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东省曲阜夫子学校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说明: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 请将第 I 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A建
2、立无产阶级专政 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2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3 “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
3、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41921 年底至 1922 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 1923 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2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5有记载“1934 年春,红军把一直埋藏在洞穴里的财富搬下来。1934 年春天和夏天大量征兵,同时还开展行动收集粮食,准备冬衣,给战士打草鞋”材料表明红军A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B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
4、C为实施战略转移做准备 D为全面抗战扩充实力61938 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 , “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 , “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7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
5、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8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 13 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91995 年 6 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 。2007 年7 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美国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该杂志管理理念发生变化 B “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C
6、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10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 ,肇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 1975 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 ,最后在 1980 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3 -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11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
7、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12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约规定各诸侯国要“无忘宾旅” “无遏氽” ,即要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反映出当时A粮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B诸侯争霸方便了商人的活动C商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 D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共识13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接近今天的 80 市斤,西汉时粟的亩产量提高到 93 市斤
8、。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 200 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 400 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14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1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 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
9、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16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 、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17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
10、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1819 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 30,关税平均约为 15。这一做法A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C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1918 世纪后期 19 世纪初叶, “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 17 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 。这一现象表明A英国的科技中心发生转移 B传统大学科学研究落后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D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20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
11、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11935 年, “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22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 5
12、 -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A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B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C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D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231800 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3:1,而到 1914 年时这一差距增加到约 7:1。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政治制度落后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24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经济学界曾就中国是走“统制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13、产生争论。产生上述争论的主要背景是因为当时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艰难C南京国民政府大力倡导 D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加剧25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 1937 年的 259,提高到 1975 年的579;政府雇员从 1931 年的 591 万人,提高到 1975 年的 7212 万人。对此撒切尔首相表示:“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 ”据此推断,保守党政府在这一时期主张A努力提高英国公民福利待遇 B彻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制度C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减少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6 -第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二、非 选 择 题 :
14、 本 大 题 共 3 小 题 , 第 26 题 16 分 , 第 27 题 16 分 , 第 28 题 18 分 , 共 50 分 。26(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二战结束,欧洲刚脱离了纳粹的魔爪,又面临被一个新霸权统治的危险。在这个紧要关头,杜鲁门做出了一个对美国历史和国际秩序演变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他不再接受以往“单打独斗”的诱惑,让美国投身不断塑造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中学联盟国际秩序(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杜鲁门是如何围绕欧洲“塑造国际新秩序”的?(6 分)材料二 1970 年 2 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 ,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
15、(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1971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3 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美国这次对外战略的调整?(4 分)材料三 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 1989 年 11 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霸权背后(3)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
16、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 分)- 7 -27(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时空的角度分析图一与图二海上航路的不同。(4 分)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
17、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二者变化产生的影响。(12 分)28(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 -材料一 19131925 年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摘编自苏联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5 年沙俄、苏俄(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18、6 分)材料二 1928 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 1933 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王斯德世界通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 分)材料三 1933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谋以重税。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 19101914 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 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 15 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3)概括材料三中美国恢复农业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二政策在本质上的相同点。(6 分)- 9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