726 3141859 年 1109152 465944 40218531859 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A.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 内外战争的冲击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时间为 1853-185
26、9 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茶叶出口地区处于战乱状态,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处于战乱状态的福州地区茶叶出口猛增;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茶叶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福州地区茶叶出口反而增加,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显示福州茶叶出口的增加,不能说明其产量迅速扩张,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反映自然经济解体的内容,排除 C 项;材料无法得出对外出口是针对英国,故 D 项错误。2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A. 外资工
27、业享有免税特权 B. 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C. 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D.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答案】A【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马关条约之后的资本输出形式,格外强调的是各种税收一律全免,这是抑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技术问题;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战争有关的内容;D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政府有关的内容。25.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 12 -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
28、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1843 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故 C 项正确。A 项为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 项为利益均沾原则, 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 ”,排除。D 项为为南京条约中的内容,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人权的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2
29、6.李鸿章在奏折中言:“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 ”他的这一论断A. 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B. 高估了日军的战斗力C. 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 与战争发展情况不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李鸿章认为日军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事实上日本军队主动出击,给北洋舰队以重创。所以,李鸿章的判断与此后的事态发展不符,D 项正确;从李鸿章的言论来看,他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A、B 两项错误;李鸿章的论断并非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C 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
30、锋。 ”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史实分析解答。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7 小题 18 分,28 小题 18 分 29 小题 12 分,共 48 分)27.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
31、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 。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明朝废除
32、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实行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3)原因:明太祖鉴于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及加强君权的需要。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 。(4)军机处。特点:直接听命于皇帝、行事机密、办事效率较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解析】- 14
33、-【详解】 (1)材料一说明的是西周和秦代的政治格局差别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秦朝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根据材料中的“中书” “门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变化调整是实行三省六部制,影响可根据所学从加强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概括。(3)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从内阁的地位及职能两个方面概括。(4)材料四中有“署理军机处封寄”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他的特点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行事机密、办事效率较高。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
34、控制不断加强。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储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据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
35、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材料五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 15 -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简要分析这一制
36、度最终走向崩溃原因。(2)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简析郡县制有何深远影响?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答案】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候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候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 原因:经济基础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利于王权的集中。(2)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
37、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3)评价: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郡县制也有弊端,但是倒退到分封制是绝对不行的。他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4)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
38、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 周王权威受到挑战。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经济、分封制弊端等方面概括回答。(2)态度:根据材料二“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作者肯定郡县制的作用。依据:根据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可比较得出。影响:结合材料及所学,从郡县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对制度建设的影响、- 16 -对国家统一的影响等角度概括。(3)根据材料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39、 ”可知顾炎武认为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则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弊端。(4)权限:根据材料“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军队。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概括得出。影响:根据所学,从行省制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制度的影响等方面概括。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 ,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40、动材料二: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提出观点:能结合材料提出合适的观点,且观点明确结合材料):考生能运用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运用史实:考生能引用材料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能建立材料与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论证逻
41、辑:考生举例典型,分析准确,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示例一:近代西方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虽然对中国主权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近代文明,比如西方国家控制下的租界,公共街道、照明系统等市政建设,具有较高的近代化水平。示例二:近代西方侵略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获取大量的权益,比如在通商口岸建租界,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严- 17 -重危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示例三: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双重影响(论证可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解析】【详解】本题先要读懂两栖则材料的核心意思。材料一强调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的破坏作用,材料二强调西方列强侵略的建设性作用。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展开论述,最佳的论题是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列强的入侵。论题选定后,再结合所学中国近代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角度回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