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601.50KB ,
资源ID:92993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299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仲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仲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doc

1、- 1 -广东仲元中学 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理科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表示一个酶促反应,它反映的酶的一个特性以及 A、B、C 最可能的物质依次是( )A. 高效性 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 B. 专一性 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C. 专一性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D. 高效性 脂肪酶 脂肪 甘油和脂肪酸【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示形式考查酶的特性,从图示初步判断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根据该图中 A与 B构象,只能反映酶的专一性,不能反映酶的高效性特点。【详解】依据 A和 B构象可看出,A 能专一结合 B物质,形成 A-B复合物,而最终得到 A和C,因此,根据 A物质反应

2、前后并未改变,可推断 A为酶,而 B则为反应物,C 为生成物,且该分解反应只能体现酶的专一性,不能体现其高效性,首先排除 A、D 选项,由图示可知 C物质不可能为葡萄糖,综合比较分析,C 选项更符合题意,即 C物质为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产生的麦芽糖(二糖) ,综上所述,选 C项。【点睛】本题重在观察 A、B、C 三种物质的构象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所学酶的相关知识进行逐层分析,就容易筛选出正确选项。2.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一种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B. 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 ATP的速率增大C. 线粒体内膜上和叶绿体基质

3、中都能合成 ATPD. 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 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答案】B- 2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ATP合成、场所及作用,ATP 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其合成场所主要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且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用于暗反应阶段 C3的还原,而只有呼吸作用产生的 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过程。【详解】乳酸菌为厌氧菌,其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物为乳酸,释放少量能量,这部分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其水解过程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此外,还有部分能量仍储存在乳酸中,故 A错误;人

4、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提供大量 ATP水解用于供能,因此,ATP 产生速率会增大,故 B正确;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有 ATP合成,而光反应阶段,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薄膜有 ATP合成,暗反应阶段,叶绿体基质是发生 ATP的水解,故 C错误;叶肉细胞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用于暗反应 C3的还原,故 D错误;综上所述,选 B项。【点睛】在活细胞内时刻发生着 ATP的合成和 ATP的水解,活细胞中能产生 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但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 ATP是由呼吸作用过程产生,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用于 C3的还原过程。3. 下列过程能使细胞中 AD

5、P含量增加的是( )A. 甘油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B. 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合成葡萄糖C. 线粒体中还原氢与氧结合生成水D. 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DP 增加意味着 ATP不断水解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因此耗能的生理过程均会使 ADP含量增加ATP 水解释放能量后转化成 ADP,ADP 含量增加解:A、甘油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消耗 ATP,A 错误;B、叶绿体基质中 C3合成葡萄糖为暗反应,需消耗光反应产生的 ATP,B 正确;C、线粒体中H与 02结合生成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产生 ATP的过程,C 错误;D、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

6、丙酮酸为形成 ATP的过程,D 错误故选:B考点: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3 -4.下列图中,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 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A. B. C. D. 【答案】B【解析】酶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来催化反应的,由题意可知酶降低的应是和之间的能量,分析图形可知 B正确,A、C、D 错误。点睛:酶发挥催化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5.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

7、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A. 实验 B. 实验 C. 实验 D. 实验【答案】B【解析】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错误;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错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还原性糖) 、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实验在“验证酶- 4 -的专一性”实验中,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也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蔗糖水解产物是还原糖) ,正确;利用新制的

8、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用碘液来检测,错误,故选 C。6.下图表示 ATP的结构,其中表示高能磷酸键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 ATP的结构简式“APPP”分析可知,远离腺苷“A”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才含有高能磷酸键,图中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就是腺苷,所以只有两处含高能磷酸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7. 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A. 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可以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B. 水果贮存时,充入 N2和 CO2的目的是抑制无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C. 包扎伤口时,需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否则破伤风杆菌容易感染伤口表面并大量

9、繁殖D.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酒精对细胞造成伤害【答案】A【解析】在夜间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的消耗,所以可以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A 正确;水果贮存时充入 N2和 CO2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B 错误;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使伤口处有较多的氧气,其目的是防止厌氧菌大量繁殖,C 错误;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对细胞造成伤害,D 错误。【考点定位】呼吸作用原理【名师点睛】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深耕松土给农作物深耕松土可

10、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根部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部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等养料的吸收。- 5 -增加昼夜温差在温室中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农作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储藏农作物产品时,应尽量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对有机物的消耗。因此采用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可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8.关于如图所示光合色素分离的实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 距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中不含镁元素B. 距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带,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 若实验过程中未添加碳酸钙,则离滤液细线较远的两条色素带会变窄D.

