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泰一中实验学校 2017 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 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
2、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
3、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
4、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 ,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2“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
5、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 ,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 “土里土气” ,令人遗憾。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
6、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
7、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老戏台李亚强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
8、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没有泥塑像,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体的泥塑像,每年
9、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 20 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就因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
10、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
11、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4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那晚,我在梦里看
12、见,屹立了 40 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 年 10 期,有删减)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B. 文中加点的“埋身” “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C. 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 。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敬神的
13、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D. “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的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5. 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6 分)6. 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 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 7 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 40 年
14、;面向未来,到 2020 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5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7 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4335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 45。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 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 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续“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
15、出的努力” 。 (摘编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材料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 年投入 160 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2 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2016 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 111 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 25%,列全国第二,943 个贫困村和 4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绍,全区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755 万人减少至 2016 年末的 34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8%降至
16、7.9%。2017 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 万贫困人口、900 个贫困村和 6 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現有标准下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6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17、 ,是我们全民都必须参与其中的“战斗” 。但是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或是每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不求进取,安于现状, “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自身没有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补贴或者一些好心人、慈善机构的救济,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减缓了脱贫的速度。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文化贫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必须要除去文化贫困这条“拦路虎” 。文化贫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塑造人、改变人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贫困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思想守旧、不了解时代的
18、发展,他们大都视野狭窄、观念滞后,或觉得生活本就是这样,或觉得自己无须奋斗政府会帮自己,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贫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文化贫困造成年轻人没有闯劲,年长者不能正确教育好下一代,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该地区更加贫困,这也是造成很多地区不能脱贫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激起贫困地区人民想要探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王显琴脱贫攻坚也须脱文化的“贫” )7下列关于扶贫脱贫攻坚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 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农村脱贫人数逐年增加,每年脱贫人数均在 1000 万以上,2017 年脱贫人数也预计在 1000 万以上。B2
19、016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 45,剩余农村贫困人口 4335 万,其中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C广西在精准扶贫路上取得可喜成绩,2016 年有 111 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全国第二。D在一些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脱贫需要全民参与。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曾经有 7 亿多贫困人口,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其中 2016年是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B2016 年广西采取政府投入发展产业,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
20、贫,特色种养,金融激励等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C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是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赫芬7顿邮报则不同意这一说法。D贫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障碍,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想要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9我国在脱贫方面有哪些举措与思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祖慧远,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书左民郎。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
21、,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 ”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天嘉三年,迁征北谘议参军,兼廷尉监。五年,除镇东谘议参军,兼起部郎。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迁左民郎,以公事免。太建初,起为贞威将
22、军、征南鄱阳谘议参军。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下诏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 ”其见幸如此。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选自陈书司马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3、项是( )(3 分)A.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8B.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C.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D.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 “弈”中的恬淡、豁达、机智和军事、哲学、诗词共聚一堂。B.受禅,亦作“受
24、嬗” 。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被传位的叫受禅。C.县伯,爵位名。春秋时爵位有王、侯、伯、子、男。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元有县子、县男。D.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号称皇帝,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司马申聪慧孝顺。他十四岁时善于下棋,曾得到阴子春的欣赏,朱异为此叹奇。父母仙逝,发誓终身食用蔬菜。B.司马申英勇无畏。当贼兵突然来袭时,他没有因为左右的侍从溃逃而惊慌,身先士卒,以身遮蔽、护卫王僧辩。C.司马申治理有方。任戎昭将军、江乘令时,他治理很有功绩。太建初年,在职时
25、清明能干,因此而得到荣升。D.司马申深受重用。他曾经历过三个皇帝,决断国家大事。去世后,后主十分悲恸,为此下诏表达哀悼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5 分)(2)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9(唐)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注: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
