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A. C02、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尿素B. 呼吸氧化酶、消化酶、胰岛素、H 20C. 神经递质、HCO 3-、葡萄糖、血浆蛋白D. 抗体、纤维素、Ca 2+、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的 C02、甲状腺激素、尿素、胰岛素、H 20、HCO 3-、葡萄糖、血浆蛋白、抗体、Ca 2+、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
2、呼吸氧化酶存在于所有活细胞中,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因此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与纤维素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消化酶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分析,A、B、D 均错误,C 正确。【点睛】疑难辨析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胃等消化道、膀胱、输卵管、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每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
3、. 红细胞、淋巴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答案】D2【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 正确;红细胞、淋巴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 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4、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 正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 错误。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完成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跟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 将神经纤维浸泡在无钠的细胞外液中,刺激该神经纤维不产生兴奋D.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 K+外流,而 K+外流属于被动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组成反射弧的神经
5、元间存在突触,所以,在完成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A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 正确;兴奋产生的机理是 Na 内流,因此将神经纤维浸泡在无钠的细胞外液中,刺激该神经纤维不产生兴奋,C 正确;神经细胞内的 K 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造成K 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的主要原因,因 K 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属于被动运输,D 正确。4.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
6、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3A. 使用有机磷,在 a 处给予刺激,c 处保持静息电位B. 使用有机磷,在 a 处给予刺激,b 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 使用蝎毒,在 a 处给予刺激,b 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 使用蝎毒,在 a 处给予刺激,c 处产生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使用有机磷,在 a 处给予刺激,产生的兴奋传至 b 处(突触前膜)时,b 处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7、经突触间隙扩散至 c 处(突触后膜)并与 c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 c 处产生动作电位,因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所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分解,使 c 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A 错误,B 正确;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阻碍 Na 内流,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因此使用蝎毒,在 a 处给予刺激,b 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c 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D 错误。【点睛】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导致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8、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5.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4C. 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排尿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有意识排尿受大脑皮层调控,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 正确;短期记忆的
9、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B 错误;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只说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作用,C 错误;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只受低级中枢脊髓的调控,D 错误。6.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发挥作用后,激素和神经递质会迅速失活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产生酶,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C. 都能与特定分子结合,都可以通过体液定向转运至靶细胞D. 三类物质不可能由同一个细胞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激素调
10、节、酶的本质及其作用机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属于脂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发挥作用后,激素和神经递质会迅速失活,A 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B 正确;都能与特定分子结合,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C 错误;三类物质可能由同一个细胞产生,例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产生三类物质,D 错误。57.激素调节是一种
11、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饮水不足可促使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B. 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C.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饮水不足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A 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
12、此,可见,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B 正确;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提高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C 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因胰岛素被消化而失去疗效,因此不能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D 错误。8.某人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则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个体血糖浓度降低,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B. 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分泌会增加C. 该个体感觉饥寒交迫的中枢在胃黏膜的感受器D. 调节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抵御寒冷【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体
13、温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说明该个体血糖浓度降低,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A 正确;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分泌会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增加,促进血糖升高,B 正确;该个体感觉饥寒交迫的中枢在大脑皮层,C 错误;调节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抵御寒冷,D 正确。69.图中 a、b、c 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寒冷环境中,a、b、c 含量都增多B. 激素 c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机制C. 若给动物饲喂含 b 的饲料,则 a 的含量基本不变D. 上
14、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a、b、c 依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a、b、c 含量都增多,A 正确;激素c 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B 错误;b 为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 b 的饲料,则 b 因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a 的含量基本不变,C 正确;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成分,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
15、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 正确。【点睛】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与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b、c 依次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据此围绕“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10.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
16、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7【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 细胞和 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 细胞也参与细胞免疫;B 细胞和 T 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甲组小鼠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胸腺遭到破坏;乙组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
17、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综上所述,D 正确,A、B、C 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这一信息,将其与所学知识“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的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18、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B.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 T 细胞以及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C. 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在特异性免疫8中,大多数病原
19、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A 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 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T 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B 正确;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都是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这由于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C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D 正确。12.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
20、、不同时间采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c 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 a 时间注射的疫苗类相似的抗原的刺激B. 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 a 与 d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D.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问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详解】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初次接受抗原刺激
21、时,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可见,c 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 a 时间注射的疫苗类相似的抗原的刺激,A 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因此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 错误;题图显示,甲、乙两种抗体的曲线没有连续性,所以 a 与 d 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C 正确;9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D
22、 正确。13.免疫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功能,免疫异常会引起疾病,下列有关免疫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 当 HIV 侵入人体后,会被浆细胞识别,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B. HIV 主要侵染 T 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组织的破坏C. 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D. 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能力太弱,过于敏感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功能异常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 错误;HIV 主要侵染 T 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组织的破坏,B 正确;免疫系统
23、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C 错误;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能力太强所致,D 错误。1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发现者 试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880 年达尔
24、文(英国) 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10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1910 年詹森(丹麦)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 年拜尔(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1928 年温特(荷兰)
25、 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1931 奶奶郭葛(荷兰) 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 错误;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
