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上海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按要求填空(1)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2)念去去,千里烟波,_。 (柳永_ )(3)左思咏史诗中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 ,_ 。【答案】 (1).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 2)暮霭沉沉楚天阔 (3). 雨霖铃 (4). (3)世胄蹑高位 (5). 英俊沉下僚【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
2、霭” “胄” “蹑” “僚”的写法。2.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 “风物长宜放眼量” ,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
3、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2)划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 。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 ,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 ,所以新鲜有趣。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2 -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答案】 (1). (1)A (2). (2)D【解析】【详解】 (1)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
4、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 A 项, “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句中是多看,多了解,不合语境。故选 A。(2)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处举例证明前
5、面的“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由此用“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反面照应前面的观点。故选 D。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
6、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
7、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3 -譬如体现着数字神秘主义的古代术数系统,原本是一个很复杂、精致的系统,在古代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掌握,而现在则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 “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这种八位或十一位的自然数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化钱买不吉利。而把重大活动的开幕时间定在 8 月 8 日 8 时之类,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个人和政府的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
8、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
9、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
10、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 ”通- 4 -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
11、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3. 第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4. 用第段的结论,对下列这一事例加以分析。上海某著名学府的某学院乔迁新大楼之际,教授们要挑选自己的办公室。学院大楼 414 房间无人认领,有人议论说原本可以人性化地考虑把这种房间号码处理成厕所云云。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标语的张贴,必然会带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B. 培养一种科学民族精神,首先要破除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C.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决定了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做法是有巫术色彩的。D. 当下的中国,亟需出现一群有影响力的热心科学普
12、及的科学家。6. 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 走进科学,扫除迷信的阻碍B. 迷信永恒的敌人C.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D. 科普,路在何方?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3. 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4. 答案示例:在这一事例中,414 房间是用发音来附会“死”的迷信认知;无人认领是一种具体行为;两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种行为会推动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5. D 6. C 7. 答案示例:本文先在伯纳姆著作所得到的结论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原因和现象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接着
13、用例证证明伯纳姆 “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解析】【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就要求考生要到第一段找到“危言”这一词语,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其所指的内容。第一段说“伯纳姆并不是在故- 5 -作危言” ,可见考生要到前面找到伯纳姆的话, “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伯纳姆的话是一个转折
14、复句,作为转折复句,其重点应在“但”后,由此可知, “危言”应是指“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句话,考生根据这句话进行概括即可。【4 题详解】此题考核用文中的结论分析生活中的事实额能力,答题时要先明确文中的结论,然后看具体的事例和这一结论的相关性。此题第三段的结论是“这种行为会推动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而事例中“414房间是用发音来附会死的迷信认知;无人认领是一种具体行为;两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5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
15、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 “必然会带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错误,原文“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 ;B 项, “首先要破除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 ,文中“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只是文中的一个例子;C 项, “决定了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做法是有巫术色彩的”错误,原文“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 。故选 D。【6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给文章拟标题的方式出现,给文章拟标题注意要体现文章的内容,论述类文本要概括文章的观
16、点,此文主要的内容是关于“科学普及”的内容,由此排除 AB 项,D 项, “科普,路在何方?”过于悲观,由此选排除。故选 C。【7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式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发出呼吁;中间的分析的过程先从原因和现象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接着用例证证明伯纳姆 “科学失败、迷信- 6 -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
17、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人在风中 刘心武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
18、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像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 ”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 ,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