26、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14. 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B. 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 “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D. 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15. 王维擅长山水画,笃信佛教,还精通音律,这些都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也带上了相应的特点。请指出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并结合诗歌作简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27、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将进酒中有一句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豪华生活的鄙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句是“_,_” 。(2)苏轼赤壁赋中, “_,_” 两句与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极写游赏之乐,以至忘怀得失、超然物外。(3)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第 II 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_
28、,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全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_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財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 10)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_。贵族王室对猎鹰_,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猜鹰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
29、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B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C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D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B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C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D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
30、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B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C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艺术家关于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5 分)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
31、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情境四 11电台新闻广播稿:5 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6 分)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两个作文题,请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写作。1.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多样的表现形式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共同的文化根源。请从以下表现形式中
32、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或者理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甲骨文、中国结、京戏脸谱、武术、兵马俑、景泰蓝、对联、谜语、文房四宝、风筝、剪纸、年画、筷子、大花轿、旗袍、茶、中药、鞭炮、中秋、长命锁、桃花扇2.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有人说, “文明”意味着一个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有人说, “文明”意味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也有人说, “文明”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健康的思想、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语言。 周易贲卦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33、你是怎样看待“文明”的?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论述。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12新泰一中实验学校 2017 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 “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 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故选 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4、”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 D。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故选 A。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
35、题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4、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这让娘很痛苦无奈”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感慨不一定是“痛苦和无奈” 。故选 C。5、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开头梦见自己游走在戏里戏外,梦中惊醒,结尾梦见老戏台坍塌,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我的隐忧与无能为力。开篇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结尾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 6、作者
36、的真实用意是:表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怀念之情。表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留住乡愁。1310.A 本句中的关键词“讨” “也” 、 “会” 、 “申” 、 “于”是断句的重要依据。首先“讨”(讨伐)后面应带宾语“路纳” , “也”句末语气词,排除 C、D。 “于时”(当时)做“贼众奄至”的时间状语,排除 B。11.C 春秋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12.C 混淆时间,C 对应原文信息在第三段,原文说“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 ,而非太建初年。13.(1)到侯景犯乱郢州,司马申随都督王僧辩占据巴陵,每次进谏筹划之策,都被采纳运用。(关
37、键词“及”到, “寇”侵犯, “据”占据, “见”被,各 1 分,大意 1 分)(2)到叔陵作乱时,事情既已不成功,叔陵出而占据东府,司马申驰马速召右卫萧摩诃率兵先到,追而斩之。(关键词“肆逆”作乱, “既”已经, “捷”成功, “帅”率领,各 1 分,大意 1 分)【参考译文】司马申,字季和,是河内温地人。祖父司马慧远,是梁朝都水使者。父亲司马玄通,是梁朝尚书左民郎。司马申早年有风采气概,十四岁便善于下棋,曾经随同去问候吏部尚书到溉地,当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同在那里。阴子春一向了解司马申,便在坐处呼司马申与他下棋,司马申常有妙思,朱异观而叹奇,便邀请司马申出游。梁昭陵王当时是丹阳尹,任
38、司马申为主簿。恰好太清之难,司马申的父母都逝去,他因此发誓,终身食素。梁元帝承制,他被起用为开远将军,改任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到侯景犯乱郢州,司马申随都督王僧辩占据巴陵,每次进谏筹划之策,都被采纳运用。王僧辩叹道:“此生若要策马疆场,或许不是他的长处,但若派他安抚众人守城,必定会有出人意料的功绩。 ”王僧辩征讨陆纳,司马申在军中,当时贼众突然到来,左右都溃逃,司马申以身遮蔽王僧辩,持盾向前,恰好裴之横救兵到,贼军后退,王僧辩看着司马申笑着说:“仁者必有勇,这怎么能是空话?”司马申被封散骑侍郎。绍泰初年,升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高祖受禅,司马申被封为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天嘉三年,改为征北谘议参军,
39、兼任廷尉监。五年,任镇东谘议参军,兼任起部郎。出朝任戎昭将军、江乘令,很有功绩。入朝任尚书金部郎。改任左民郎,因公务失职而被免。太建初年,起用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谘议参军。太建九年,任秣陵令,在职期间以清明能干见称,有白雀在县庭做巢。任官期满,不久,成为东宫宾客,不久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升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一职照旧。到叔陵作乱时,事情既已不成功,叔陵出而占据东府,司马申驰马速召右卫萧摩诃率兵先到,追而斩之。便入城中,没收了叔陵的放材物的仓库,后主对他深加嘉奖。因为功劳任命司马申为太子左卫率,封为文招县伯,食邑四百户,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升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因为患病还府第,就职后加任
40、散骑常侍,右卫、舍人职照旧。司马申于至德四年去世,后主悲悼很久,下的诏书结尾说:“啊!天不给人善意,灭我良14臣。 ”足见他受宠信的程度。司马申侍奉了三个皇帝,内掌机密,乃至于仓促之间,军国大事,指挥决断,都没有滞留的情况。儿子司马琇继承官位,官至太子舍人。14. A 题干是 “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 “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不对,此诗中没表现诗人的痛苦与寂寞。故本题选 A 项。15. (1)诗中有画。颔联说隔着窗户看到风吹乱竹子,似乎使竹子惊慌失措,打开门看到白雪覆满了群山
41、。颈联说天空飘洒着大雪,深巷一片寂静,堆积的雪使宽大的庭院显得闲静。这些写景都十分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2)富有禅意。 “清镜览衰颜”中的“清”字, “洒空深巷静”中的“空”字和“静”字,“积素广庭闲”中的“闲”字,都与禅理相合,读来觉得富有禅意。(3)富有音韵美。全诗押韵严格,一韵到底。诗中“箭” 、 “颜” 、 “山” 、 “闲” 、 “关”都押同一个韵,十分严格。平仄相间,音韵和谐。每句诗内部关键位置上字都平仄相间,句与句,联与联在音韵上都很好地进行了承接过渡。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有音乐的美感。 (只要内容基本答到,大意差不多就可以给分。第三个特点作为拓展,不作为基
42、本要求。 )16.(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0【答案】(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 (2)“笑纳”改为“收下” 。(3)“光顾”改为“游览” 。 (4)“豪雨”改为“暴雨” 。(5)“可望”改为“有望” 。(广播不能出现谐音)21. 【答案】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 ,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15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 ,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
43、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 。 (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否定:“莫言”一词的多意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 ,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 。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 。 (从新闻的角度理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观点阐述理由能力。题干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读者对这个标题莫衷一是,有的赞成有的否定,题目要求分别从否定和赞成的角
44、度谈谈读者各自理由。所以答题的时候注意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否定。不论是赞成还是否定,都是由于“莫言”一词的多意行造成的。所以赞成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的好处,比如该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也就是第一个“莫言”是指作家名字,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从否定的角度,谈谈“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题目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样不好的理解,比如“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容易产生误解,理解成“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还有以这种有歧义的句子作为新闻标题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