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月考试卷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诗的“变”与“常”吕进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 “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 ,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
2、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 ,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 “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
3、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 ,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 ,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
4、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 ,- 2 -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
5、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 新诗无论怎么变, “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
6、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 ,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3 -D.
7、在“变”中继承“常” ,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 ,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B 项,强加因果。文章结尾说“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不是由“新诗无论怎么变, 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得出的结论。C 项, “最清晰的语言”不正确,原文为“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8、” , “最浅显”不能等同于“最清晰” 。D 项,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不正确,原文为“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故此题答案为 A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 项,偷换概念,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说的是“但这是创作状态” ,不是“创作的境界” 。故此题答案为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 “作者认为”不正确,由原文“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
9、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可知,这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一些理论者”的观点。C 项, “彰显了”不正确。由原文“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可知,应是“取决于”而非“彰显了” 。D 项,无中生有。 “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文中没有依据。文章结尾提到新诗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是必要的,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选项的结论。故此题答案为 B 项。【点睛】第 1 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
10、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 4 -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孙道荣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
11、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
12、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
13、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5 -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
14、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我无言
15、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 年 9 期)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B. 小说第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C. 第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D. 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
16、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来的淳朴民风。E.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5.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BD 5. 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 “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 6 -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
17、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6.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 “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
18、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A 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C 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隔膜错误。E 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为了衬托淳朴民风难得,并为下文写淳朴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19、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 CDE 考核内容,选项 AB 考核手法。其中 BD 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5 题详解】试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
20、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纯朴热情” “勤劳能干” “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 7 -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上分析: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从内容上分析:“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手法上分析: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实用类文本阅读罗曼罗兰徐志摩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
21、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
22、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
23、、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 22 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 38 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 8 -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
24、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 12 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 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
25、直到他将近 50 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7.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选出我们从文中不可获得的启示( )A. 一个人应该专一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 。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B. 要选择真正的
26、“英雄” 。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C. 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D. 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B. 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
27、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 9 -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C. 第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 “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E.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9.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答案】7. D 8. AE 9. 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
28、身。【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审题,明确筛选的是什么信息,然后阅读选项,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逐一分析确定答案。本题题干要求选出我们获得的启示,这启示又必须是由“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得出来的,而 D 项, “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不属于“罗曼罗兰的经历” ,在罗曼罗兰身上没有相关体现,故此题答案为 D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和概括要点的能力,采用的是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解答时要注意找到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29、A 项,“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错误。应是说明罗兰随着人生阅历而对音乐的认识加深,音乐契合他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E 项,“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错误。根据原文“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可知,贝多芬的话形象地描绘了罗兰的苦痛人生。故此题答案为 AE 两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概括文章主旨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读清题干,明白考查的方向,然后找到句子所在位置,联系上下文分析。本题“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在文章的第一段,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因此相关信息要
30、在全文寻找。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出每段的主旨句,就可以回答“代表些什么”了。如第段的“他- 10 -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第段“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 ,第段“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 , “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 , “不勉强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等,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了。【点睛】第 2 题传记阅读五选二的题目,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命题主要集中于对传主经历、言行、精神品质、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
31、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章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传主行为、品质、传记主旨的表述上;赏析一般表现为对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依据上述思路思考,用排除法解答。文言文阅读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10. 下列各选项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朝济而夕设版焉A. 无济于事 B. 人才济济 C. 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赈济灾民11. 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33、. 何厌之有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其无礼于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 ,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 11 -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
34、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结合本句
35、意思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加点字放回到句子或词语中逐一解释,就会发现,例句中的“济”是动词,意思是“渡过” ;A 项, “济”是动词, “补益,帮助”的意思;B 项,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济济” ,众多的样子;C 项, “济”是动词, “渡过”的意思;D 项, “济”是动词, “救济”的意思。故此题答案为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B 项,宾语前置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何有厌
36、”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D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故此题答案为 B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正确,由原- 12 -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故此题答案为 C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
37、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焉” ,哪里;“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可译为“灭掉” ;“以” ,表目的,来;“陪” ,增加土地;“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既” ,已经;“东” ,名词做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 ,疆界,这里作用动词,使成为疆界;“肆” ,延伸、扩张;“其” ,代词,它的;第二个“封” ,名词,疆界;“若” ,如果;“阙” ,侵损、削减;“之” ,代词,代指土地。【点睛】第 1 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
38、,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 (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39、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
40、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13 -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
41、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4. 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A. 夸张、排比、比喻B. 夸张、比喻、拟人C. 比喻、对偶、拟人D. 比喻、夸张、借代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在词结构
42、上的作用各是什么?【答案】14. C 15. 这两句在写景与议论之间,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再结合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特点来分析。本题画线句子中“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相同位置词性相同,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意思是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14 -手法。 “欲与天公试比高
43、“,意思是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此题答案为 C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句作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结合诗句的位置来分析。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诗歌下阕的开头部分,结构上来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从内容来看,这首词上阕是写景,下阕是议论,这两句词起到了由写景向议论过渡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意思是江山如此娇媚, “如此”也就是指上文的具体描写,所以此句是对上阕所写“北国风光”的总结和评论。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意思是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下文接着写了“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
44、这些人物是对“英雄”的列举,由此可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作用是启下,既引出下文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又引出诗人自己的襟怀抱负。【点睛】第 2 小题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达主旨、情感的作用。1
45、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两句是:“_,_?” (2)鹰击长空,_,_。(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_,_。 ” (4)满载一船星辉,_。(5)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_/结着愁怨的姑娘。 ” (6)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慷慨赴秦。 (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1)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2)鱼翔浅底, (4). 万类霜天竞自由。 (5). (3)那河畔的金柳, (6). 是夕阳中的新娘。 - 15
46、-(7). (4)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8). (5)一个丁香一样的。 (9). (6)风萧萧兮易水寒, (10).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和句子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苍茫、翔、竞、辉、斑斓、萧、还。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
47、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A. B. C. D.
4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句中是说中国最强音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使用正确。 “侃侃而谈” ,形容理直气壮的谈论或演讲。句中说发言的同学表现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使用正确。 “安身立命”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依托。以上三个为使用正确的成语。 “曲尽其妙” ,把其中的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现的手法非常高妙。此处用来形容歌曲,属于望文生义。 “路人皆知”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句中形容品牌的知名度高,使用对象错误。 “连篇累牍”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贬义词,句中形容法官精彩的判决书,情感色彩不当。- 16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曲尽其妙” ,从句中来看,误把“曲”理解成“歌曲” ,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属于褒扬的语境,故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