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规范练 2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2018 重庆期末,31)1979 年 2 月,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下为部分与会代表的观点,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代表 “国家不仅通过计划来管理经济更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代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是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代表 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结合,会导致资本主义”。A.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发展市场经济已是人心所向C.姓“资”姓“社”问题得以厘清D.全面系统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答案 A解析 根据材
2、料中“1979 年 2 月”的时间信息,可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结合材料中“要按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经济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对经济体制和计划方法来一个大改革”可知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成为共识,故 A 项正确;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发展市场经济成为人心所向,故 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厘清了姓“资”姓“社”问题,故 C 项错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系统改革,故 D 项错误。2.(2018 山东滨州期末,17)1980 年,中共中央印
3、发 75 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A.家庭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C.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答案 C解析 材料只讲述了“适当放宽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限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不能体现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中央文件适当对农业生产松绑,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左”倾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中央文件放宽对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限制及尊重生产队自主
4、权,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等,体现了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适当放宽”“因地制宜”等可知,中央并未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故 D 项错误。3.(2018 湖南怀化期末,23)从 1985 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材料表明当时( )A.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 B.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2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知农民无法自由销售粮食,故
5、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故 B 项错误;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基本确立,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可知打破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 D 项正确。4.(2018 山东滨州期末,16)195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84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法律制度的健全C.民主政治的发展 D.对外开放的深化答案 A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
6、是 1958 年国家限制人口流动,1984 年放宽了相关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宽了人口流动,允许农民进集镇落户,颁布了相关的规定但不属于法律制度层面,因此不能体现法律制度的健全,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放宽人口流动政策,不能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内的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故 D 项错误。5.(2018 辽宁五校期末联考,22)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C.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D.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答案 C解析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等信息可知该计划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改变农村粗放的经营方式,故 C 项正确;该计划是关于提高农村科技水平的,与
8、教育体制改革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8 江西五市八校联考,13)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官倒”一度泛滥,一吨石油计划内价格是100 元,计划外价格是 644 元,“倒”出来的利润非常可观,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B.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方向推进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了中国经济D.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渐成社会共识答案 B3解析 材料“官倒”一度泛滥是由计划经济的弊端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故 A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双轨制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
9、方向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 B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末苏联还未解体,故 C 项错误;上述现象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渐成社会共识,故 D项错误。7.(2018 福建厦门质检,1)下图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体现废除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阵痛C.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阻碍经济发展D.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密不可分答案 D解析 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故 A 项错误;1984 1990 年还只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没有全部废除,故 B 项错误;1992
10、2000 年多极化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没有形成,且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故 C 项错误;20002008 年中国 GDP 增长率不断上升与我国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紧密相关,故 D 项正确。8.(2018 吉林长春二模)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 ( )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
11、的分配制度答案 B解析 这一分配政策有利于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但不能推断是开始,故 A 项错误;这一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故 B 项正确;这一分配政策强调“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故 C 项错误;中共十三大召开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故 D 项错误。9.(2018 广东佛山一模,31)1977 至 1979 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
12、国家友好关系4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答案 C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央高层频繁出访发达国家与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说明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目的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中央高层不仅出访欧洲发达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传统友好国家,说明当时中国并非只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故 B 项错误;19771979 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家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中国重点强调加强与这两类国家的交流,再结合当时正处于
13、向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说明其意图并非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故 D 项错误。10.(2018 江西百所名校诊断,24)1980 年 7 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
14、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可以得出“清远经验”的特点是发扬地方创新精神,故 B 项正确。11.(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二,16)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 年 7 月 8 日)”。这说明当时深圳 ( )A.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C.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D.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答案 C解析 股票的出现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股票融资来源,故 B 项错误;深圳通过发行股票活跃经济,有利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故 C项正确;中共十
15、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故 D 项错误。12.(2018 河北邢台月考,21)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2011 年 1 160 600 5602012 年 1 117 772 3452013 年 1 176 902 2742014 年 1 196 1 029 1672015 年 1 263 1 180 83截至 2016年 11 月 1 138 1 617 -4795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我国利用外资的规
16、模基本持平,且中间有过略微上升,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我国既有直接利用外资,也有对外直接投资,且吸收外资差额逐渐递减到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资金的利用情况,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投资情况,没有涉及贸易,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 河北保定摸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17、1980 年 5 月 31 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材料二 2013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 2012 年中国近 300 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
18、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农村推行的生产组织形式及错误之处。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参考答案 (1)形式:人民公社体制。错误: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扼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破除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认识,加速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9、(2)因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部分城市在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早。(或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3)表现: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 年党中央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14.(2018 河南豫北豫南名校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控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
20、的速度在增长。摘编自新中国 60 年统计汇编2011 中国统计摘要等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示例信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 21 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 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十多年,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阐述观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警惕“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其次围绕着其中的某个观点,积极组织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证,一定保证论点与论据的关联性;最后进行总结阐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