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中国古代的姓与氏不同,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商周时期已有“同姓不婚”的习俗,那么下列周朝的封国中可以通婚的是A. 秦国、晋国B. 鲁国、卫国C. 晋国、鲁国D. 燕国、卫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是功臣封国,晋是王族封国,不同姓,故秦晋可以通婚,所以 A 正确;鲁国、卫国都是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B 错误;晋国、鲁国都是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C 错误;燕国、卫国都是
2、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西周功臣封国主要有齐、秦,王族封国主要有燕晋卫鲁吴等。2. 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表明A. 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B. 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 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D. 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指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天赐予的,又有什么可做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是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看
3、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听到的。由此可见商纣王2认可天命,但没有说到他尊祖制,所以 A、C 错误;西周统治者在天命和人事问题上,人事重于天命,故 B 对。D 项只说到了人事而没有说到天命问题,故错。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 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礼
4、乐制度维护社会等级差别的目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同样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联系到礼乐制度的目的之一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
5、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 ,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 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3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 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 项排除。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
6、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答案】C【解析】有叛国而无叛“郡” , “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 B、D 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6.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7、,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丞相为首的外朝,排除 A;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管辖的六部执行,排除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皇权,C 项正确;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 D 项。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8、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7.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 世纪至 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4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 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 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 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11 世纪至 13 世纪”是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A 。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发生在宋朝,但二者都属于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中的“根本的社会变化” ,排除 B。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是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排除 C。
9、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发生在宋朝,且改变了宋以前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抓住关键词“11 世纪至 13 世纪” 、“根本的社会变化” ,综合排除法和正面分析法得出正确答案。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字面意思是行动的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即中央的派出机构。故选 D选项。A 项错误,分封制是地
10、方的管理者享有本地的世袭领地;B、C 项均明显错误,地方有相应的权力,郡县长官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首长。9.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汉的州秦的郡唐的道5宋的路元的行省清的省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中央集权加强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与监察区的设立有关。汉代设立的州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的地方行政区,故正确;秦代的郡不是由监察区演变
11、而成,故错误;唐代的道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正确;宋代的路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正确;元代的行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清代的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所以正确,选 A;错误,BCD 不选。10. 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 ,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
12、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失败无关,故 A 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 B 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611.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A.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B. 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C.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D. 所有居民都享有民
13、主权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旨在鼓励人民积极参政议政。所以本题选 B,A、C、D 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12.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这说明罗马法( )A. 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B. 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C. 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D. 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
14、究” “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 ,可以看出罗马法更加注重实用性。故答案为 A 项。对罗马法影响巨大的自然法,其源头在古希腊,排除B 项;法学家解答法律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家立法,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3. 英国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使老问题有了全新的意义:18 世纪政治家想的不是如何取消对议会的需要,或如何压垮它。相反,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操纵它。 ”材料表明,18世纪英国( )A. 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不复存在B. 议会内部斗争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C.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D. 形成了内阁与议会互相制衡的局面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5、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 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仍然存在,也尚未形成内阁与议会互相制衡的局面,材料不是强调议会内部的斗争,材料是在强调政治家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操纵议会,这也就足以证明议会已经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名师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例如本
16、题就需要以“18 世纪”这个时间为突破口进行做题。14.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 D 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这与光荣革命
17、成果受到挑战无关,故 A 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 B 项错误;18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排除 C 项。15.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8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
18、明朝内阁制的设立标志着皇权的加强,但英国内阁制下,最终国王成为虚君, “统而不治” ,而内阁掌握行政权,故错误,符合题意;明成祖时内阁制才正式成立,故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时就废除了丞相一职,故错误,符合题意;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说法符合史实,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选 A。BCD 不选。16.“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 1787 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建立全民民主B
19、. 改革邦联政治C. 实现权力制衡D. 强调地方自主【答案】C【解析】据材料“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麦迪逊主张以参议院制约众议院,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目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建立全民民主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与改革邦联政治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地方自主的主张,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麦迪逊的主张内容,由“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可知,这与参议院制约众议院有关,据此即可得出权力制衡的结论。917.人们对美国 1787 年宪法有过种种评价,19 世纪的一名英国
