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84KB ,
资源ID:93177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17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1、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 D 符合

2、题干要求,故选 D;A 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 “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3、的格局,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 A 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 B 和 C 项错误。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 项和 C 项是错误的。三省

4、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 B 项不正确,D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B 项中的“民主性”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消弱相权加强皇权。【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

5、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在材料中展现的是古代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反映的是臣地位的不断下降和皇权的不断加强,所以选择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D 项;也不是在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君臣关系的紧张,排除 AB 项35.南京条约规定:“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

6、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鸦片战争中A. 英国人大量利用中国民众B. 民众可自由选择服务对象C. 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D. 民众对战争胜负漠不关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 、“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的民众对英国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本质上表明了民众此时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C 项正确;A、B 项不是本质;D 项表述

7、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 C。6.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 年 6 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其中投资达 580 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 100 万两承办。此转变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的初衷并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排除A。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由于大量赔款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扩大财源,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因此盛宣怀才能承办汉阳铁厂,才会“招商承办” ,B 项正确

8、。题干中清政府仅仅是将官办企业转卖给民间经营,未提及采取扶植民营企业的措施,排除 C。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导致工业体系崩溃,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7.天津一月记中记载:“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清末反洋教斗争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 义和团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4C. 因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向津京地区扩展D. 义和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体现了义和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义和团横行不法,

9、一盘散撒,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造成的,他们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故 B 正确。AC 题干没有体现;D 是表象而不是实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8.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材料表明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为抗日救亡实现了第二次

10、合作,主要是军事合作,但不是全方位的合作,故可排除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故可排除 B;依据“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这一信息可知,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故选 C;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 1937 年 9 月 23 日,是全面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故可排除 D。9.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C.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

11、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5【答案】D【解析】“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说法过于绝对,且没有突出材料的历史背景,故 A 错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未涉及国共合作,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故 C 错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说明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斯大林元帅”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支持与抗战胜利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

12、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答案】A【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推行小农经济, 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D 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 “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

13、故选 A。【名师点睛】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不同点:一、经济主张不同: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前者企图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二、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后者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6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 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

14、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C.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在完成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即是在强调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

15、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续发展而非全面批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2.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 B 项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 1927 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故

16、 A 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D 项错在“确立” ,故错误。1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7正确的是A.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的能力层次比较复杂一些。仅从 A 答案判断,属于知识再认再现,1912 年3 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此项符合题意;后面三个选项属于“三民主义”知识的

17、理解和运用,B 答案要熟知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结合材料信息“黄帝纪元”可判断不符合题意,故不选;学生要熟知“民主主义” ,知道孙中山是要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所以不采用传统年号纪年,而以国家为主体,公元纪年,C.D 就不符合题意。所以最后选择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4.1926 年 12 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 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土地

18、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C.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D. 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7 年 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注意时间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因此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8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该文献反映了

19、新中国推行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跟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跟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体现,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制度,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村民自治制度是 1998 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实行的。是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故 D 项错误。所以 C 选项正确。16.以下是对某次重要会议的相关报道(来北平)参加的代表单位 45 个,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

20、、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候补代表 77 人,特别邀请人士 75 人,共 662 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A. 筹备建立新中国B.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C. 商讨颁布新宪法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并结合所学知识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代表对国旗、国徽、国歌、国名等与建立新中国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53 年颁布的,排除;

21、CD 项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分析出这次会议是 1949 年召开9的新政协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7.“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A. 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B.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 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D. 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邓小

22、平 1980 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A 正确;B 是 1982 年宪法的意义;C 是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 是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的总体意义,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的基本史实,注意掌握我国宪法发展演变的历史。18.1959 年 9 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

23、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 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说明美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图谋。台湾方面的回应体现台湾当局反对美国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 ,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与材料相悖,排除;BD

24、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19.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 版、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 版将 1975 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2005 年签发的 400 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20 世纪 50 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B.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C. 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D. 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A【解析】

