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 2018 级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语 文 试 题一、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 ,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 “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
2、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 “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 “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3、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 “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2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
4、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 “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 ,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 ,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作为中
5、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 “柳”又作“杨柳” ,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
6、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其笔下的“柳”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可见柳这一3意象在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意蕴。D.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 ,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成为了隐者的象征,总寄寓着隐
7、逸之乐。【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说法错误,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杨柳寄予的情感应该是不同的。故选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8、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 “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没有按时间顺序。C 项, “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 项, “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原文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故选 A。【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
9、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说法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 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D 项, “成为了隐者的象征,总寄寓着隐逸之乐”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4自号为五柳先生 ,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故选 C。【点睛
10、】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
11、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
12、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
13、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50 万美元的阳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5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
14、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 ”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 ”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 “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
15、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 ”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 ,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 “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 “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16、。 ”“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 ”贝蒂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6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
17、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 年 11 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 95 岁。2013 年 3 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 “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 ”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 “遗嘱?” “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 1250 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原来,阳光也是
18、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B. 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C. 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D. 小说主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5. 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有
19、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4. A 5. 孤僻、冷漠:贝蒂生活陷入绝境,冷漠地回应新来的邻居珍妮;曾经对生活不抱有幻想,对外界丧失了兴趣。善良、乐于助人:贝蒂答应给邻居珍妮打开窗户,为他人行方便;同意珍妮到她家里的阳光下用餐。懂得感恩:珍妮帮助贝蒂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贝蒂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转赠给珍妮。 6. “阳光”是文章的线索,它贯串全文,使文章前后相承而成为一个整体;珍妮“借阳光”的请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小说波澜起伏;“阳光”的多次出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它不只是现实的阳光,更是爱心、善良的象征/珍妮
20、的爱心和善良7最终使冷漠绝望的贝蒂内心充满了阳光,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爱。【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恰当的” “一项” ,立足考查“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 “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说法不准确,本文有环境描写,但分量不重。C 项,“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说法不正确,珍妮最初的请求不
21、是无理的,老人也不是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她是被珍妮的微笑与温柔和善打动了。D 项, “小说主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了”说法错误,文中的心理描写是少量的,且没有细节描写。故选 A。【5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把握文章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分析哈里斯太太的性格特点,应抓住哈里斯太太的言行进行分析归纳。小说开头写
22、哈里斯太太生活陷入绝境,冷漠地回应新来的邻居珍妮,据此可以看出她是孤单的、冷漠的,对生活不抱有幻想,对外界丧失了兴趣。邻居珍妮房子矮小,没有阳光,请求哈里斯太太打开窗户,让阳光通过她家的窗户照到珍妮家里,哈里斯太太答应了,珍妮请求到她家里的阳光下用餐,哈里斯太太也答应了,据此可以看出哈里斯太太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珍妮榜之哈里斯太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哈里斯太太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转增给珍妮,据此可知,哈里斯太太是懂得感恩的。【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画出要求把握作用的物象的相关内容,仔细阅
23、读,从文章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背景环境氛围等方面把握物象作用。本题题目是“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读文章,文章开头写哈里斯太太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不见阳光,然后写珍妮前来“借”阳光,请求8哈里斯太太打开窗户,再写珍妮到哈里斯太太家花园的阳光下与哈里斯太太一起用餐。在这里哈里斯太太成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前后相承,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正因为哈里斯太太好久不见阳光,珍妮才有了“借”阳光的举动,也才有了哈里斯太太赠遗产的行为。据此可知, “阳光”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波澜起伏。珍妮的爱心和善良终于使冷漠绝望的哈里斯太太心里充满阳光,唤醒了她
24、对生活的热爱,据此可知“阳光”不仅是现实的阳光,还是爱心和善良的象征,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要结合故事情节,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本文中哈里斯太太生活陷入绝境,冷漠地回应新来的邻居珍妮。邻居珍妮房子矮小,没有阳光,请求哈里斯太
25、太打开窗户,让阳光通过她家的窗户照到珍妮家里,哈里斯太太答应了,珍妮请求到她家里的阳光下用餐,哈里斯太太也答应了。珍妮帮了哈里斯太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哈里斯太太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转增给珍妮。根据哈里斯太太的这些行为来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零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
