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 年 1 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 ;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 突出人的作用B. 强化神权色彩C. 注重道德治理D. 依赖血缘纽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
2、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 B 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 C 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 D 错误。故选 A。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A. 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 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C. 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 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董仲舒这一论述是在神化封建统治,这一论述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的信息,也未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所以选项 A、
3、B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为维护皇权提供理论基础,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上通天”等字眼是在神化封建统治。- 2 -3.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A. 都来自官营手工业B. 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C. 与市场联系紧密D. 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唐朝皇帝,皇帝回赠精美手工业品,宣传王朝的富强,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D
4、项正确。材料体现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不是都来自官营手工业,排除 A。回馈的手工业品的目的不是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而是宣扬中原王朝的富强,排除 B。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流通,排除 C。4. 朱元璋即位之初, “严私铸之禁” ,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 。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 160 文)偿之。 ”这一变化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由禁止私铸铜钱到官府对私铸
5、铜钱的宽容甚至奖励“废铜送至官府” ,故这一变化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D 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态度的变化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没有涉及铜矿资源的丰富,排除 A。B 项与材料信息“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偿之”矛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私人冶铸获利丰厚,而是强调政府态度的变化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排除 C。 5.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 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3 -C. 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 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答案】
6、D【解析】根据“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 ,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D正确;材料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 A;材料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没有涉及“注重门第” “注重科举” ,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对监察官选任的影响,排除C。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即可。6. 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 、视其君为“
7、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据此可知黄宗羲A.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B. 推崇西方民主政治C. 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D. 改变了儒学的本质【答案】C【解析】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是在深化传统的民本思想,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只是批判君主专制而并未主张废除君主制度,黄宗羲也未推崇过西方民主政治,所以选项 A、B 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也是儒学的代表,并未改变儒学的本质,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7.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 、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B
8、.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答案】B【解析】据材料“庚子变乱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 4 -满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变乱指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当时清政府沦为列强工具,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故有排满思想,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故 A 错误;材料反映当时仍有是否排满之争,不能说明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故 D 错误。故选 B。8. 上海县志记载了同光时期一个独资经营五金铺的商人朱佩珍:“起家徒手,无所资藉,徒以重然诺,审取与,
9、为士大夫所爱重。东西各国人士来此经商或旅游者,闻其名,争结纳焉。 ”此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 洋务运动的兴起B. 近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变化C. 买办阶级的形成D. 上海近代工商业已经起步【答案】B.9. 下表反映了 1913 年和 1936 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进口(%) 出口(%)类别1913 年 1936 年 变化净比 1913 年 1936 年 变化净比原料 5.3 13.4 +8.1 29.1 35.8 +6.7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67.1 66.5 -0.6 50.9 39.5 -11.4A. 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B. 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 5 -C. 经济结构
10、已发生根本变化D. 国际市场得以拓展【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原料和半制成品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说明制造业不发达,故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B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排除 A。C 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材料信息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制成品出口减少,国际市场难以得到开发,排除 D。10.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 3758 家工厂中,有 590 家在 1937 年就存在,有 3168 家是 19381942 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A. 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B. 中部
11、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C.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D.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答案】C11.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 ,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A. 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 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 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答案】B【解析】只是“制夷”而对富国忽略了等字眼足以证明魏源是对西方是缺少整体了解的,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维护清朝统治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只是“制夷” ,是有不足但并非思想理论水平较低,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12、;魏源仍未摆脱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6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魏源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缺乏整体了解的。12.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 ,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 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 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 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答案】C【解析】 “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等字眼意在强调“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在扩大的
13、,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由于阶级局限性是不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影响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3.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 。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答案】A【解析】 “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是和民生问题有关的措施,属于民生主义,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就是民生主义,所
14、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属于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策略,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14. 1952 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 7 -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15、.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2 年” “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 “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不再以单纯的意识形态为依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 C 项正确。从材料“1952 年”可知时中国仍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排除 B。D 项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故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52 年” “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 “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
16、等,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和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5. 1957 年初,陈云在一次会议上说:“去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表现在财政和信贷方面是支出过多。如果冒进了,会出现经济混乱;如果保守了,则会妨碍建设应有的速度。但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陈云讲话的主要意图是A. 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B. 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C. 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D. 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云认为经济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相适应,防止经济规模超过国家财政支持,故强调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B 项正确。1957