11、颜色为橙黄色的色素带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提取的原理:绿叶中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分离的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率不同。【详解】依据教材实验结果,纸层析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绿素 b的组成中含有镁元素,故 A错误;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带为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 B错误;实验过程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若实验过程中未加入,则叶绿素被破坏含量会减少,而类胡萝卜素较稳定,因此,离滤液细线

12、较近的两条带变窄,故 C错误;橙黄色的色素带为胡萝卜素,距离滤液细线最远,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故 D正确,综上所述,选 D项。【点睛】本题是建立在教材实验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实验材料不同,色素溶剂不同、层析液不同,可能实验结果并不是如图所示的结果。9.将一组小麦培养于含 C18O2的空气中,将另一组小麦培养于含 18O2的空气中,正常生长一段时间,两组最先出现含放射性氧的化合物依次是( )A. 葡萄糖和 CO2 B. C3和水 C. C 5和水 D. C 3和丙酮酸- 6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追踪光合作用反应和呼吸作用反应中氧元素的

13、去路。【详解】C 18O2作为反应物进入暗反应阶段,首先参与 CO2的固定反应,与 1分子的 C5化合物反应生成 C3,因此,第一组最先出现放射性的化合物为 C3化合物;而 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与前两个阶段反应产生的 24H反应,生成 12分子的 H218O,因此,第二组最先出现含放射性氧的化合物为水,故选 B项。【点睛】识记有氧呼吸分步反应式和光合作用具体反应式是解答此类元素追踪问题及物质含量变化问题的关键。10.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

14、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 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 CO2D. 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答案】C【解析】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 错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 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C 正确;酵母菌发酵时能产生二氧化碳,D 错误。11. 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

15、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A. 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B. 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C. 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D. 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答案】D- 7 -【解析】试题分析: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气的消耗量较大,表明丙酮酸在线粒体氧化分解;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气的消耗量较小,表明线粒体不能氧化分解葡萄糖,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气消耗量又较大,表明葡萄糖在细胞质基

16、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综上所述,ABC 正确。该实验没有表明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水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的,D 错。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2.如图甲为 25 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为小麦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可代表小麦呼吸作用的强度B. C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很可能是 CO2浓度C. 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不相同D. 当温度从 25 升高到 3

17、0 时,B 点将左移【答案】D【解析】【分析】甲图为净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乙图为光合作用酶活性(虚线)和呼吸作用酶活性(实线)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详解】甲图中 A点代表无光照,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代表呼吸作用强度,故 A正确;甲图中 C点,代表在光饱和点时,刚好达到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AC 段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C 点以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变化,趋于稳定,则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为 CO2浓度、温度、内因(如叶绿体含量、叶绿素含量、酶数量)等,故 B正确;从乙图可知光合作用酶最适温度约 25,呼吸作用酶最适温度约为 30,故 C正确;当温度从 25 升高到 30

18、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呼吸作用达到最大速率,因此,该种变化因素不利于光合作用,达到光补偿点时的光照强度将增大,B 点将右移,故 D错误,综上所述,选 D- 8 -项。【点睛】当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问题时,分析顺序一般为:光照- CO2 -温度-内因;而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一般移动规律为:当变化因素有利光合作用,则补偿点左移,饱和点右移,反之,亦然。13.参天大树和小草在细胞大小上并无差异,鲸的细胞也不一定比蚂蚁的细胞大,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 细胞体积大,相对表面积小,有利于细胞接受外界信息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 细胞体积大,相对表面积也大,有利于细胞接受外界信息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

19、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胞接受外界信息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 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也小,有利于细胞接受外界信息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相对表面积是指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快,故 C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实验室培养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细胞,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B. 加入 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最少的是丁C. 不同温度下培养