25、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故 A 项正确;中美建交的实现实 1979 年,故 B 项错误;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故 C 项错误;中国加人世贸组织是 2001 年,故 D 项错误。20.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说,新中国到 1954 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 ,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A. 意在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问题B.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C.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D. 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状态【答案】C【解析】根据

26、所学知识及题干中“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 C 项正确;意在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召开,而非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政策,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先为印度接受,没有越南,故 B 项错误;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状态,是在建国一年里与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 D 项错误。21.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11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

27、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 CHINA)的C ,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 ”材料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A. 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B.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C. 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 26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答案】D【解析】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苏联,不存在更换旗帜景,A 错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28、不存在更换旗帜的做法,故 B 项错误;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不存在更换旗帜的做法,C 项错误;材料“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台湾当局被驱离联合国的历史事件,故选 D。 22. 毛泽东曾说:“英国、法国、荷兰当了红卫兵 ,造美国的反。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这次居然有 7 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里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

29、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 “居然有 7 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 两项所示的外交活动,均与美国无关,排除;A 项所示外交活动,与题干“投中国的票”无关。进一步可知,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从 1990 年 4 月到 2015 年 5 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队 2837 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 89 名,合计 2926 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

30、特点是12A.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 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C.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D. 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国积极派出维和人员,说明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故 B 项正确;我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不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也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 C、D 两项错误。2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

31、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古代希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分析题文的“在希腊,这种自然环境成为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可见此材料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故选 A。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2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定义雅典的民主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由此可见,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担忧是

32、A. 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B. 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C. 过分强调民主的广泛性D. 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13【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雅典民主的不足之处,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小国寡民,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强调民主的广泛性而是强调滥用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民主政治就是保护贵族的政治权利而不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 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

33、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 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 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

34、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 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 ,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 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 20 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答

35、案】 (1)特征: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14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2)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第(1)问, “主要特征” ,由材料一信息“17 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

36、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得出:欧洲强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得出:在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1816 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得出:世界国际秩序在不断调整变化中,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特征。 第(2)问, “变化” ,由材料二信息“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 ”“1864 年,清政府刊印万

37、国公法 ,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 20 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得出:清政府从对国际法的漠视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评价”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两个角度评价。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逐步由二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逐步走向对立对峙的关系,直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1949 年,中国革

38、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阐述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材料二 1969 年 1 月,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亟待解决的重要15外交课题,并采取切实措施缓和对中国的敌意,如允许美国学者、记者、学家、国会议员到中国访问,允许美国人购买中国货,停止在台湾海峡的海军军舰巡航等。中国政府也做豳了一些积极回应如 1971 年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2

39、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冲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摘编自俞正梁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从中美关系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抗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缓和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1)原因: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愿意支持中国在亚洲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美国领导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相同,中

40、国革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2)背景: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采取敌视中国政策;美国经济衰退和陷入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争霸出于劣势,希望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中国出于自身安全及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急需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五、六十年代与亚、非、拉国家大力发展友好关系,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中国作为人口和资源大国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启示: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外交政策应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是大国应尽的责任。【解析】【详解】 (1)新中国成

41、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由材料“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逐步由二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逐步走向对立对峙的关系,直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可知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由材料“1949 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可知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领导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相同,中国革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苏联愿意支持中国在亚洲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急

42、需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等原因。16(2)第一小问,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采取敌视中国政策;美国经济衰退和陷入越战泥潭,需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美国与苏联争霸出于劣势,希望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中国出于自身安全及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急需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需要改善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国五、六十年代与亚、非、拉国家大力发展友好关系,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中国作为人口和资源大国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小问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外交政策应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是大国应尽的责任。【点睛】 (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需要结合课本知识来回答,如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愿意支持中国在亚洲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美国领导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2)本题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此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采取敌视中国政策;美国经济衰退和陷入越战泥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希望改善双方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