26、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读的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 ,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判。 9在我所有阅读的长篇长卷小说中,外国作品占了绝大部分。从西方现代小说意义来观察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在成就最高的水浒 、 三国演义 、 金瓶梅和红楼梦四部书中, 红楼梦当然是峰巅
27、,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比美。在现当代中国的长扁小说中,除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我比较重视柳青的创业史 。这次,我在中国的长卷作品中重点研读红楼梦和创业史 。这是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 ,第七次阅读创业史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甚至使人受不了的情况下,就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平凡的世界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要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一种省
28、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
29、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最后,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通过六年不间断的奔跑,现在我已真切地看到了终点的那条横线。撞线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10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0、)A. 对大师们的作品,路遥不仅试着拆卸开进行鉴赏,而且也敢于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某些著作提出批判。B. 逐日逐月逐年的查阅、翻看搜集到的报纸合订本并随手记下“有用”的东西,给路遥的写作带来极大方便。C. “一切方面的生活我都感兴趣” ,这句话告诉读者路遥正在为小说内容、人物准备素材,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D.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这个日子是平凡的世界创作完结的日子,也是路遥激情人生的一个节点。8.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答案】7. C 8. 大量读书;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大量读报) ;深入生活。【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1、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 “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说法错误, “一切方面的生活我都感兴趣”这句话强调准备工作,而不是“对生活的热爱”故选 C。【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看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
32、概括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 “路遥进行的准备工作” 。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三段至十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可以从中筛选出“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 “在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甚至使人受不了的情况下,就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 “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等信息概括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
33、: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11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 ,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
34、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二、古诗文阅读(共 5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
35、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寻薨,年三十五。(南史萧子良传 ,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
36、/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12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斛” ,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B. “不豫” , “豫”为安和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C. “班剑” ,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 “班”即“斑” 。从文章里看,这里是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D. “薨” ,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37、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C.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38、(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答案】9. B 10. D 11. D 12. (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2) (武帝)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发遗诏让萧子良辅佐政事,萧鸾主持/掌管尚书事宜。【解析】【9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中,殊礼,特13殊的礼制;剑履,
39、名词作动词,带剑穿履;名:名词作动词,报名;进:升任(指升官) ;督:名词作动词,做都督。找出句中名词代词“礼” “殿” “南徐州” , “加殊礼”的意思就是加给他特殊的礼制。这“特殊的礼制”有三,就是句中的“剑履上殿” , “入朝不趋, “赞拜不名” 。故在“殊礼”后要停顿,排除 AD 两项,且三种特殊的礼制之间要断开,即“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 “赞拜不名”之间断开, “赞拜”作“不名”的主语,意思是“赞拜不用报名”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隆昌元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句子可以断开为:隆昌元年/加殊礼/剑
40、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故选 B。【10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说法错误, “薨”不指帝王之死。故选 D。【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
41、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少” ,指年少,或者少年;用在下文开头,可根据语境翻译成“等到” ;“废兴大事” ,指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清向” ,清雅的志向;“礼” ,名词作动词,礼遇;“好
42、” ,喜爱;“礼才好士” ,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倾意” ,指全心全意对待;“天下才学” ,指天下有才学的人;“焉” ,兼词, “于之” ,到了他这里;“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2)中“问太孙所在”省略了主语“武帝” ,翻译时补齐;“所在” ,在哪里;“因” ,于是;“东宫器甲” ,指东宫的卫士;“皆” ,都;“入” ,进入,这里指进宫;“遗诏” ,动词,发遗诏;“辅政” ,辅佐政事;“知” ,主持,14掌管;“知尚书事” ,主持(掌管)尚书事宜。【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43、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
44、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武帝生了病,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昌殿侍奉服药。萧子良他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
45、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发遗诏让萧子良辅佐政事,萧鸾主持/掌管尚书事宜。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 ”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招致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不久去世,年龄三十五岁。(二)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共 16 分)1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15A.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遗憾B.
46、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智慧力量C.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上面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借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C 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意思是“向上能到吃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水” ,所以“上”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 。故选 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
47、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说也【答案】D【解
48、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 ,A 项,惑:糊涂/惑:疑难问题。B 项,之:这些/之:到。C 项,向:过去,以前/向:假如,如果。D 项,两个“所以”都为:表凭借,用来的。故选 D。16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是故无贵无贱
49、,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 (1)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宏大/强,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2)等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计策,才招致了灾祸。(3)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而” ,连词,表修饰;“顺风而呼” ,顺着风呼喊;“疾” ,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声非加疾也” ,声音并没有更加洪亮(宏大、强) ;“而” ,连词,表转折,可是;“闻者” ,听的人;“彰” ,清楚。 (2)中“至” ,等到;“以为” ,把当作;“以荆卿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