20、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D. 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最大,但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不一定最长,A 项错误;加入 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都会增多,但最少的不一- 9 -定是丁,B 项错误;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周期,所以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C 项正确;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

21、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5.人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期时,染色体会向两极移动。正常情况下,下列对处于分裂后期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 2个染色妹组,46 条染色单体 B. 1 个染色体组,46 条染色体C. 无同源染色体,23 条染色单体 D. 无同源染色体,23 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 4个染色体组,92 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个染色体组,没有染色单体,46 条染色体,故 A正确,B、C、D 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

22、知识,意在考察考生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6.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A. 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C. 丙戊的过程中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D. 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DNA分子数的两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乙的过程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数目不变,因此染色体数目不变,A 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所以应选择图中的丁时期,B 项错误;丙戊的过程中包含了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在有丝分裂后期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故

23、 C项正确;戊阶段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和 DNA分子数相等,D 项错误。- 10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17.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 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 c最适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B. 细胞中含有 4条染色体的时间是 a、b、dC. 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D. 从 b到 b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a 表示间期,b 表示有丝分裂前期,c 表示有丝分裂中期,d 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 表示有

24、丝分裂末期,f 表示有丝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故 A中期;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含有 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 a、b、c、f,故 B错;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主要由遗传物质控制,故 C错;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由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即 a到 a,故 D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和细胞周期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8.下列物质变化示意图中,哪个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 11

25、-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图可以表示染色体的变化,只是在分裂后期暂时加倍,A 正确;B、图可以表示 DNA的变化,间期复制就实现加倍,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减半,B 正确;C、图中 DNA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 2个DNA,C 正确;D、染色单体是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出现的,与 DNA的数量是一致的,D 错误故选:D19.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并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结构。据此推测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A、B、C、D 四个图依次表示有丝分裂的

26、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明显增强,以形成新的细胞壁。20.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B. 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分子数比例都为 122- 12 -C.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D. 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答案】D【解析】【分析】上述细胞分裂图均为球形,且无细胞壁,因此,不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动物细胞分裂图像,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处于后期,丙细胞处于中期。【详解】由于该生物体细胞不含细胞壁,因此,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

27、植物,故 A错误;甲、丙两细胞中,若论细胞核中均含有 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两个DNA,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分子数比例为 1:2:2,乙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比例为 1:0:1,因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中含少量 DNA,若论细胞内上述比例均无法确定,故 B错误;甲细胞位于前期,中心体在间期已复制完成,故 C错误;甲细胞染色体散乱分布为前期,乙细胞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后期,丙细胞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为中期,故 D正确,综上所述,选 D项。【点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判断,一看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则为减数分裂,若为偶数则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

28、分裂;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若有联会、分离、四分体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21.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cd段的细胞都含有 23对同源染色体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 cd段的某一时期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 bc段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 ef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13 -【答案

29、】B【解析】【分析】上图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亦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若表示有丝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于后期,则 ac段代表间期,cd 段代表前期和中期,def 代表后期和末期;若表示减数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 ac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cd 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f 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若该图曲线为减数分裂,则 cd段的细胞既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二次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 46条或者 23条,且等位基因的分裂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 cd段,故 A错误,B 正确;若该图曲线为有丝分裂,则

30、细胞板开始出现于末期,纺锤体开始出现于前期,消失于末期,故两者不可能均出现在 bc段,故 C错误;ef段包括后期和末期,因此,细胞质未分裂成两个时均含四个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结束时每个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选 B项。【点睛】该类细胞分裂曲线题目,需看清楚横纵坐标,弄清曲线中每段代表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再根据题意进行逻辑推理。2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因是( )减数分裂使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受精作用进行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A. B. C.

