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常州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时间:100 分钟 页数:共 8 页 满分 12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 9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 ,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
2、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 C 项。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 D 项。2. 张廷玉在明史刘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武宗时,刘健等提出压制近幸)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以原拟封进。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制( )A. 明朝内阁形同宰相,能左右皇帝的决策。B. 明朝内阁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C. 明朝内阁权力在不同的时期确有差异,其所起作用要视皇帝的开明程度而言。D. 明朝内阁只是侍从左右,以备顾
3、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的机构。【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武宗时期大臣上书遭到了不理会,最后“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既而所司议上,一如- 2 -健等指,帝勉从之”可知内阁大臣权力的大小和皇帝的个人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表述最好的是 C 项。在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内阁大臣是皇帝顾问人员,不具备决策权,A 项错误。3. “将他们(博古李德) 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一“重大的决定”作出于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中共七大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
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结合所学判断是 1931 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4. 1954 年 4 月 3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
5、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 ,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 )A.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 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所学可知,A 是 1949 年提出来的;B 是 1953 年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 3 -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C 是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D 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
6、不同。所以应选 B。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从 1990 年 4 月到 2015 年 5 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分 2837 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 89 名,合计 2926 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A.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 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C.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D. 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国积极派出维和人员,说明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故 B 项正确;我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也不
7、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 C、D 两项错误。6. 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 。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 “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 。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A. 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B. 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C. 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 D. 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雅典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给城邦使用的” 。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 “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 。这体现了雅典人强烈的公民意识,故选 A 选项。B选项错在“绝对”二字;C 选项范围狭小,不仅仅是政治诉求;D 选项说法错误
8、。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意识7.雅典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这种有报酬的公职制度给广大中下阶层的公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教育机会。当时雅典的执政者是A. 苏格拉底 B. 梭伦 C. 克利斯提尼 D. 伯利克里【答案】D- 4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雅典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 ,结合所学可知伯利克里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故 BC 两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 D。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故 A 项排除。8.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
9、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A. 民众利益至上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行贵族政治D. 王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由题干内容可得知波利比阿主张的是不要只注意权力的一部分,对执政官、元老院和民众都要引起注意,体现了罗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思想,故选 B。ACD 都只反映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的权力制衡9.2015 年 10 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伦敦骑 兵检阅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并受“最高礼遇”与英国女王共乘皇家马车
10、前往白金汉宫下塌 (见下图) 。材料能够说明A. 英国王室仍然行使着外交权力B. 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 英国王室的外交可以取代首相D. 英国国王的对外交往代表英国- 5 -【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习近平作为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英国国王举行了欢迎仪式。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此次欢迎仪式是两国元首的相互交往,故而她的对外交往能够代表英国。ABC 三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10.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78 年 1 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 529 个,人数达3200 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
11、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A. 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B. 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C. 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推动改革开放D. 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选项 A 和 D 均是不合适的,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突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是因为要准备学习西方国家而先去考察,然后才能认识到与世界 的差距,才能推动改革开放。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
12、开放的决策中国政府派出各种代表团的意义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 年宪法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 年宪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兼容统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 6 -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由此可知,C 项正确;A
13、项国王“统而不治” ,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BD 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12. “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 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题干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结合其描述应为唐代的筒车,所以排除 BCD,所以选 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灌溉工具13.战国吕氏春秋
14、任地载:“上田弃亩(垄) ,下田弃圳(沟)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 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A 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 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14.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
15、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 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州县不得置市” “中县户满三千人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准设置市,后期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 A 项;B、C 和均不符合题干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对市的管理。15.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
16、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 项“废止”一词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结论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 、 “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
17、,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朝“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的原因,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脱离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16.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
18、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 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 提倡“工商皆本” D. 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8 -【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 B 项正确;“重农” “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 A、D 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 C 项错误。17.1852
19、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解析】【详解】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 C 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
20、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 D 项正确。1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洋务运动之后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答案】D- 9 -【解析】试题分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21、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的签订 。19.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
22、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期间” 、“采购大吃回扣” 、 “人力成本高”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 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带有一定片面性,另一方面,即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管理体制弊端的结果。从而可知,B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落后的封建官僚管理体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20.学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后,小明在笔记上整理出这样一张结构图(如下图) ,并附上了一些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无可奈何
23、花落去”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其中, “小荷才露尖尖角”最可能指图中哪一阶段- 10 -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题干的四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无可奈何花落去” 、“忽如一夜春风来”分别对应的是图中民族工业的兴起阶段;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在一战后的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黄金时期。故 B 项正确。21.下表为 19 世纪 7090 年代中国丝织品出口情况,对于表中数据认识正确的是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1873 24330381874 25801421875 419880818
24、76 41584381877 46202961878 47499671879 47489451880 56554881881 48511941882 39383021883 46794271884 48765191885 47452291886 66605591887 67435961888 81177661889 74592011890 55631611891 68156161892 74790731893 83824811894 8604866A. 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B. 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C. 国际市场需求推动丝织业发展 D.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1 -【答