19、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 ,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 20
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 38 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 7 -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
21、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
22、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8. 第二段划线部分是如何塑造少女形象的?请加以分析。9. 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 第段突出少女装扮的时髦和“酷” ,与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形成鲜明的对比。B. 第段中的“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C. 第段中, “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D. 第段中, “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
23、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E. 文章第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F. 本文在结尾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10. 全文从“人与风的关系” 角度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11. 评析第段“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答案】8. 通过少女面对我的批评时“微笑”的神态、 “客气”的态度的描写, 语言描写写出了她对时尚的认识,塑造了一个清醒、从容、自信的少女形象。 9. BE - 8 -10. 答案示例:作者以“风”比喻社会的时尚、潮流,具有形象感;“人在风中”表明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社会的时尚、潮流的影响
24、;先写自己对妙龄女子的装扮不满;后回忆自己年轻时前辈对自己追风的态度,引出自己态度的转变;最后写出了自己的体味和感悟。这种构思,新颖独特。 11. 答案示例:我们应该追随进步的、积极的时代风尚,对落后的、消极的流行风气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进行抵抗。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它警示人们,面对时尚,一方面我们应冷静辨别,不能因此迷失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思自己,要用更豁达开明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无伤大雅的新生流行事物。【解析】【8 题详解】此题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手法,然后概括形象特征,手法主要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和通用的艺术手法,此题“微笑”是动作, “客气”是神态,“时尚是
25、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是语言,形象特征是“清醒、从容、自信的少女形象” 。【9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 “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错误,应该是“凭自己的好恶判断失误,容易出错” ;E 项,文中没有“夸张”的修辞。故选 BE。【10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此题题干给出结构的特征从“人与风的关系” 角度进行构思,赏析时打出文中如何围绕“人”与“风”行文以及效果即可。先写自己对妙龄女子的装扮不满
26、;后回忆自己年轻时前辈对自己追风的态度,引出自己态度的转变;最后写出了自己的体味和感悟。中间用“风”比喻社会的时尚、潮流,具有形象感;“人在风中”表明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社会的时尚、潮流的影响;这种构思,新颖独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和句中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根据后文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 9 -带来灾难”进行概括,重点强调我们应该追随进步的、积极的时代风尚,对落后的、消极的流行风气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进行抵抗。【点睛
27、】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关山月 南朝梁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B. 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 “高楼”更见思念, “云阵”足见一片祥和。D
28、. “从军复几年?”句,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A. 苍凉悲壮 B. 简洁圆润 C. 刚劲有力 D. 缠绵悱恻14.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案】12. C 13. B 14. 虚实结合。诗歌前两联,作者通过“忆”表达了思念家乡之情,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者想象;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对战争的谴责。【解析】【12 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29、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云阵足见一片祥和”错误, “云阵上祁连”表达是边塞环境的恶劣。故选 C。【13 题详解】- 10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语言风格,A 项,“悲壮”错误;C 项, “刚劲有力”错误;D 项, “缠绵悱恻”错误,故选 B。【14 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题干中给出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抓到诗中虚实的部分,然后分析效果即可,诗歌前两联,作者通过“忆”表达了思念家乡之情,是实
30、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效果注意结合情感分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对战争的谴责”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曲全子,予之母弟也。少颖悟,天资孝友。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31、。性坦率,与人略无崖岸。当酒酣耳热,视世闲富贵儿皆卧之百尺楼下。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 觅官耶?”识者以为达。平居季孟间,把酒赋诗,对床听雨,眷眷然不忍舍去。当是时,吾二亲康健,岁时上寿,斑衣罗拜。里人荣之,指以为庆门,故榜其堂曰“双橘” 。一时名卿大夫士争相歌咏其事。自尔洊罹 忧患,生寡食众,贫不能生,兄弟狼狈,糊口于四方。渠亦澠俛 ,赴调,得监亳州酤,意愈不乐,自是日饮,无何似与世相忘者。未几,疾作,竟不起。平生所为诗,无虑数百篇。既没之后,而二子方啼笑梨栗,岂知乃父之遗文当珍赏深藏,以保于不朽哉?已而旅榇 北归,予屡索于残编
32、断稿中,了不可得。以是予与季弟每兴言及此,辄声与涕俱出,盖痛其不复见矣。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阅再岁,饭素于大清安禅寺。偶于稠人中得故人李仲佐,握臂道旧。且复谓予曰:“元捕不幸今十年矣!念一死一生之际,未能忘情。时令人诵曲全子集制,如对晤语。”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奚以多为?- 11 -吾弟名宷,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明昌改元之明年春正月中浣日。(节选自王轩拙轩集 )【注】原夫辈:乡愿一类人。洊罹:遭遇。澠俛:努力。榇:棺木。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既没之后 (2)阅再岁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
33、的一项。(1)斑衣罗拜( ) 。A招纳 B排列 C分布 D轻软的丝织品(2)与人略无崖岸( ) 。A山崖堤岸 B严肃、端庄 C矜持、孤高 D操守,节操17.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B.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C.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D. 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18.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19. 纵观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篇( ) (选择) ,主要内容是_(用自己的
34、话概括) 。A序言 B悼词 C文学评论 D游记20. 简要概括第段中曲全子的形象。【答案】15. (1)死 (2)经过 16. (1). (1)B (2). (2)C 17. D 18. 但是(曲全子)不喜爱考场文章,有人勉励他(考科举) , (他)说:“我的哥哥已经继承我们的家业,我的双亲已经安享子孙的福气,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谁还会孤零零地追随那些乡愿之人求得一官半职呢?” 19. (1). A (2). 吾弟(曲全子)的生平个性及得到其文稿的经过 20. 生性旷达、超凡脱俗、孝顺双亲、孤高守节。根据文中的句子“性坦率” “不喜场屋之学” “岁时上寿,斑衣罗拜” “无何似与世相忘者”- 1
