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83.50KB ,
资源ID:93177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17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1、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

2、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 D 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 A 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削弱血缘政治,故 B 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 C 项错误。2.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 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 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 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 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

3、的崇拜【答案】B【解析】2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 C 项 “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商周时期铜器的铭文多有族氏徽号;春秋铜器铭文仍有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的内容;战国铜器铭文较多简单地记载铸器之事,并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即记载监制青铜器的官职名号与工匠姓名。以上变化反

4、映了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 宗法制的逐渐衰落C. 汉字的日益系统化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商周和春秋时期注重家族,而战国时期逐渐只体现个人,这一变化反映出宗法制的逐渐衰落,人们的家族观念有所变化。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不是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 A 项;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D 项。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B.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5、.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民治”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政权和族权相结合,故 B 正确;夏商周时期并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故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说法错误,故 A 错误;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3实现的,周代分封制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故 C 错误;“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例如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

6、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者不同的含义和阶段入手,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符合题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 ,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A. 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B.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C. 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D. 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答案】D【解析】“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说的是统治权力来源,属于政统, “大族长周天子”说的是宗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 ,获得天命的眷顾”体现了天命观,故选

7、 D;题干说的是封君与天子、族长和上天之间的关系,故 A 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A;B 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 B;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C。6.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 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 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郑庄公作为诸侯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这表明周天子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故 C 正确;A 与史实不符,错在了“开始” ,BD与题意不符,故

8、排除 ABD。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4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时说“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

9、变C.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C【解析】“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秦始皇建立的是官僚政治,这一制度取代了夏商周以来的贵族政治(即血缘政治) ,故选 C;官僚政治的建立是从选拔官员的出身角度来说的,与分权政治、军功政治、文治政治、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等概念无关,故排除 ABD。8.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B. 由血缘政

10、治转向地缘政治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无世禄之臣”指的是秦朝不再是西周时期的世袭的贵族政治,而是吸取了世袭的贵族政治的积弊而实行了官僚政治,所以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因此 A 项说法正确;B 项虽然自身正确但是和材料的主旨无关,可以排除;CD 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59.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后期分封

11、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 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 项错误。【点睛】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 、 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

12、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10.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 ,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A. 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B. 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C. 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

13、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6代枢密使和中书省的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改革的特点,故答案为 A 项。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而不是反映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排除 D 项。1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 ”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 明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丞相制度的废除。根据“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朱元璋为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丞相,权分六部,所以

14、材料中的我朝指的应该是明朝。汉朝、唐朝均有宰相,清朝没有丞相是因为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故排除B、C、D 项,故选 A。12.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 ,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由此看来, “内阁”的产生A. 有利于科学决策B.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后,国家政务都由皇帝一人决策处理,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内阁作为“内廷秘书班子” ,作用是“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 ,即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尽可能实现

15、决策的合理化,故 A 项正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排除 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设立内阁制强化君主专制,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内阁有利于科学决策,排除 D。点睛:关于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7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需要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性质和特点的识记。13.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

16、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解决了边疆的危机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 项正确。设军机处是为了方便处理西北军务,而不是解决了边疆的危机,排除 A。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无法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 B。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将皇帝的意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为皇帝提供建议”并非其主要职能,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

17、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军机处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4.历代名臣奏议引赵天麟奏议:“(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以下有关行省权力的论述能证实这一认识的是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及调动军队中央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A. B. C. D. 8【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是指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均符合元朝的行省制;“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18、中书省”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有诸侯之镇” ,排除;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联系所学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15.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这表明A.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B. 清朝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与列强利益一致 D. 清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清政府向英、美、法等国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

19、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可知地方并未理会清朝中央政府的宣战诏书,故 B 正确;材料只是讲地方不听从中央诏书,不是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故 A 错误;材料说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是地方不愿与列强开战,不是地方与列强利益一致,故C 错误;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与材料不符,故 D 错误。16.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

