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答案】D【解析】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
2、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荀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礼治的关系,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在;B 选项错在“完整”二字;C 选项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发展。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 B;题干没有
3、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 A;C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儒生辕固生公然认为老子一书是“此是家人言耳。 ”崇信黄2老之学的窦太后勃然大怒,随后惩罚辕固生“入圈刺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生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4、,故 D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A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放弃休养生息政策,故 B 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维持无为而治思想,故 C 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4.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
5、”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承天”而“子民” 、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 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 C 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 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5.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明朝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3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唯心主义都带有民主色彩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朱熹的观点属
6、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观点属主观唯心主义,正确;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心学实际上是理学发展的结果,都是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正确;二者都是儒家思想发展成熟与转型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走向极端的表现,谈不上带有民主色彩,错误,选择 A 项正确。6.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B.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 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D. 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宋明理学为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教义的新儒学,可见应该为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
7、物,与法家主张无关,故 D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所以选 D。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7.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 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可以看出该段材料主张的是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这是王夫之的唯
8、物思想。故答案为 D 项。A 项是李贽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 项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观点,排除 B 项;C 项是顾炎武的观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8.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 。这说明古代帝王们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改正朔” “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
9、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 C 项正确;A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 B 项错误。9.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 D 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 A 项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非创造,排除C。 510.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
10、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 、 “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 C 项正确;A 项比较片面;B 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11.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
11、无。 ”,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 “兼相爱,交相利。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知,这是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 属于法家思想, B 属于墨家思想,C 属于道家思想, D 属于儒家思想,故 ABD 三项错误,C 项正确。12.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洋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
12、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6【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出对待西方政治体制学习中,洋务派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辩论也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嬗变,故 C 项正确;材料显示的都是洋务派的主张,故 A 项错误;前者不是格致之学,而是政治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洋务派内部的争论,不代表广泛性,故 D 项错误。13. 1896 年梁启超发表西学书目表 ,著录译书约 3
13、00 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 、西政(官制、法律等) 、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B. 译书水平的不断提高C.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D. 变法维新的时代呼声【答案】D【解析】根据“著录译书约 300 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 、西政(官制、法律等) 、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D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译书水平的高低,排除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1919 年 7 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
14、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7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
15、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 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 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材料论述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到思想转变,主要是适用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冲击导致,国人学习内容的转变,A 正确;学习器物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 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冲击传统思想,C
16、 错误;D 属于材料部分信息内容。16. 1920 年初,陈独秀在武汉发表演说,指出必须“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 ;“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 。这可直接佐证当时A. 封建礼教正统地位严重动摇B. 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 “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可知,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 B;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 孙中山指出:
17、“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 ”以上论述旨在A.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B.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C.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D.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故 A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故 B 排除。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故 D 排除
18、。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18.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 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
19、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 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 也不合题意,故选 C。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19.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有自己阶级的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还是不能完全解放。民主主义成功后,无产阶级还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 ”对上述材料认识
20、正确的是A. 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B. 体现了马列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C. 明确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D. 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答案】B9【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民主主义成功后,无产阶级还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体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材料没有指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故
21、 D 项错误。20.1992 年 1 月 26 日深圳特区报发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纪实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下面有关这一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B. “南方谈话”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发表的C. “风”是指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 “春”的寓意是“南方谈话”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奠定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在 1992 年 1 月,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 1992 年 10 月, “南方谈话”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22、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发表的,所以 B 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A、C、D 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故答案为 B。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内容21.1953 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 “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 ”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A. 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B. “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D. “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不重视艺术形象10的创造过
23、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 ,这反映左倾思想对当时文艺创作的的影响。故选A。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提出,故时间不符合;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产物。B 不符合材料。故选 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背景22.1978 年 12 月 26 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 “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停滞终于结束了,这A. 是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体现B. 利于为现代化
24、建设培养人才C. 是“211 工程”计划的一部分D. 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答案】B【解析】“教育要三个面向”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 错误;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科技人才,故 B 正确;“211 工程”是指 21 世纪重点建设100 多所高等学校和学科,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错误;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并不能说明“左”倾错误彻底结束,故 D 错误。故选 B。23.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
25、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 尊重自然规律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 渴望征服自然【答案】A【解析】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11腊重视以人为研究对象,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突出的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没有说人是世界的主宰,故 C 项排除;材料以寓言故事来说明古希腊对人的研究,至于是否渴望征服自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信息,不能对史料信息进行
26、错解,否则无法得出准确法案,如本题材料中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与背景史料,用人的一生,突出强调了古希腊重视对人的研究。24.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 1517 年 10 月 31 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答案】A【解析】材料中“路德通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 ,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对于教会斗争的采用策略的灵活性,故 A 项正确
27、;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 C 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 D 项错误。25.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 18 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A. 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B.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人文主义、
28、开辟新航路、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等,“没有教会”意在反对教会的神学迷信, “没有国王”意在反对国王的专制,所以本题意在12强调“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
29、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 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 “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摘编自汪荣有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材料二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 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 “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 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
30、利国家” 。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 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6%,到 1983 年,达到 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
31、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13【答案】(1)主张: (政治革命)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简评: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映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但这一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2)变化: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原因:国家财政
32、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认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等方面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
33、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再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予以评析。(2)本题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等方面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再从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等方面简析其原因。再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生产效率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等方面回答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27.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
34、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14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三: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35、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答案】 (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 (或君臣是师友关系)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6、,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2)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 ;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3)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以知道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 第二小问:结合
37、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来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 ”“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可知态度的不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孟德斯鸠、卢梭则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15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卢梭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可以知道不同在于: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以知道,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弱;18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则不断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