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4 地表形态变化(1)从近几年高考看,本专题在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2)从命题形式来看,一是以地质剖面图为命题背景,结合工程建设分析判断地质构造类型,解释某地地表形态成因,描述地质作用过程等;二是结合区域景观图或地貌景观分布模式图,判断河流、风力地貌的类型、流水、风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是结合地貌景观图或依据岩石的表现特点,判断岩石类型。(3)从能力要求看,一是侧重考查地质剖面图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景观图等读图、析图能力及提取图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推理地壳物质、地质事件变化过程的能力。2019 年高考复习应注意:本专题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形态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等问题。要注意掌握热点区域地形特征、岩石的形成及相互转化、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等。对于褶皱、断层构造的特点和成因,学会根据岩层弯曲形态、新老关系区别背斜和向斜,熟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点。01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
3、造理论1.地壳物质循环2(1)三大岩石的特点、形成及用途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用途 特点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岩浆岩 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 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形成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
4、、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片理构造(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一”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二”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三”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四”指四种作用,即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四”也指四种物质,即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五”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
5、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六大板块构造相撞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3原举例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冰岛、大西洋(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边界类型 生
6、长边界 消亡边界图示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3.分析某些自然资源分布与形成的原因考向 1 依托地质剖面图,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2018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
7、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 本题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图中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的乙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答案 C 4考向 2 依托火山喷发的有关材料, 考查板块构造以及岩石类型(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1.2016 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
8、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 本题组考查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壳的组成物质,旨在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板块的生长边界多是大洋中脊、裂谷带;两大板块交界处,多是板块消亡边界。第 1 题,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位于板块内部,都位于生长边界
9、上。第 2 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答案 1.A 2.A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读图,回答 12 题。1.黄石湖是( )。A.火山湖 B.内流湖C.冰蚀湖 D.咸水湖2.下列关于图中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C.黄石河属于内流河D.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
10、相通,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第 2 题,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岩浆来自地幔的软流层。答案 1.A 2.D5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 25 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读图,回答(1)(2)题。(1)图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材料中描述的波浪岩与图
11、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 B. C. D.(2)波浪岩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固结成岩 风化剥蚀 侵蚀搬运 地壳抬升 岩浆侵入A. B.C. D.解析 本题组以澳大利亚波浪岩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判读。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可知,波浪岩属于花岗岩岩体;读图 可知,岩石由碎屑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岩石由岩浆侵入转化而成,应为岩浆岩;可以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应为变质岩;由三类物质转化而成,应为岩浆。第(2)题,形成的岩浆岩经过地壳抬升后
12、出露地表,然后经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特定的地貌形态。“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说明波浪岩主要是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答案 (1)C (2)B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步骤第一,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岩浆岩。第二,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第三,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没有;有的示意图中只
13、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6(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A.a B.b C.c D.d(2)图中 b 到 d 的过程( )。A.均在地表进行 B.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C.物质都来自地壳 D.岩石性质发生改变解析 第(1)题,据材料“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可知,黑曜石属喷出型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形成。读图可知,箭头由岩浆指向 a,因此 a 为岩浆岩,代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b 为风化物,为高温熔化;c 为沉积岩,为沉积
14、作用;d 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 是岩浆岩;读图可知,a 由箭头“热和压力”指向 d,因此 d 为变质岩;由沉积物经箭头指向 c,推断 c 是沉积岩;由 a、c、d 经箭头抬高指向 b,因此 b 表示裸露在地表的各类岩石;b 经 c 到 d 的过程物质来自地表,一部分在地表进行,一部分在地下进行,但变质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由 b 到 d 的过程岩石性质发生改变。答案 (1)A (2)D02 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实践应用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15、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判断方法图示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构造地貌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7图示 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 造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
16、蚀发育成河谷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实践应用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 破坏2.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一般遵循以下思路:(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第一,根据是否弯曲判读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第二,根据是否有断层线判读断层地质构造;第三,根据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判读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4)判
17、断断层的特定情况。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因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围岩指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考向 1 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岩石类型(2017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
18、.沉积岩、断层解析 本题以地质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岩石类型与地质构造判读的知识,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过程中要观察图中岩层的分布状况及倾斜状况。图示8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答案 B 考向 2 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过程中的知识,
19、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本题组时关键要根据地质构造剖面图推断地质作用过程。第 1 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 2 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两次褶皱。答案 1.B 2.B大港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李四光的理论和科学预见得到最有力的证明,驳倒了“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据此回答 12 题。1
20、.李四光指导我国发现油田的理论是( )。A.冰川生成理论 B.地质力学理论C.化石鉴定理论 D.地震预测理论2.根据现代地质构造理论,油田应该存在于( )。A.背斜构造中 B.向斜构造中C.断层构造中 D.褶皱构造中解析 本题组以李四光理论对油田的发现为背景,考查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地质构造的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 1 题,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对我国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 2 题,在地质构造中,褶皱中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答案 1.B 2.A9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图