25、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 19 世纪 7090 年代中国绸缎出口值在不断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的,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开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材料体现不出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故 B 项错误;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故 D 项错误。22.15 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关于下图中的航线叙述正确的是A. 达伽马经此航线到达了东方B. 哥伦布经此航线发现新大陆C. 迪亚士经此航线到达了印度D. 麦哲伦经此航线实现环球航行【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的信息,
26、此路线是从西欧出发,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印度,结合所学可以判断为达伽马的航行路线,故 A 项正确。哥伦布和麦哲伦都是往西的路线,故排除 B、D 两项。迪亚士未到达印度,故排除 C 项。2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 农业合作化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
27、,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 1956 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 符合题意,B 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C 项是“一大二共”不是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D 项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不符合题意。故选 A。考点: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动:第一次:1950 年土地改革,变原来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但私有制性质没变。第二次:1956 年三大改造,变原来的农民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公有制。至此公有制确立。第三次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开始吃大锅饭。第四次:1978 年,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4. 1958 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 1959 年要达到“小麦亩产 6000 斤至 1 万斤
29、”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 。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 。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发映出A. “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B. 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 “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D. “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三大改造”是 1953-1956 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A 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分配制度” ,B 项排除。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风” 、 “浮- 13 -夸风”下
30、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即基层的困惑。故选 D。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5. 观察下图解放后市场米价衔接数据图 ,分析造成 90 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A.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依据所学,1992 年,我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图示体现的米价波动,表明其受市场体制建立的影响,故 A 项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1 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 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大米价格的波动
31、无关,故 C 项错误;科技兴农有助于农业产量增加,难以说明材料中价格的反复波动,故 D 项错误。所以应选 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26.2013 年 7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14 -上海自贸区范围A. 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B. 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C.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D. 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答案
32、】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的时间为 2013 年,这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故 D 项正确;“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 AB 错误;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是 1992 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故 C 项错误。2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A. 实物配给制 B. 余粮收集制C. 工业国有化 D. 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
33、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实物配给制、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 ABC 错误;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 D 项正确。28.某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15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 不利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C. 最早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D. 宗旨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降低关税的
34、规定,可以得知该规定属于关贸总协定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推动全球化进程,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该规定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无关,故排除 B 项。该规定是关贸总协定提出的,不是世界银行,故排除 C 项。29.“1908 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A.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 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 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 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
35、迁【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婚姻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封建政府对男女同游持反对意见,可知在 1908 年这种新旧思想的冲击激烈,符合题意的是C 项,A 项中的“普遍现象”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 1915 年,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是指 1911 年,排除 D 项。30.“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 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B. 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C. 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36、. 蒸汽动力取代自然力量【答案】C【解析】- 16 -【详解】 “产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先前主宰者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故 C 项正确;“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AB 错误;D 项不符合“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 。故错误。31.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 ,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 。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
37、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A. 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B.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C. 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D. 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能源机器,没有体现艺术“想象力”故 A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巨大推动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而是利用新能源发展科技,故 C 项错误;材料所要说明的是能源革命是由科技的发展促进的,而不是在说环境问题,故 D 项错误。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32.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
38、,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材料- 17 -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故 A 是错误的;C 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反人民的本质,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
39、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33.(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 ”因详言义利之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B. 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C. 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 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故 A 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故 B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
40、为准则,故 C 排除。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影响34.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上与天相匹
41、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大的关节有十二个,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身体内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躯体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人忽然睁开眼睛看,忽然闭上眼睛,符合白昼和黑夜;忽然刚强忽然柔和,符合冬季、- 18 -夏季。由此说来治国之道也应该和同类相呼应,如同它的外形和数目相吻合。故选 C。是朱熹思想;B 是唯物论;D 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儒学的目的。【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
42、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线索 4 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35.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 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答案】D【解析】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 A 项错误;“清静无为”
43、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 B 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 C 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 D 项正确。36.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 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B. 体现了“
44、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19 -C. 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的文字信息说明王阳明没有真正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择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37. 清朝袁枚(17161797 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 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
45、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 理学受到冲击 B. 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C. 社会转型完成 D. 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无复男女之嫌” “ 妇学不修”“人心世道,大可忧也”等关键句可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理学思想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内容与民主法制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新式教育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理学受到冲击3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
46、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依据- 20 -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结合所学 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所以 A 错误;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唐的科举制,所以 C 错误;汉代都比较重视儒者,所以 D 不正确;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7、,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39.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 认识你自己C. 美德即知识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考有关;材料中的第二句名言的大意
48、是:人生要有追求,有追求就有痛苦,没有追求,麻痹自己,虽然没有痛苦,可以像猪一样快乐,但是(那样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即主张追求真理,A 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B 项排除;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 ,C 项排除;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D 项排除。故选 A。40.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 ,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 ,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 倡
49、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 项与材料无关。B 项倡导- 21 -理性是启蒙运动。D 项“灵魂获救”没有体现。材料中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说明教会的禁欲与腐败,因此,正确答案是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41.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A. 罗马教会神权B. 神职人员权威C. 灵魂救赎方式D. 宗教礼仪程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思想,可知马丁路德的思想核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