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集宁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第一卷(选择题 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唐代的崇儒尚佛D.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许
2、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称之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A. 克己复礼B. 为政以德C. 民贵君轻D. 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于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人2能够“平等
3、”接受教育、能够享受教育的思想观念,其他的三个选项和“平等”是无关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的原因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 )A. 道德经 B. 论语 C. 春秋 D. 礼记【答案】A【解析】【详解】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宣扬的是以柔克刚的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主张。因此这一主张应当出自道德经 。故答案为 A 项。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 春秋和礼记由孔子编订,均反映儒家思想主张,排除 B、C、D 项。【点睛】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有
4、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以柔克刚”属于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观点。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的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 B。 “祭天” 、 “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
5、授”理论,A、D 排除。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 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5.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人3A. 儒家、墨家、法家B. 道家、墨家、儒家C. 墨家、儒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是儒家思想, “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是墨家思想, “严而少恩”
6、“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是法家思想,选择 A 项符合题意。6.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C.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已任,排除 A;宋明理学强调的“论”即“理” ,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B 正确;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排除 C;宋明理学中穷理是为了把握其中
7、“理”以便对世界更好的认识,不是在于至极,排除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名师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7.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4A. 文中的“民主” ,实即做民之主,
8、与君主同义B. 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C. 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D. 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尚书是儒家经典,主要是为封建统治提供治国方法,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的“主权在民”不相吻合,故答案选择 C 项。材料的“民主”是人民的主人,即君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故 B 项正确;儒家民本思想没有现代民主思想,故 D 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点评: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其主要内容:第一,孔子的思想:“仁”的学说,以德治民的政治思想;第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9、:“民为贵,君为轻” , “仁政” ,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第三,荀子的“舟水说” 。 (2)其形成的原因:第一,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第二,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路。 (3)其影响:第一,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第四,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
10、文化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8.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以看出体现百家争鸣时期的关注民生,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与题干无关;B 项材料中体现不出;D 项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
1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法家思想的衰微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程朱理学的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 。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 B 项错误;D 项出现于宋朝,故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
12、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0.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制天命而用之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答案】D【解析】【详解】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答案为 D 项。A 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 ,B 项是荀子的主张,C 项是董仲舒的主张,均不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排除。1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6述言论反映作者
13、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 儒法并用B. 尊儒抑法C. 尊法抑儒D. 去法尊儒【答案】A【解析】从材料“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可以看出,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 ,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儒学的内容。汉代新儒学特点是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1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14、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儿子要顺从父亲的任何行为,小辈要无条件的尊敬长辈,所以与儒学宣扬的道德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D 项。A 项内容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反。B 项本身说法错误。C 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注重儒家伦理道德13.战国赵括“纸上谈兵” ,两晋学士“虚谈废务” ,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
15、主张B.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C. 陆王心学的思想7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谈到的是治国理念问题,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务实问题,反对空谈,要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因此与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吻合,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汉代强调的是经学,是理论上的内容;B、C 选项是哲学上的思想,没有落到实处。14.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 ,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 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B
16、【解析】根据题干“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 ,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 “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等信息可知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B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其个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 A。题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 C。 题干强调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与抑商政策的松动无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15.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
17、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科学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A. 三大发明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B. 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C. 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决定作用D. 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答案】A8【解析】三大发明传入欧洲时,欧洲正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期。三大发明起到了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宗教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排除 B 项;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 C 项;D 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点睛:火药传入欧
18、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1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
19、高低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选项与材料无关;D 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17.西欧有一古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下列选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改进新技术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的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答案】C【解析】
20、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中国人的头”指的是中国人民依靠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诸如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的作用;“法兰西人的手”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ABD 三项说法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外科技对比18.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
21、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 B 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 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 C;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 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2、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19.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 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C. 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D. 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答案】B10【解析】根据题干“最大最好的麦穗” “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强调理性认识“爱情” ,主张理性地认识自我,B 项正确。A 项属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题干强调理性认
23、识“爱情” ,认识自我,与“美德”不符,排除 C。题干没有体现否认权威的信息,而是强调理性认识“爱情” ,认识自我,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20.西方文化看重个性,更多的是从人性自由的角度去理解生机蓬勃的个性。这种文化传统最早的体现是古希腊( )A. 克里特文明 B. 迈锡尼文明C. 发达的海外贸易 D. 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看重个性和人性自由,属于人文主义推崇的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等思想。人文主义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故答案为 D 项。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属于古希腊早期文明,而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是公元前五世纪的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 A、B 项;发达的海外贸易
24、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 项。【点睛】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动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追求自由和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这场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21.达芬奇曾在笔记中写道:“艺术家必须留意到,当人们受到强烈的心理震荡来不及思考时那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姿态。 ”他的画作即使取自宗教题材,也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最能反映上述思想的画作是( )A. 最后的晚餐B. 蒙娜丽莎C. 西斯廷圣母D. 大卫【答案】A【解析】【详解】 最后的晚餐取自
25、宗教题材,也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现的是“当人们受11到强烈的心理震荡来不及思考时那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姿态。 ”故答案为 A 项。 蒙娜丽莎不是取自宗教题材,排除 B 项;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作品, 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排除 C、D 项。22.从下列图片可以看出,古希腊先哲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关注社会 B. 人文主义 C. 探索自然 D. 个人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无知,所以我求知” “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一个自由的人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古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共同点是人文主义。故答案为 B 项
26、。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A、C、D 项。23.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说道:“通过它(文艺复兴),欧洲第一次被鲜明地分成有教养的阶级和没有教养的阶级。 ”这说明文艺复兴的不足之处在于( )A. 造成阶级分化 B. 阻碍文化发展C. 缺乏群众基础 D. 造成文化断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阶级不是革命史观中的阶级分化,故 A 项错误;文艺复兴不会阻碍文化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没有把群众都调动起来,缺乏群众基础,故 C 项正确;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故 D 项错误。难度:较易24.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 世纪中叶到 16
27、 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12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C.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来看,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某种不敬神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在避免“教皇与世俗的
28、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 ,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宗教改革,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的“冲突”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已经激化,排除 D 项。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学,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
29、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13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治国主张;当
30、时中国思想界呈现出怎样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答案】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局面:百家争鸣(2)概述宋明理学吸收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是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积极影响:有利于肯定人的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自律(3)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主张工商皆本学术: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解析】(1)主张:根据“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得出实行
31、仁政;根据“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得出无为而治;根据“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得出强调法治。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2)根据“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学,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 ,结合所学,宋明理学吸收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是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积极影响:可从肯定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的道德自律等方面分析总结。(3)政治:根据“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得出批判君主专制;经济:根据“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 “振兴工商业”得出主张工商皆本;
32、学术:根据“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得出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26.列宁曾说, “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14自我和真实的生活。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
33、绘画的比例从 15 世纪 20 年代的5%上升到 16 世纪 20 年代的约 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答案】 (1)状态: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的精神(人性)和自我受禁锢和压抑;(2)社会前提:教会的大量订货和神职人员的不竭消费。(3)特点: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仍占优势;
34、新变化:借助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等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神权统治下人性受禁锢和压抑。(2)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分析概括得出。(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 “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分析得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的新变化,应当联系所学,从借助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等方面来回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