26、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正确;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 正确;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 正确故选:A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5.生长素是人们发现和研究较早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11A. 生长迅速而生长受抑制是由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B. 生长受抑制而生长较快,是由于合成的生长素无
27、法运输到部位C. 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所示结构合成D. 由于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为顶芽,、均为侧芽。生长迅速而生长受抑制,是由于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的生长,A 错误;生长受抑制而生长较快,是由于距离较远,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部位较少,B 错误;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除了由、所示结构合成
28、外,幼叶和形成层也能合成生长素,C 正确;该植物的优先生长,而、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该植物的生长体现了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 错误。16.将兰花的根尖分别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不同B.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因变量为根尖生长情况C. 由上述实验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协调兰花的生命活动D. 空白对照组为
29、将相同的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和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设计及其实验结果为依托,考查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引起的根尖生长情况不同,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12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不同,A 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检测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根尖生长情况,B 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和乙烯具有拮抗作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C 错误;空白对照组为将相同的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但含少量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D 错误。【点睛】
30、以题意中呈现的“对实验组的处理、实验结果”为切入点,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进而围绕“生长素与乙烯的生理作用、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17.下列关于植物的激素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 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向光性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根、幼芽和成熟的种子D.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形成和成熟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及其相关实例、乙烯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
31、的控制,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因此根表现出向地性,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导致茎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背光侧的生长快于向光侧,可见,植物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但植物茎的向光性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错误;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C 错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 错误。18.下列哪项描述的不属于种群特征 ( )A. 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 3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5B.
32、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 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 l:1.5D. 某池塘生活了约 l50 种生物【答案】D13【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 3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5,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迁入率,A 错误;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 错误;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 l:1.5,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性别比例,C 错误;某池塘生活了约 l50 种生物,属于群落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D 正确。19.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升高的种
33、群,其数量一定增加B. 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C. 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D. 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出生率升高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增加,A 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B 错误;自然环境中,因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C 正确;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
34、会影响调查结果,D 错误。20.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特征B.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 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14物种组成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种群的空间特征,A 错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 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35、群最大数量,C 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 正确。21.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图 1、2、3 中的 b、c、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 图 1 中 a 点和图 3 中 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C. 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d 点对应D. 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答案】A【解析】图 1、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 时为 K/2,A 错误;图 1中 a 点、图 2 中的 c 点和图
36、3 中 e 点对应种群数量为 K/2,增长速率最快,B 正确;图1、2、3 中的 b、d、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 0,C 正确;图1、2、3 都是 S 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 正确。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呼吸作用类型主要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D.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绿色植物【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相关
37、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15力。【详解】动物不一定都属于消费者,例如蜣螂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腐生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呼吸作用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 错误;因生理活动的不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C 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为绿色植物,D 正确。2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 图甲中,b 点时不存在群落的
38、垂直结构,d 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D. 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 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 正确;图甲中,b 点和 d 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种
39、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 ,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灌木丛生”到“茂密的乔木林” ,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 正确。16【点睛】理清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特点和相关实例,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24.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根据现有植物群
40、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因此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A 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
41、 ,而非“取而代之” ,因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B 正确;通过统计样方内植物的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C 错误;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725.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 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 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 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图中B. A=D,B=E,C=FC.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EDD. K 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的组成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A 错误;A、B、C 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同化量) ,D、E、F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 AD,BE,CF,B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
43、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100%,C 错误;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 K 所示的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中,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D 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没有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以及能量传递效率的内涵而导致误判。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的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26.
44、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18A. 过度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B.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有垂直结构C. 调查某单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釆用样方法D. 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被的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退化,不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A 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因此动物也有垂直结构,B 正确;调查某单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釆用样方法,C 正确;适度放牧可促进牧草的分支,有利于
45、草原植被的生长,D 正确。27.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 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物质还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B 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6、C 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 正确。2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9A. 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D. 过程以 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明辨图示中的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详解】图中、和
47、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 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过程固定的能量,B 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C 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均以 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 正确。29.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
48、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0【详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A 错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数量极少,需要人类不断地向人工鱼塘中投放饵料,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 正确;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C 正确;“桑基鱼塘”是人们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 正确。二、非选择题30.如图甲为人体内的反射弧示意图,图乙是图甲的 C 结构的放大图。NMDA 为膜上的结构,为兴奋传导过程。请回答:(1)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_传导,但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_的;刺激图甲 A 处时,B 处膜电位如何变化?_。(2)图乙中,除作用于神经细胞外,通常还可以作用的两类细胞是_、_。(3)据图乙判断谷氨酸是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判断的理由是_。(4)据图乙分析,NMDA 的作用有_。【答案】 (1). 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