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盐城市伍佑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学情调研测试(一)历史试题(201810)考试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 “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 选项;材料强调的
2、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 B 选项;C 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 “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
3、D. 郡国并行制- 2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 B 项错误;C 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D【
4、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B 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C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从
5、“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 C 选- 3 -项。A、B 选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内部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D 选项错在“开创”二字上。5.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即可判断是地方分封的诸侯国发动叛乱,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王国问题,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秦朝没有分封诸侯国,故 A 项排除
6、。南北朝也没有诸侯国,故 C 项排除。唐朝后期有藩镇割据,不是诸侯国,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
7、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 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 B 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 4 -应当在皇帝,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
8、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 宣政院B. 中书省C. 理藩院D. 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从题干可知,元朝为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设“官”管理,从所学知识看,元朝管理地方主要是行省,但对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理,A 正确,D 错误;中书省是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排除 B;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机构,排除C。8.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
9、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 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故选 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9.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 5 -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
10、,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 D,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10.有学者评价中国古
11、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 。该机构是A. 秦朝太尉府B. 唐代中书省C. 宋代枢密院D. 清代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可知,这是清朝的军机处,故 D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时注意对“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
12、答即可。- 6 -11.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条个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故 A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12.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 ”对该诗理
13、解不正确的是A. “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 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 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进入圆明园,放火焚烧劫掠;B 项错误,五口通商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是在鸦片战争后;C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 项正确,从材料“惟所欲为无不可”可以看出。所以答案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
14、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 赔款 2100 万银元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7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是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 B 项正确。A 和C 项是南京条约内容。D 属于开放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
15、(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中的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黄埔条约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天津条约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北京条约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
16、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5.下图为近代日本发动的黄海大战的形势图。此战的直接影响是- 8 -A. 日本控制了该海域制海权B. 中国的海军几乎全军覆没C. 日本在北京至山海关驻兵D.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使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威海卫战役的影响,排除;CD 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排除。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时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 抗日民
17、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A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符合题干中“1937 年” ;B 项敌后战场己成为主战场说法不符合史实,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国民党积极抗战,进行了四次大会战;C 项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表述不符合史实,蒋介石国民军- 9 -队虽然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D 项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18、因此, “新气象”主要是指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选 D。17.某年 9 月 6 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 20 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 百团大战B. 平型关战役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 A。18.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
19、,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A【解析】据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浦江下游属于上海地区,故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 A 选项正确;太原地区没有黄浦江,故 B选项错误;徐州地区也不会出现“黄浦江下游西岸”的地点,故 C 选项错误;枣宜会战在湖北地区,也不属于黄浦江下游,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19.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
20、,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10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该材料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表明在战略相持阶段
21、,国民党仍然积极抗日,故 C 项正确。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 A,B,D 项错误。点睛:材料“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反映的是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仍然坚持抗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0.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 民主人
22、士的从中斡旋 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 D 项正确。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排除。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 B 项排除。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 C 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
23、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 11 -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绌。(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职能和
24、特点。(2)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程序。(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据材料三指出宰相权力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 (1)秦朝。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特点:位高权重。(2)制度:三省六部制。程序: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3)朱元璋(明太祖) 。变化:宰相权力大大削弱。(4)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时期设立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上
25、佐天子”结合所学从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位高权重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从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高祖”可知是朱元璋;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宰相权力大大削弱- 12 -回答。(4)第一小问结合古代皇权和相权矛盾从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回答、2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
26、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
27、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
28、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3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1)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是汉朝的察举制和晋朝的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根据“在能破朋党之私”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功能:根据“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概括总结科举制在政治、思想领域产生的
29、作用。(3)借鉴价值:根据“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机会均等”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行概括。23.2015 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70 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 ,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 卅万亡灵,
30、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请回答: - 14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
31、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 (1)依据: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 ;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复兴中国;维护和平。【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 ,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
32、十四年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角度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逐步转型的过程。 ”分别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以及百团大战角度归纳。(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图片中和平鸽从“捍卫和平与正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角度回答。(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那个题型,依据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意义从“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复兴中国;维护和平以及注重和平- 15 -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意义角度形来回答。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