20、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A. 1840 年、1856 年B. 1840 年、1883 年C. 1860 年、1894 年D. 1860 年、1900 年【答案】A【解析】9【详解】根据“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是指两次鸦片战争,故 A 项的时间正确;1883 年中法战争,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与鸦片无关,排除 BCD 三项。17.咸丰十年,清廷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与英国代表谈判。条件本已谈好,但是英国代表夏巴礼要求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致使载垣忍无可忍。于是载垣与僧格林沁以“谋反”罪设计捉拿英法代表共计 39 名。这一事件A

21、. 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B. 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C.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D. 体现了清政府昧于近代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咸丰十年是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于 1856 年,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故排除 B。根据材料“载垣与僧格林沁以“谋反”罪设计捉拿英法代表共计 39 名” ,可见,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D。1860 年,英法联军直向北京推进,故 C 项正确。1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A. 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 市场

22、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 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这是由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使农民生活艰难,C 项正确;A 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B 项市场饱和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看出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D 项排除。

23、故选 C。19.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 “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10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 ,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 。这反映出A.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资本输出B.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

24、之间的相互勾结, “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 CD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25、【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 C,排除 A 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 B 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 D 项错误。1121.1901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

26、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 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B. 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C. 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 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结合所学,办理外交事务的官职由兼任并未专任,说明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选 D;列强侵华需要中国外交机构半殖民地化,而材料没有体现外务部的半殖民地化,排除 A;外务部的设立是为了与国际外交接轨,不是为了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排除 B;兼职还是专职,不是专权的必然手段,排除 C。22.某导演要拍摄一部反映 1900 年中国社会状况的电视剧。下面是导演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状况的

27、描述,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C. 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占领了北京城D. 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举起了反清的旗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反映 1900 年中国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 18561860 年,故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1895年,故排除 B 项;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是在 1905 年,故排除 D 项;19001901 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年北京沦陷,故选 C。23. 晚清刑部侍郎左绍佐(1846

28、-1928)在一封信中自述:“佐生五十有四年,目睹洋务之坏,幽忧愤郁,以迄今日。幸得逢圣武天断,为匹夫匹妇复仇,豁然如沈疴之得苏也,此本朝臣子吐气之时,千载一遇也。 ”该观点A. 批判了洋务运动12B. 倡导了爱国、进步思想C. 宣泄了对革命党人起义的不满D. 体现了抵御外侮愿望与“天朝上国”观念的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刑部侍郎左绍佐五十有四年是 1900 年,这一年主要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 。幸得逢圣武天断,为匹夫匹妇复仇,豁然如沈疴之得苏也,此本朝臣子吐气之时,千载一遇也。反映了抵御外侮愿望。所以选 D。24. 马士的中华帝

29、国对外关系史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地步了。 ”辛丑条约中最能印证马士这一论述的条款是:A. 赔款各国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 B. 允许各国在京使馆及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驻兵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D. 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组织【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削弱, 辛丑条约中允许各国在京使馆及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驻兵,说明国家主权独立的部分逐渐减少,受到了外国的干涉,B 正确;A 属于赔款方面;C 属于外交近代化;D 属于列强控制清政府反帝活动。25.南怀瑾

30、说:“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说,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 ”就中国近代而言,下列属于“经”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属于“经” ,故 D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手段和方法,属于“权” ,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13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25 分)26.材料一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

31、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 ,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 。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等材料二 1902 年天津大公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

32、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音 yan chi,即美丑) ,均可。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摘编自张志永:1950 年与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鼎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指出由唐入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1)变化:由重视门阀族第到重视科举及第者。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2)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教育

33、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 “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的信息从“由重视门阀族第到重视科举及第者”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传统政治制度衰落、考试制度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时间可知是晚清时期,此时婚姻观念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政治运动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27.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14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

34、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 1902 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 19241927 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

35、军阀” ,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民国卷)材料四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1)结合南京条约内容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

36、启超提出“中华民族” 、 “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3)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 (1)主权丧失: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社会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15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根本原因:抗日民

37、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丧失一系列主权方面回答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关于转折点,可从社会性质方面回答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2)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 “于 1902 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方面分析背景。关于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

38、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 ”、“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实质任务。第二小问,关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方面思考作答。(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即可概括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小问,关于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取得抗战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作答。【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39、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 ,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 “于 1902 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 ”、 “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鸦片战争、维新思潮、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学生能16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