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鱼我所欲也学案(二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3.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探究疑难语句】3.“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品味语言】4.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 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2【主旨探究】5.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
2、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参考答案 :1.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2.(1
3、)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2)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
4、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比喻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论点。3(4)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的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3.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 A.运用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5、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 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B.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 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 后用“不食嗟来之食 ”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
6、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5.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 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 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