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7 ,大小:550.50KB ,
资源ID:92772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77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1、1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O 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进人胃中的牛奶 口服的在小肠中抗菌药物 皮下注射的青霉素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可以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细胞内及人体外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详解】中的血液中的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和中的血浆蛋白、O

2、 2和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突触小泡在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胃、小肠等消化道中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因此进人胃中的牛奶、口服的在小肠中抗菌药物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皮下注射的青霉素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综上分析,正确的组合是 A. ,B、C、D错误。【点睛】易错警示:1.各种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管道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液不属于。2.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

3、接环境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兴奋一般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血糖的平衡调节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2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参与的阶段有两次A. 5 项 B. 4 项 C. 3 项 D. 2 项【答案】D【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错误;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错误;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正确

4、; 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完成的,错误;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错误; 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的阶段有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两次,正确故选:D3.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 Cl 通道开放,使 Cl 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脊髓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 若某种毒素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则可能引起肌肉痉挛【答案】D【解析】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增加,膜

5、内 K+外流,A 错误;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 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 错误;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4. 2013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研究囊泡运输科学家。下列有关囊泡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高尔基体在囊泡运输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B. 囊泡运输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消耗能量C. 神经递质利用该过程进入突触后膜3D.

6、 T 细胞中不会发生囊泡运输【答案】A【解析】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从内质网上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然后从高尔基体上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故高尔基体在囊泡的运输过程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A 正确;囊泡运输属于膜泡运输,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但没有进入突触后膜,C 错误;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属于蛋白质,淋巴因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名师点睛】易错点分析:神经递质和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出细胞的方式都是胞吞,该过

7、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高尔基体在囊泡的运输过程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5.下图表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X、Y、Z 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B. X 为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肌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 XC. 肌细胞、X、Y 三部位 0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肌细胞XYD. X、Y、Z 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使其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内环境组成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功能、稳态的调节的等知识,意在考查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的能力。【详解】X、Y、Z 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它的相对

8、稳定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A 正确。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X 为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肌细胞的代谢废物透过细胞4膜进入 X, B 正确。X 是组织液、Y 是血浆,血液运输氧气通过组织液被肌细胞吸收,所以三部位 0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YX肌细胞,C 错误。X、Y、Z 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其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促进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持渗透压平衡,D 正确。【点睛】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方式是扩散,扩散的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到浓度低的地方,以此比较氧气浓度大小。6.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器官 A 除分泌激素

9、a 外,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B. 器官 B 分泌的激素 b 浓度高时,对器官 A 和 C 均有抑制作用C. 器官 C 分泌的激素 c 浓度高时,对器官 A 有抑制作用D. 器官 C 还可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 b 的关系为协同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器官 A、B、C 分别表示是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 a 为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A 项错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b 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B 项正确;激素 c 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有促进作用,C 项错误;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D 项错误。【名师点睛】

10、本题以“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和激素的名称。7.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表示体液,表示细胞,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5A. 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B. 营养不良吋会造成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C. 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部可以在处找到D.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的 pH 明显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为血浆,为毛细血管壁细胞,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为淋巴。【详解

11、】A. 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 错误;B.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C.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处找到,C 错误;D.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人体的 pH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和结构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8.HIV 能通过细胞表面的 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 T 细胞(如图甲),如果给 AI

12、DS 患者大量注射用 CD4 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 HIV 识别、入侵(如图乙)。 因 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 HIV 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 AIDS 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6A. HIV 侵染 T 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综合征B.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C. 入侵到红细胞的 HIV 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D. T 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据材料分析,把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用 CD4 修饰,HIV 就会识别、入侵红细胞,但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

13、。【详解】T 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当 HIV 侵染 T 细胞后,会使 T 大量裂解死亡,使免疫能力下降,引发免疫缺陷综合征,A 正确。因为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因此可作为“陷阱细胞” ,B 正确。入侵到红细胞的HIV 随红细胞凋亡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可被体液免疫清除,C 正确。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红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 错误。【点睛】本题虽然给出了材料信息,但却是通过信息考查了学生免疫的基本知识。T 细胞在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产生,在胸腺中成熟,T 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9.现象 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 。现象 2:由于轻