31、 D. 【答案】A【解析】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所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故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说明减数分裂是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错误;受精作用进行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内,说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错误。因此,A项正确,B、C、D 项错误。23.乳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来自外胚层。乳腺细胞能够合成乳蛋白,不能合成唾液淀粉酶,- 14 -而唾液腺细胞正相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唾液腺细胞没有合成乳蛋白的基因乳腺细胞没有合成唾液淀粉酶的基因两种细胞都有合成乳蛋白、唾液

32、淀粉酶的基因两种细胞中相关基因选择性地表达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乳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为例,考查细胞分化的原因:不同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详解】乳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来自外胚层细胞,因此,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相同,均含合成乳蛋白和唾液淀粉酶的基因,但乳腺细胞基因表达的产物有乳蛋白,而无唾液淀粉酶,而唾液腺细胞正好相反,说明两种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有差异,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而,符合题意的只有、,综上所述,选 B项。【点睛】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不同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但转录出的 mRNA等产物有差别,

33、因而翻译出的蛋白质也有所不同。24.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出各种组织或器官的潜在功能的“万能细胞” 。如图是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干细胞经诱导分裂、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是其细胞全能性的体现B.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不同,原因是它们各自的遗传物质不同C. 组织细胞的衰老受基因调控,但细胞的结构不发生改变D. 组织细胞的凋亡也受到基因的调控【答案】D【解析】- 15 -【分析】由图示可知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实现自我更新,干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过程产生各种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的凋亡和衰老均受基因的调控。【详解】全能性是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

34、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干细胞经诱导分裂、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并未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其细胞的全能性,故 A错误;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细胞核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它们形态结构不同,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 B错误;组织细胞的衰老受基因的调控,衰老的细胞会有如下特征:水分减少,代谢减慢;酶活性降低,呼吸减慢;细胞体积变小,线粒体减少;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故 C错误;组织细胞的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过程,故 D正确;综上所述,选 D项。【点睛】关于全能性

35、的定义,重在理解其内涵,注意细胞具有全能性和细胞能体现全能性的不同;细胞生长、衰老、凋亡、癌变均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基因调控过程。25.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目前全球每年新增肺癌患者数已达 120万。下列对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B. 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分散和转移C. 环境污染和烟草污染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D. 烟焦油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答案】B【解析】【分析】癌细胞的特征:能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粘着性降低,易扩散、转移。癌变的内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连续分裂的恶性

36、增殖细胞;外因:物理、化学、病毒三类致癌因子。【详解】癌细胞产生的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癌细胞特点有无限增殖、易发生扩散和转移、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等。故 A、C、D 正确。细胞- 16 -癌变时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故 B错误,综上所述,选 B项。【点睛】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26.基因型为 Aa的大豆植株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 )A. 雌 A雄 a11 B. 雌 A雄 a31C. 雄 A雄 a31 D. 雌 A雌 a11【答案】D【解析】【分析】Aa大豆植株有性生殖过程,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雌雄

37、配子都含 A和 a的配子,且比例分别为雌 A:雌 a=1:1,雄 A:雄 a=1:1。【详解】当 Aa植株作母本时,产生的雌 A:雌 a=1:1,当 Aa植株作父本时,产生的雄 A:雄 a=1:1,且雄配子数目一般远多于雌配子数量,因此,其余配子比例均无 1:1 的情况,故选 D项。【点睛】两性植株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一般雄配子数目远多于雌配子数目,是因为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产生一个卵细胞。27.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 A、a 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 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红果 黄果1 红果黄果 492 5

38、042 红果黄果 997 03 红果红果 1 511 508A. 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B. 实验 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 AA,黄果为 aaC. 实验 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17 -D. 实验 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 Aa或 AA【答案】C【解析】从实验 2中可以看出,红果跟黄果杂交,后代只出现红果没有黄果,说明黄果为隐性,红果为显性。进行杂交实验时,应在母本的花粉成熟之前进行去雄,A 错误;实验组 1的子代红果:黄果=1:1,则实验 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 Aa,黄果为 aa,B 错误;实验 2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 AA,黄果为 aa,实验 2的 F1中红果番茄均为

39、杂合子,C 正确;因为实验 3的F1中黄果为隐性,所以其基因型为 aa,D 错误。28.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 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 F2,从理论上计算,F 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 )A. 1/4 B. 1/6C. 1/8 D. 1/1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假设抗病基因为 A,杂合子小麦 Aa自交,F 1为 1AA:2Aa:1aa,淘汰 aa,则 F1剩余个体为 1AA:2Aa,自交得 F2,只有 Aa(2/3)自交才能得到 aa个体,比例为2/31/4=1/6,B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

