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省河口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 11 月份考试文科综合历史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执政期间(1979 年至 1990 年)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 。下列对撒切尔主义分析不正确的是A. 其出台是为了缓解“滞胀” B. 不利于英国经济的恢复C. 它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D. 与里根经济学有相似之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旨在缩小贫富差距,
2、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到了 70 年代出现经济危机,经济进入滞涨阶段,为了缩减政府开支,福利国家制度的涉及面不断缩小。撒彻尔的目的在于恢复英国经济。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撒切尔主义。2.“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察举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分封制的建立A. B. C. D. 【答案】A2【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汉朝的革命打
3、破三代以来的贵族政治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促进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的建立是西周时期,且体现的是贵族政治。故排除,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3.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4、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A. 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B. 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C. 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D.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应该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查,故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故 B 正确。第一张观点没有掩盖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故 A 排除。第二种观点不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故 C 排除。历史真相不明
5、,难于评价,过于笼统,故 D 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4.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处强调的是A. 土地政策的重要性B. 农业发展的必要性C.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3D. 国家前途的预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强
6、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理念C. 明确了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标D. 肯定法律是理智人的精神支柱和自然权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标志着古罗马法学达到
7、了顶峰。西塞罗认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所以,自然法效力高于实在法。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因为“恶法非法” ,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据此,西塞罗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主张,这种主张也影响了日后罗马法的面貌。故 ABC 都对,而 D 项不符合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法律时一切人的精神支柱和自然权利。故选 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精神6.1938 年 3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 ,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
8、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A. 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4B. 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C. 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D. 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答案】D【解析】“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 “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表明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故 D 正确;A 不符合材料“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
9、” ,排除;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具有片面性,B 错误;C 与材料无关,排除。7. 有人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 ”下列不能论证这个观点的是( )A.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发展的春天B. 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C. 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 1912 年至 1928 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发展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符合材料内容;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1915 年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
10、内容;在这个时期,随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符合材料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故 B 项符合题意。8.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5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C【解析】“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
11、义:平等、互利、博爱”符合墨家思想主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符合道家思想主张;“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符合法家思想主张;“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符合儒家思想主张。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排列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9.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 。上联和下联分别指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土地改革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C. 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
12、公社化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共十二大乌石公社三十年前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耕者有其责” ,结合所学,三十年前是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十年后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 A 正确;农村合作化运动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革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 50 年代末,农村生产关系也与题干不符,故 B、C、D 项错误。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
13、题是A.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 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6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 A 正确; 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 表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分析解答即可。11. 20 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欧洲新思想
14、)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A. 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 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 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 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梁启超将“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比较”并没有批判欧洲模式为清王朝统治作维护,故 A 项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思想的代表者,主张借鉴欧洲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反对的是君主专制,选项中说维护君主专制,说法错误,故 B 项排除;“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欧洲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
15、主张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的民主,故 C 项正确;维新派并不主张实现中国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 D 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名师点晴】维新思想的影响: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7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
16、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有误的是A.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 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C. 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D. 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不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材料数据也不能反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 A 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数据反映了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较为均衡,说明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数据反映了金融机关占比较大,说明其影响力逐渐增
17、强,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数据反映了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分卷 II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 10 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
18、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8萎缩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二清政府利用 20 世纪初进行的“新政” ,开始了财政方面的改革。1903 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 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主要是海关税和常关税方面做些工作。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统一设立中央统管下的度支公所和财政公所,向各省派驻监理官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
19、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 1928 年 11 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2)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答案】 (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
20、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 (6 分)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 。 (6 分)(2)措施:晚清政府:在中央设置财政处、税务处、度支部等,试图统一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3 分)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 (3 分)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 (
21、7 分)【解析】试题分析:(l)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19 世纪 40 年代9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 、 “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 、 “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 、 “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等信息可以归纳出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题干中所提到的时间“19 世纪 40
22、年代以后”并结合所学 1840 年及以后的史实可以得出,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使得原有的财政体系无法负担;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需要有新的财税体系作支撑。(2)措施:题目要求“据材料二、三”回答。晚清政府:由材料二中的“1903 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 年,清廷设立税务处” 、 “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 、 “准备在统一税权,主要是海关税和常关税方面做些工作” 、 “统一设立中央统管下的度支公所和财政公所,向各省派驻监理官”等信息可以得出晚清政府在中央设置财政处、税务处、度支部等,试图统一全国的财政和税收
23、。南京国民政府:由材料三中的“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 、 “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等信息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影响:主要从新的财政税收体系对于解决晚清以来的财政问题、统一全国的财政和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财政税收制度近代化几个角度回答即可。即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 (7
24、分)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财政税收体系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改革及其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不平等条约引发的财政问题改革14.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10
25、(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 ,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 。第一次是1894 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 2010 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 40 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
26、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答案】 (1)事件: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背景:第一次“换位”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 ,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 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 WTO 等。【解析】(1)关于 19 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
27、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关于此次战争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等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第一次“换位”的背景,根据材料二“第一次是 1894 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和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方面思考作答即可。关于第二次“换位”的背景,根据材料二“第二次则是 2010 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 40 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
28、界贸易组织)方面思考作答。11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
29、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
30、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可以归纳出“夷夏有别”的思想;第二小问,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军事角度思考作答。12(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材料中材料二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可知是对洛阳发展影响,依据材料三中“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从对北魏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唐朝繁荣角度归纳作答。(3)属于开放试题类型,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认识的主题,本题可以从“民族关
31、系”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以及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等角度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上改革孝文帝改革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1939 年 9 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
32、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 年 12 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33、;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解析】第(1)问, “不同认识” ,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得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13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第(2)问, “背景” ,依据材料一的时间信息“1939 年 9 月”和材料二的信息“这一太平洋战争” “1941 年 12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
34、得出,第一种认识的背景有:英法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种认识的背景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等。点睛: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本题一改以往选做题中 7-8,5-9 分的分值分配,体现了高考命题大胆的变化。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信息调动所学知识。17.【历史选修 4】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
35、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 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答案】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解析】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以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