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09KB ,
资源ID:93171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17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定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定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1、1定州市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 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 60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

2、行为合“天义” ,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 C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

3、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 “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2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 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

4、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 ,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 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封建国家的倡

5、导B. 宗法制的影响C. 分封制的产物D. 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中“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 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B正确;封建国家的倡导与材料现象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 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度量衡、货币【答案】A3【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死犹存”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

6、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她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故 A项正确;BCD 项是 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4.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化家为国” ,主要得益于A. 颁布挟书律B. 创立科举制C. 海内为郡县D. 汉承秦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世袭制度取消,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因此“一切贵

7、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故答案为 C项。A 项与官制变化无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 B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郡县制下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血缘色彩浓厚的贵族政治。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都察院

8、御史台参知政事A. 4B. C. D. 【答案】A【解析】提刑官称提点刑狱公事,是提刑司的长官,提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刺史是西汉监察官员。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功能属监察机关。御史台是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参知政事是北宋时的副丞相,分管行政事务。都有监察职能,故选 A。6.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 弱化了宰相权力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导致了冗官现象

9、D. 加强了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 B选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 A选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 C选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 D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 ,二是注意区别政事堂和三省制、权力制衡等概念,不能混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

10、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5A. 扩大统治范围B. 加强中央集权C. 密切经济交流D. 改革官吏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 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8.下图(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 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A. 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B. 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C. 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 601

1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 C项正确;AB 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6【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

12、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

13、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10.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故 A项不符合史实;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 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后皇权制约,故 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14、 ,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 B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内阁专政、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和君主专制强化的关系。内阁、宦官、外戚的权力都是皇帝授权的,不是制度给予的,也就是说他们代表的是皇帝。11.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7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答案】D【解析】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

15、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 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 A项错误。BC 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2.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对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A. 废除土司制度是历史的退步B.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C. 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 增加了叛乱因素【答案】B【解析】改上归流政策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

16、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 正确,D 错误;改上归流政策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AC 错误。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40-1842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 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破坏,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从

17、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战争”是指鸦片战争。A 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 1856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1894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 1900年,它使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BCD 三项与“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者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不符, 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A。点睛:材料“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 、 “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解题的关键,强调这场战争使中国从中世纪

18、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确定答案。14.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答案】C【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

19、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项错误。1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A. 三元里人民抗英B. 反割台斗争9C. 左宗棠收复新疆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可以联系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瓦德西之所以有此认识是因为义和团运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给各国列强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方列强不得不转变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即由直接瓜分改为扶植傀儡清政府,从而达到其“以华治华”的目的,故 D项符合题意。A B C 三项发生的时间与八国联军侵华史实不符。16.1939年 2月

20、,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 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A.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B. 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C. 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D. 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答案】B【解析】从“叶剑英为副主任”和“中共先后派 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来看,国民党认同了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游击战术,因此材料信息体现出国民政府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故答案为 B项。1938 年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排除 A项;C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尚

21、未明确进行战略反攻,排除;D 项说法绝对,实行片面抗战方针并不表明不能采用游击战术,排除。1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 太原会战B. 平型关战役C. 百团大战D. 武汉会战【答案】C10【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本题关键词是“广阔地区” “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由此判断大致的战役发生地及其指挥方。由材料“对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可推断该战役主体为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

22、场的一场重要战役,故 A项错误。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由材料“分散于广阔地区”可知,材料所指战役发生地不是平型关,故 B项错误。抗战时期彭德怀在广阔华北地区指挥了百团大战,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抵抗了半数以上侵华日军。以上符合材料信息,故 C项正确。武汉会战亦是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著名战役,故 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百团大战1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

23、这说明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 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 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和主张,故 D项错误。【点睛】 “近代工矿、

24、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是解题的关键。19.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是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11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概况及意义,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联系史实可知,中国古代建立起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综上可知,题干材料中从

25、“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辛亥革命,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鸦片战争是只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符合题意,排除 A;太平天国实际上是一个封建政权,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与题干“民主政治史”不相关,排除。故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意义【名师点睛】关于辛亥革命,要特别注意其历史意义,这是常考点。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2.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3.思想上: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

26、逐渐深入人心。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A.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B. 它具有明显的民主性C. 它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 它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所以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根本目的确实是维护共和制度,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弹劾等字眼体现了民主性,选项 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模仿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1.毛泽东曾说,

27、“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12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对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以及对中共成立的作用,因此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同时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正确,答案为 B项;五四运动无法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五四运动也没有动摇北洋政府的统治,故错误,排除 ACD三

28、项。2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的伟大中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其中“红船精神”源于A. 五四运动B. 中共成立C. 国共合作D. 北伐战争【答案】B【解析】“红船”是指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中共一大曾与此召开会议,标志中共成立,B 正确;A是 1919年;C 是 1924-1927年;D 是 1926年。2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 。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B.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13C.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

29、战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后期国共关系破裂,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领导了秋收起义,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初期,太原会战等战役积极抗战,故 C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24.某校开展一场关于红军长征的主题展览,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 、 “伟大转折定航向”等六部分。其中“伟大转折定航向”呈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A. 四渡赤水B. 遵义会议C. 飞夺泸定桥D. 会宁会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伟大转折定航向”是指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故 B

30、项正确;AC 项是长征途中重要的战役,排除;D 项是长征胜利完成的标志,排除。25.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此次“壮举”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刘伯承” “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 ,结合所学,1947 年 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

31、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 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14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 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 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6.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D.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度,就

32、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可以看出周恩来不主张联邦制,联邦制会增加民族纠纷,故 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 A;题干没有提及文化的交流,排除 C;题干没提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排除 B。27.“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A. 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

33、,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些信息可知,这一政治制度是与政党有关的,在四选项中涉及到政党的只有 B,故选 B;依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可知 AD所体现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都是符合的,故可排除 A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 C。28.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 、 刑法 、15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 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

34、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表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故 C项正确;法律法规的增多与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故 B项排除;D 项中“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9. “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A. 开国大典 B. 文革结束 C. 改革开放 D. 香港回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制度不同无妨碍”可以看出这是一国两制时期,从材料“全民一心争主权”可以看出这是迎接香港回归。故选 D。AB 项时期并无一国两制的方针;C

35、项体现不出争主权的内容。考点:香港回归点评:香港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 ,指 1997年 7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在祖国最终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30.“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 告台湾同胞书B. “八一宣言”C. 反分裂国家法D. 国共合作宣言(1937 年)16【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 ,结合所学可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

36、在 1949年,三十年就是 1979年,由此可知,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故 A项正确;“八一宣言”是 1935年;反分裂国家法是 2005年;国共合作宣言是1937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C、D。第卷(非选择题共 40分)3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1924 年 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

37、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材料三 1982 年 1月 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2)根据材料

38、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3)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目前有利于台湾统一的因素。【答案】 (1)理念:大一统。实现: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结束了地方割据、天下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7(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3)构想:“一国两制”因素: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科学的统一政策;民族文化相同,血缘相联;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共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认同;经济

39、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港澳顺利回归后并保持繁荣稳定为台湾的统一提供了范例。【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统一问题,从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王朝、孙中山统一的思想、一国两制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从材料“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是大一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秦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要打破串通军

40、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的关键信息归纳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从“一国两制”角度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综合国力、国家统一政策、心理认同感、经贸往来、港澳的回归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41、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8第二章政权机关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

42、机关。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3)据材料三,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联系所学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 (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 。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

43、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2)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解析】【详解】 (1)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材料信息“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体现了法律至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和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2)第一小问,第一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第十二、二十六条,规定了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第四十一、五十一条规定了国家的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