20、著名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你认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的主要任务是A. 实践三权分立的原则B. 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C. 确认独立宣言的原则D.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独立之初,美国面临严峻的形势,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要想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此背景下,1787 年宪法颁布,所以 1787 年宪法具有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任务,故 D 正确;ABC 三项是 1787年宪法的内容,不是那时美国的任务,故 ABC 错误。18.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军队由皇帝
21、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 “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这反映出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B.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 并非是代议制的政体形式D. 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 “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等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巩固国家统一,故 B 错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德国是代议制政体,故 C 错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故 D 错误
22、。【点睛】本题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都反映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19. (1850 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10权” , “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 , “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 , “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A. 统一后的德国不过是用议会装潢出来的封建君主专制B. 普鲁士的国家制度已经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C. 普鲁士在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同时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23、D. 普鲁士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的一致的君主立宪主要体现的是君主和议会对权力具有相对的制衡。A 选项只看到了君主性质;B 选项揭示出特点,符合题意;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 选项说法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20.从 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 变相地接受英国
24、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轮船未抵重庆” ,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 项正确。A 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 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BC 两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烟台条约2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 要
25、求社会平等的愿望11B. 追求绝对平均主义C.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即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平等”方面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绝对平均主义是分配土地方面的规定而非此题的规定,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分配土地方面的规定才反映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22.1907 年底民政部下发“妥拟自治章程,请旨饬下各省
26、督抚,择地依此试办”的通知。到 1908 年前,国内直接以研究并促进地方自治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约有 30 余个,筹办或试办地方自治的组织机构约有 60 余个(各省奉旨设立的自治总局不计) 。据此可知,这场地方自治运动A. 是由清政府主动发起的B. 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变革C. 标志着汉族官僚的崛起D.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各地成立研究并促进地方自治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筹办或试办地方自治的组织机构来看,这场地方自治运动有利于推动清末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故答案为 B 项。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被迫发起,排除 A 项;汉族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排除 C 项;维新变法运
27、动早已结束,排除 D 项。23.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 立法服从于政治B. 行政服从于司法12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 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 C 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
28、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4.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曾令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因而政府举行庆典,并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尽管已近严冬,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据此推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中国A. 成为一战的战胜国B.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C. 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D.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已近严冬” “知识分子尤其亢奋”等词可知发生在冬天,而且是一次胜利。一战结束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中国作为一战的
29、战胜国举行了庆典,故 A 正确;英国政府于 1927 年 2 月 19 日和 20 日分别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 B 时间不符,故 B 错误;抗日战争日本于 1945 年 8 月15 日宣布投降,9 月 3 日签署投降书,时间不符,故 C 错误;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间不符,故 D 错误。25.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 “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 放弃无产阶级
30、对革命的领导权13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 ,可知反对资产阶级尚不是正确的。故选A。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
31、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答案】 (1)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2)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
32、现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保证公平、公正,避免腐败。(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是指三省体制,其特点:14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其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
33、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回答。(3)着眼于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本质区别,三省六部制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雅典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7.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
34、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 1
35、875 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答案】 (1)美国:根据宪法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与州分权制衡;(2 分)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政府权力一分为三,又相互制约;(2 分)坚持人民主权原则,选民通过投票产生、更替总统和议员。 (2 分) (6 分,考生答“两党相互制衡”可在总分范围内15给 2 分)(2)分权: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2 分)制衡:参众两院由选举产生;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 7 年;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
36、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3 分,答对 3 点即可)(3)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司法权在法院。 (3 分)一致, (1 分)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平衡、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2 分)【解析】试题分析:(1)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联邦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制衡,根据宪法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又有一定的自主权。二是联邦政府权力之间相互制衡,联邦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者之间相互制衡。三是政党之间相互制衡,两党对垒,交替执政。四是选民通过投票定期产生、
37、更替总统和议员。(2)1875 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这体现了分权原则。同时还规定参众两院由选举产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这些都体现了制衡原则。(3)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由“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可知临时大总统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则由法院掌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它的本质与欧美国家政体相比,本质是一致的。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与 1787 年宪法、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临时约法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