35、2 -概括其生性旷达、超凡脱俗、孝顺双亲、孤高守节的形象特征。【解析】【15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既没”在过秦论中有, “阅”根据后面的“再岁(两年) ”推断应是“过了”的意思。【16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注意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7 题详解】此题考
36、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儿时”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于予”是“受经”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故”是“因此”的意思,表结果,前面断开。故选 D。【18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然:但是;或:有人;世:继承;其:我们的;亲:双亲;济:完成;踽踽:孤零零。【19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题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的句子“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
37、。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奚以多为”可知是“序言”并可大概推知内容是写曲全子的生平个性及得到其文稿的经过。【20 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第段中曲全子的形象,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性坦率” “不喜场屋之学” “岁时上寿,斑衣罗拜” “无何似与世相忘者”概括其生性旷达、超凡脱俗、孝顺双亲、孤高守节的形象特征。【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13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
38、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宝绘堂记 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
39、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注:锻炼:打铁。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耳 B. 乎 C. 也 D. 哉22.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绘堂坐落于
40、驸马都尉私人住宅的东边。B. 宝绘堂的所藏书画都是王晋卿个人所有。C. 本段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和目的。D. 对于书画, “留意” ”而非“寓意”才是正确的态度。23. 对文中与“寓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寓意于物”即寄情于物,即使微贱之物也能成为人的快乐。- 14 -B. 古代的圣人并未抛弃可供享受的外物,但只是借以寄托情意。C. 王晋卿建造宝绘堂,就是践行“寓意于物”的最好例证。D. 钟繇等人“害其国” “凶其身”的事例是“寓意于物”的反面例证。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A. 第
41、段开头 B. 第段开头 C. 第段开头 D. 第段开头25. 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答案】21. A 22. D 23. C 24. B 25. 示例:第段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面论证;第、段,先以历史人物反证,继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解析】【2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此题根据后文的内容“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赓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
42、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表达的是一种无奈,所用用“耳(罢了) ”。故选A。【22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中 D 项, “留意而非寓意才是正确的态度”错误,前文“此留意之祸也” ,应该是“寓意而非 留意 ”。故选 D。【2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中 C 项, “就是践行寓意于物的最好例证”错误,根据后文“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作者恐怕其“留意语无” 。故选 C。【24 题详解】此题考核语言连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上下文的内容,要求填写的是“凡物之可
43、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第二段后面的“钟繇” “宋孝武、王僧虔”是书画家或喜欢书画,因此填入次数合适。故选 B。【25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要求回答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 15 -了一层。答题时答出三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共同论证的观点,此文第段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面论证;第、段,先以历史人物反证,继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44、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老子说:缤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百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赓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
45、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自身。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部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呜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
46、掊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仪,学习诗 、 书 ,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位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26.作文 一天,董事长问:“谁能说说公司目前存在什么问题?”100 多个人上来抢话筒;又问:- 16 -“谁能说说背后的原因?”一半的人立马消失;再问:“谁能告诉我解决方案?”
47、不到 20人举手;“那么有谁想动手试一下?”结果只剩下了五个人。骂者众,思者少,献者寡,担者无几,这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答案】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担当是夜行在风雨中的航船前面屹立的灯塔,担当是烈日下朵朵鲜花头上的那棵参天大树;担当是洪水肆虐时那道坚固的堤坝。担当是接受并担负责任,是伟岸人格的表现。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暖房。当灾难来袭,家庭的重担由谁担当?坚强少年洪战辉一自己的经历,为人们讲述了一段担当与责任的故事。家徒四壁不沮丧、父病妹弱不逃避,用
48、稚嫩的肩膀担当起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艰辛,但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灿烂的人性之光。这位少年的担当,怎不令人钦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便是对他的肯定!家庭构成社会,为社会勇挑重担之人同样令人敬重。一个人不仅看到小我,更应着眼大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狮子山下的“愚公” ,香江边上的贤伉俪,散尽家财,投身教育,为了学生甘为孺子牛。胡鸿烈、钟期荣,他们坚信教育能改变社会,放弃锦衣玉食,固执地投入毫无商机可言的教育,为教育界做出楷模,担当教育者树人育德的重任。一批批优秀学子从树仁学院脱颖而出,这是远比金钱珍贵的。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千古流芳。担当国家之重担者,一生拥天下苍生入怀,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之重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们担当国之重任,成为民族的脊梁。每一位青年,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准备好担当了吗?担当起什么?当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勇于担当之时,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则故事,立意时要抓住故事的中心,此题在材料的后面给出“骂者众,思者少,献者寡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