40、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9.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 YYSS与白色甜玉米 yyss杂交,在 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 80株,那么 F2中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约为( )A. 160株 B. 240 株 C. 320 株 D. 480 株【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计算问题。【详解】由题意可知,F 1代基因型为 YySs,F 1自交产生的 F2代中白色甜玉米 yyss比例为1/16,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为黄色甜玉米 2/16Yyss和白色非甜玉米 2/16yySs,因此,是白色甜玉米

41、的 4倍,最终计算结果为 804=320,故选 C项。【点睛】本题中黄色玉米和白色玉米为一对相对性状,甜玉米与非甜玉米为一对相对性状,- 18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0. 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a 与 B、b 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B. 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 M、N、P 分别代表 16、9、3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 : 1 : 1 : 1【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表示减数分裂,而 a与 B、b 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 正确

42、;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B 正确;过程形成 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 44=16种,基因型=33=9 种,表现型为 3种,说明具备 A或 B基因的表现型相同,C 正确;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 1(A_B_):1(A_bb):1(aaB_):1(aabb) ,则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31.下列与孟德尔遗传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了他所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B. 若以玉米为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所选的亲本必须是纯合

43、子C. 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D. 孟德尔根据亲本和隐性纯合子测交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杂交实验,涉及杂交操作方法、假说演绎法、植物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等相关内容。- 19 -【详解】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演绎推理是从理论上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实验验证过程才是为了证明假说的正确性,故 A错误;若以玉米为材料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则应采用测交实验,所以,选择的亲本为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故 B错误;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需在雄蕊未成熟前,即进

44、行母本去雄操作,避免自花传粉干扰实验,故 C错误;利用测交实验可鉴定植物纯合子和杂合子,若为纯合子,则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若为杂合子则后代为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故 D正确,综上所述,选 D项。【点睛】假说演绎法得出的两大遗传定律,演绎推理为理论预测过程,实验验证的方法则为测交实验。32.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在研究自由组合定律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假设是A. F1表现显性性状,F 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 9:3:3:1B. 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C. F1产生数目、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结合机会相等D. F1测交将产生

45、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 1:1:1:1【答案】B【解析】F1表现显性性状,F 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 9:3:3:1,是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问题,A 错误;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 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 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B 正确;F 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数目并不一定相等,C 错误;F 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 是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D 错误。33. 某同学用碗豆进行测交实验,得

46、到 4种表现型的后代,数量分别是 85、92、89、83,则这株豌豆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 DdYYRR B. ddYyRr C. DdYyRr D. DDYyRr【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豌豆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1:1:1:1,说明该豌豆的基因- 20 -型中仅含有 2对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其比例为1:1:1:1;DdYYRR 只能产生 2种配子,比值为 1:1,A 错误;ddYyRr 和 DDYyRr均能产生 4种配子,比例为 1:1:1:1,B、D 正确;若 3对基因独立遗传,则 DdYyRr产生 8种配子;若其中 2对基因完全连

47、锁遗传,则产生 4种配子,比值为 1:1:1:1,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和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4.有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d)但易感锈病(r),另一个易倒伏(D)但能抗锈病(R)。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让它们进行杂交得到 F1,F 1再进行自交,F 2中出现了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都能稳定遗传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结合的

48、几率相同C. 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占 9/16D. F2中易倒伏与抗倒伏的比例为 3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的比例为 3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得到的 F1为易倒伏能抗锈病,基因型为 DdRr,所以 F1自交后代 F2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基因型为 ddRR或ddRr,其中 ddRr不能稳定遗传,故 A错误;F 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雄配子多于雌配子,故 B错误;F 2代中出现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品种占 3/16,故 C错误;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单独分析一对性状符合分离定律,则 F2中易倒伏与抗倒伏的比例为 3

49、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的比例为 31,故 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5.下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与绿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21 -A. 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B. 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 4种基因型、1 种表现型C. 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21D. 甲、丁豌豆杂交后代有 6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答案】D【解析】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1:1)=3:1:3:l,A 错误;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 2种基因型、1 种表现型,B 错误;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1:1)=1:1,C 错误;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