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呼兰河传班级 姓名 小组_第_号【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内涵;识记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在特定环境下,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3学习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体会它感情醇厚,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挖掘深刻主旨的艺术特色。4了解萧红的文学成就,体会她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国民性的担忧与批判的意识。理解萧红借写作进行自我救赎的无奈。【学习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人物形象的特征。【学习难点】探究情节意蕴以及情节的合理性。【学情分析】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分析本文情节
2、的合理性。自主学习一、关于文学常识30 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 ,曾用笔名 、 、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 年离家出走。1932 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走上写作之路。萧红的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1942 年病逝在香港。她的作品如下: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饿 回忆鲁迅先生 桥二、基础知识 1、单音字涟漪( )( ) 拯救( ) 窗棂( )2欺侮( )
3、 渲染( ) 奔忙不迭( )裸体( )2解释词语(1)涟漪: (2)虔诚: (3)阙如: (4)惊心动魄:(5)倾家荡产:(6)欢天喜地:(7)活蹦乱跳:(8)浓墨重彩:(9)含辛茹苦:(10)战战兢兢:三、小组讨论,问题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桌 布德国理查德包曼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努力使它恢复原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可是就在
4、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义卖会上有一件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 15 英尺。牧师突发灵感,他以 6.5 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遮住那个洞。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
5、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寒。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3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它是我的!”她惊叫道, “是我的宴会桌布!”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缩写。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他们决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
6、里。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离开时对牧师说:“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住在维也纳。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难道说, ”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 “她还活着?
7、我怎样才能找到她?”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一起敲响了门。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刚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
8、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4象空间。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6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 分)答:_7文中画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答:_8中国有句熟语:“无巧不成书。 ”请你对小说情节没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8 分)答:_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912 题。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周志国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
9、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
10、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5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
11、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
12、气。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
13、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9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段中画线词语的情感内涵。(1)连滚带爬: _(2)抵足而眠: _10赏析第段关于父亲“铺床”的细节描写。11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12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 ,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问题二、问题三 6基本知识拓展与迁移:小说艺术技巧中的表达方式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小组讨论问题预测:情节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其不同作用。提问展示问题预测:(1)展示问题二、问
14、题三要求:把本组的讨论结果上板展示,快速,书写清楚。课堂训练问题预测:字音、字意、字形。点评精讲随堂训练:六、探究情节意蕴以及情节的合理性1、真题再现【09 全国宁海】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 分)【11 江西】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 分)2、考察点定位:(1)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内在的逻辑性, (2)人物形象
15、与主题的关联性;(3)作者的构思以及写作意图(说白了就是综合把握)3、答题思路这类题,是综合型的,要在理解、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1)首先明白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以及四者之间的两两之间、整体之间的关系;(2)其次思索题干中涉及到的内容与上述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联或者异同;(3)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文中找出证据,作简要说明、分析。 【第五部分 技巧类题型】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一)记叙(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
16、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7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17、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例题:(小说阅读吃饭王琼华)小说第 2 自然段写了“我”以前与陈宝山交往的情况,这属于什么叙述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
18、)插叙。 (2)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也可)(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
19、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例题:( 2011 年浙江卷第 9 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8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三)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 ,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侧面描写:对比
20、、衬托、渲染、烘托。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
21、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 ”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9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