21、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新生代后期(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丙、乙、丁、甲D.乙、丙、丁、甲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的判读,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第(2)题,从岩层分布格局分析,乙岩层最先形成,丙岩层侵入乙岩层,应发生在乙岩层形成之后,丁岩层完整并未被丙岩层侵入,所以 D 项正
22、确。答案 (1)C (2)D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确定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一般而言,剖面图中底层岩层年龄老,上层岩层年龄新平面图中多根据图例判定岩层年龄。背斜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两侧老第一步: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 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年龄新根据岩层的弯曲或新老关系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判定图示为向斜还是背斜第二步:判断地质构造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地层出现缺失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后来地壳隆
23、起,原沉积物被侵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侵蚀面上覆有新岩层原因: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造成的第三步:特定情况的判定地层中有原因:地层形成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地层形成的时代10侵入岩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2)下列关于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构造应用
24、,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甲和乙岩层均在戊岩层的下面,说明甲、乙岩层的形成年代在戊岩层以前,但是两者形成年代的早晚不能确定;处缺失了丙、乙岩层,有可能是形成以后被外力侵蚀掉了,不能确定丙岩层形成在甲岩层之前还是之后;图中丁岩层位于所有岩层最上层,故其形成年代最晚;戊岩层位于乙岩层上面,故戊岩层形成年代晚。第(2)题,读图可知,处岩层发生断裂,地质构造为断层,地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背斜地区,两地分别为断层和向斜构造,不能存储油气;断层处岩层破碎,而向斜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两地目前均以外力作用为主。答案 (1)C (2)D03
25、 外力作用与地貌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11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3.河流堆积地貌地貌在流域中的位置形成过程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洪水、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河流在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体积逐步变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发育于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地区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处,河流流速
26、减慢,形成三角洲平原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12(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会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
27、)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差异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考向 1 依托河流阶地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2018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 1、T 2、T 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 13 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
28、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解析 本题组以河流断面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地壳运动的过程,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组关键要掌握河流阶地形成的过程。河流在不断下切侵蚀河谷时,也会发生横向侵蚀,形成不同期次的泛滥平原,先前河谷的高度位于洪水位以上,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河谷地形。河流阶地是侵蚀和沉积交替进行的,阶地越向高处,年代越老。第 1 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可判断只有 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的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
29、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 2 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 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 3 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 2、T 1、T 0,说明 T2和 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答案 1.A 2.A 3.D考向 2 依托地貌示意图,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13(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
30、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解析 本题组以洪积扇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及应用,考查了考生区域
31、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 1 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读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 2 题,读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关系。第 3 题,由材料
32、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该地水资源短缺,但这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答案 1.C 2.B 3.B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回答 12 题。141.下列关于阆中城区所在地的描述及有关阆中城区布局的说法,两者组合正确的是( )。A.河岸坡度大;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的区域 B.土层深厚,颗粒大;丙地为重工业区 C.地下水埋藏较深
33、;古城区布局是受行政规划影响 D.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乙地建筑较为高大密集 2.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B.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C.北面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D.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解析 本题组以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的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了河流地貌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 1 题,甲位于河流凸岸一侧,侵蚀作用弱,河岸坡度小;丙地地势低,建设重工业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古城区的布局主要是沿河流的凸岸布局,古
34、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因此古城区的布局主要受河流影响;乙地位于城区中心,地租较高,建筑物高大密集。第 2 题,从等高线分布来看,阆中城所在地区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小。答案 1.D 2.A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图甲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乙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5(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C
35、.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2)丹娘沙丘的沙主要来自( )。A.印度洋海滩 B.沿岸疏松的土壤C.塔克拉玛干沙漠 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解析 本题组以丹娘沙丘景观图和区域等高线图为载体,考查丹娘沙丘沙的来源及成因,主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连绵的沙丘应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沙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因为在谷地中,受两侧山地阻挡,外
36、部沙尘难以进入。答案 (1)B (2)D流水、风力作用塑造地貌的特点和规律(1)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力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慢,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沙砾再到泥沙,上游山麓出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
37、方法。a.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b.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c.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 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1)(2)题。16(1)下列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形成
38、原因的解释,可信的是(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C.大量雨林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2)图中新月形沙丘( )。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 B.14 月移动速度快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 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解析 本题组以巴西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为载体,考查沙丘的成因和移动方向,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只受信风影响,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 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可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第(2)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该地降水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受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坡和缓坡的降水几乎没有差异。答案 (1)D (2)A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