14、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现象 3:某人接触了某些花粉后而引起荨麻疹。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现象 1 中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B. 现象 2 中青紫是由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造成的C. 现象 2 中水肿是由该处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造成的D. 现象 3 是由于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7【分析】考查内环境及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应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的能力。【详解】水泡是由于手脚长时间受摩擦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的,A 正确。青紫是由微创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造成的,B 正确。水肿是由该

15、处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力增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C 正确。荨麻疹是由于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D 错误。【点睛】水肿是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的现象。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过强,但前者是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一般不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而后者由于受抗体的攻击使自身组织器官损伤。10.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 +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静息时,K +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 +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

16、外负。根据题意分析,河豚毒素是 Na+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而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 K+外流所致,所以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 +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故选 A。11.下表是某患者血液中激素水平检验报告单的部分内容,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检验名称 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甲状腺激素 98.5 pmol/L 9.0119.58促甲状腺激素 0.09 pmol/L 0.354.94A. 患者的细胞代谢速率高于正常水平B. 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C. 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D. 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可能是缺碘造成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

17、析:A、据表分析,表中的甲状腺激素远远高于正常值,A 正确;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B 正确;C、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C 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垂体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D 错误故选:D12.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 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

18、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A. 2 项 B. 3 项 C. 4 项 D. 5 项【答案】A【解析】9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错误;过氧化氢酶、载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而抗体、血浆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正确;稳态不仅指血浆的成分稳定还包括体温、渗透压等,错误;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而不是恒定不变,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

19、加,淋巴增加,正确;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生病,如遗传病,错误;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使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错误;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突触前膜内,而神经递质可以释放到组织液中,错误;A项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和调节13.如图一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二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分别刺激图一中的、,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B. 刺激图一中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刺激图二中 c 点,电流计指针不偏转,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D. 刺激图二中 c 点,如果 a 处检测不到电

20、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答案】C【解析】刺激图一中的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肌肉()也能引起肌肉收缩,A 错误;刺激图一中的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 错误;刺激图二中 c 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正确;刺激图二中 c点,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的,从而判断不同情况下的指针偏转情况。14.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1、 )10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B. 寒冷刺激时,a、b、c、d、e 激素的分泌均增加C. 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 a、e 激素D. 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骨骼肌均为效应器【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如人体的体温恒定、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生理过程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分析题图:在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在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物质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多。在水盐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

22、垂体后叶释放后随着血液运输到集合管、肾小管,促进水的重吸收。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c 是甲状腺激素,d 是肾上腺素,e 是抗利尿激素。【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冷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 错误。寒冷时,a、b、c、d 激素增加,使产热增加;但是寒冷时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因为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因此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液增加,B 错误。下丘脑即是渗透压感受器又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正确。图中的下丘脑支配的神经直接作用在肾上腺上,但并没有直接作用在骨骼肌上,骨骼肌的变化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作用在骨骼肌上引起的,因

23、此骨骼肌不是效应器,肾上腺是效应器的,D 错误。【点睛】做此题要对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掌握熟练,易错选项是 D ,没有分析图中的反射弧,误认为骨骼肌是效应器。15.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A. 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11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 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答案】D【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

24、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由于实验组是一组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所以对照实验应是用一组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摘除甲状腺后再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故 D 正确。16.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和 5%的葡萄糖溶液都属于基本输液制剂,它们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体相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输入人体内的葡萄糖会在胰岛素作用下,迅速进入细胞内被利用B. 5%的葡萄糖溶液大量输入人体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C. 进入人体的 NaCl 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D. 在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运输 Na+和葡萄糖的载体【答案】B【解析】【分析】

25、考查对血糖平衡的调节、细胞对物质的运输、离子的存在形式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详解】胰岛素促进血糖的摄取、吸收和利用,输入人体内的葡萄糖会在胰岛素作用下,迅速进入细胞内被利用,A 正确。虽然 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等渗,但由葡萄糖会被细胞消耗利用,血浆渗透压会降低,随着水通过肾脏排出,细胞外液渗透压又会恢复,因此不会不变化,B 错误。进入人体的 NaCl 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C 正确细胞运输葡萄糖和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因此在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运输Na+和葡萄糖的载体,D 正确。【点睛】难点:虽然输入的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但由于葡萄糖和水的平衡调节不是同一个过程,因此细

26、胞外液渗透压会发生变化。17.某人因外伤导致下丘脑受损,这将影响他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体温的变化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12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中含有各种调节中枢,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下丘脑通过释放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人体水盐平衡,其次调节人体的体温、摄食、水平衡、血压、内分泌和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下丘脑主要分泌如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释放激素等通过垂体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8.下列有关神

27、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 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答案】D【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血液中较高浓度的 CO2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是下丘脑。【详解】A.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A 正确;B.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新

28、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B 正确;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 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C 正确;D. 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D 错误。【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19.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 高位截瘫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13C. 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降低D. 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29、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详解】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 正确。高位截瘫的患者,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失去了对膝跳反射的控制能力,但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 错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影响,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缺乏,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降低,C 正确。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D 正确。【点睛】理解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和脊髓低级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它们通过上下行传导束联系,高位截瘫损伤了上下行传导束,切断了大脑和脊髓损伤部位以下神经中枢的联系。20.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B. 促胰液素

30、是小肠黏膜分泌的C. 促胰液素是通过专门的管道运到胰腺的D. 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AB 正确;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的,C 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 正确。21.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4A. 图 1 中乙处的 Na+浓度比甲处低B. 图 2 测量装置在不做任何处理时所测电压为 0mVC. 图 2 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未处理) ,电流计的指针

31、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 图 2 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形成是因为受刺激时 K+大量外流造成的,电荷分布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受刺激时 Na+内流造成的,电荷分布是外负内正。本题根据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后电位的变化来判断电流。【详解】图 1 乙处是膜外,甲处是膜内,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A错误。图 2 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外侧都为正电荷,因此没有电位差,没有电流,B 正确。图 2 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未处理) ,电极两端会有两次电位变化,当兴奋到电极左侧时,两端电荷是左负右

32、正,当兴奋到达右侧电极时,变为右负左正,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错误。图 2 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形成动作电位,兴奋可以以电信号向左侧传导到电极的右侧,发生电位变化,虽然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但电极两侧仍形成了电位差,可以测到电位变化,D 错误。【点睛】判断电流表是否能测到电位,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关键是判断出电极的两端是否有电位变化,两侧是否形成电位差。22.1980 年美国西南的 St Helens 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检测了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

33、正确的是( )15A. 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 1980 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 1980 年到 1982 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 1982 年以后才出现C. 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的相对环境容纳量(K 值)大约为 20D. 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本题要根据曲线的起点以及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变化来判断。【详解】根据曲线的起点 1980 年时并不在 0 点,而是有一定的物种量,所以应该是次生演替,

34、A 错误。自然条件下,竞争在物种间一直存在,1980 年到 1982 年期间也存在种间竞争,B 错误。图中曲线的纵坐标是群落中的物种的数量,不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相对于种群来说的,C 错误。题中信息给出了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由此判断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解读曲线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是初生演替,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种子的为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时间长,速度慢的是初生演替,时间短,速度快的是次生演替。23.

35、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免疫过程是A. 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B. B 细胞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C. 记忆细胞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 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16【答案】D【解析】【分析】细菌外毒素初次侵入机体时,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外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清除。同时,少量的 B 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可保持对该“外毒素”的记忆。当相同的外毒素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便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这就是二次免疫

36、的过程。【详解】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发挥作用,A 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外毒素结合,B、C 错误。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与外毒素结合,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免疫的过程,二次免疫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但不是记忆细胞分泌抗体,而是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24.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甲丙是在切去尖端后进行的处理)A. 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 4B. 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 3C. 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丙D. 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答案】D【解析】上述

37、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 2,AB 错误;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是甲、丙,C错误;丁给以单侧光照,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甲虽然具有尖端,但是不能接受单侧光照,17乙、丙无尖端,因此甲、乙、丙不能向光弯曲,D 正确。25.(2016 四川卷)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B. 在 020 ppm 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 乙的浓度大于 20 ppm 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 据图推测,用 30 ppm 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38、【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作用,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下降,然后有抑制作用,A 正确。由图可知在 020PPm 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 正确。由图可知乙的浓度大于 20ppm 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 正确。据图推测,用 30ppm 的甲处理窝苣幼芽促进其生长,只是促进作用下降,D 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名师点睛】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

39、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18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曲线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 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4) “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 A、B、C点对应的浓度, “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 A、B、C点对应的浓度。(5)图中 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6.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 a、b、c 分别表示A.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 A 细胞、肝细胞

40、、胰岛 B 细胞B.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 A 细胞、下丘脑、胰岛 B 细胞C.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答案】A【解析】【分析】在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题图可以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但无论代表哪种结构,要符合图中的三者之间的箭头关系。【详解】当血糖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在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当血糖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作用在肝脏,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合成肝糖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 正确。血糖调节时,下丘脑可以通过有关神经

41、作用在胰岛 A 细胞和胰岛 B 细胞,但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能作用在下丘脑,B 错误。内环境中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但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血浆不可以形成淋巴,C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19中甲状腺与垂体和下丘脑之间正确的关系图应为:【点睛】本题考查的内环境平衡调节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定难度。需要对血糖调节,内环境及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掌握的非常熟练。血糖平衡调节图解:27.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

42、群落没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改建的结果导致原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下降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不可能会有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随着植被和环境的改变,昆虫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有可能会发生改变,这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详解】果园中果树整齐,但果园中还有其他的灌木、草本等植物,因此也有垂直结构,A 错误。人类治理荒地,改建果园,改变了原有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正

43、确。题中只是20说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判断是增多还是减少,生物的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 错误。当一些果树的害虫的天敌增加,则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产量会增加,反之就减产,D 错误。【点睛】任何一个群落,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会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果园中不只有果树,还有其他生物。28.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 1917 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 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A. 1942 年比 1917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 2017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从图中信息反

44、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19172017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1、1942 年比 1917 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2、2017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丰富度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3、由于人工选择,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1942 年比 1917 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A 错误;2017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物种数减少,分层现象日趋不明显,B 错误;化肥使用后使种群数量和单一物种的总干重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 正确;19

45、172017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降低,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下降,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识图、析图的能力。29.下图为某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 a、c、f、g 是叶蝉,b、d 是啮21虫,e 是芫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 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 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 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结构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镶嵌的特

46、点。【详解】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是因为地形的起伏造成的水平结构,A 错误。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 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随机分布的特点,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错误。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 正确。【点睛】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判断:1 方向上:垂直结构是垂直方向上,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2.引起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温度等,水平结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明暗、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形成的。3.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3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

47、(一种单细胞绿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时间/d 起始 1 2 3 4 5 6 7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9 8 8 3 3 4 102213 18 18 15 14 16 17A. 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 可用数学式 Nt=N0 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C. 实验前 4 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D. 第 56 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是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呈 J 型增长,自然条件资源有限时呈 S 型增长,

48、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不同种群类型适用于不同的调查方法。【详解】对于微生物或极其微小的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A 正确。根据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藻并不是指数式增长,不能用数学式 Nt=N0 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B 错误。数据中小球藻在前四天的数量逐渐增加,因此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 正确。影响小球藻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温度、光照等,如果是温度则是影响酶的活性,第 56 天,小球藻种群数量与第 4 天和第 7 天相比数量明显减少有可能原因是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D 正确。【点睛】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

49、抽样检测法三种。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下:样方法用于植物或活动性较弱的动物,如棉蚜、蚯蚓、昆虫卵、动物的幼虫等。标志重捕法用于活动性较强的动物。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 。31.下列关于某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在增加B. “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而增长率是先增加后减小C. “S”型曲线在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时种群数量也达到最大值D. 对于“S”型曲线,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数量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23【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 “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A 错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而增长率一直减小,B 错误;“S”型曲线在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达到 K/2,C 错误;对于“S”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