17、 年是计划经济时期,不会出现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的内容,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而是强调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排除 C。材料强调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而不是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排除 D。16.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 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本质”- 8 -C.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18、。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92 年邓小平先是南方谈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 ,然后是召开十四大,在十四大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大有关而本题是考十四大,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有关而本题是考十四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和十四大无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的十四大的热词17.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
19、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答案】C【解析】古希腊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忽视了参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 C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打击部落贵族势力击,故 A 错误;当时公民实行财产等级制,故 B 错误;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故 D错误。故选 C。18.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
20、,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A. 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B. 都提倡“认识你自己”C. 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D. 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豪言壮语均是强调了强烈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倡“认识你自己”只适合苏格拉底,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只适合孔- 9 -子,再者选项 B、C 也和题意无关,均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做事要审时度势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9. 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 15071508 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 ,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
21、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画圣”拉斐尔于 15071508 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的信息说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该时期倡导人文文主义,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 B 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影响20. 英国冒险家威廉丹皮尔(16511715 年)关于环球航行的书,激发了笛福创作出魯宾逊漂流记和斯威夫特创作出格列弗游记这说明A. 地理大发现推动当时的文艺创作B. 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C. 文学作品强调人
22、类与自然的和谐D. 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英国冒险家威廉丹皮尔(1651-1715 年)关于环球航行的书激发了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创作,表明地理大发现推动当时的文艺创作,故 A 正确;浪漫主义运- 10 -动产生于 18 世纪晚期的欧洲,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学作品强调的内容,排除 C;文艺复兴运动激发了人们最求财富的探险精神,D 错误。21. 18 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 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19 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
23、如此。1904 年美国有托拉斯 318 个,它们存并了 5300 个工业企业,其中有 26 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 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小,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垄断组织,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D 正确;A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自由主义不再盛行,但“退出历史舞台”错误,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24、,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表述错误,排除 C。22. 20 世纪 20 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 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 世纪 70 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 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答案】C【解析】A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
25、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材料无法体现,B 错误;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调整始终围绕国家利益,C 正确;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D 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23. 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 11 -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A.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B.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C.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D.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答案
26、】D【解析】根据“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表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广大民众生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故 D 正确;“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不能反映“不充分、不平衡” ,排除;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 B;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指实行宽松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与解决“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无关,排除 D。24. 1947 年,美国商务部长哈里
27、曼声称:“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 ”此言论意在A. 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B. 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C. 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D. 推动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1947 年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材料反映了美国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的企图,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故 B 项错误;“繁荣和自由”并不是指贸易自由,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区域性经济
28、集团无关,故 D 项错误。故选 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有 3 小题,第 25 题 12 分,第 26 题 25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 12 -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 ,和国旗有关。1862 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
29、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 1888 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 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材料二 1843 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 1894 年通商口岸共有 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 40 余处19 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
30、 1898 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 30 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 110 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并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答案】 (1)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因素: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2)趋势: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
31、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解析】 (1)原因:从“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所以根本不会有国旗的概念。从“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可以看出清朝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故没有国旗。因素:从“亚罗号事- 13 -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可以得出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使得清朝开始有自己的国旗;结合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可知,由于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产生。(2)从数量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通
32、商口岸数量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通商口岸由原来的只有沿海已经深入内地;从设立上看,通商口岸是从被迫到主动。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事件,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它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
33、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二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34、下”的观点上。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三在东西方文化中, “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 “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谁可以“内圣外王” ,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 。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 “人皆可以成尧舜” ,不仅
35、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 14 -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答案】 (1)表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 ,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又将儒家的“内圣”转问“外王” 。顾炎
36、武力主求知与修养,学与用的统一亦即“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主张学以致用。黄宗義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凸显了“外王”理想。(2)特点:“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外王”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3) “内圣外王”条件: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士大夫阶层崛起;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思想上产生诸子百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宣扬自己的主张,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开始形成。“哲学王”条件:政治上城邦体制,民主政治繁荣;经济
37、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上从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到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生活,人类的精神觉醒,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产生。【解析】 (1)从“内圣”和“外王”的含义可以看出,儒家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和王阳明的心学体现出“内圣”的内容。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又将儒家的“内圣”转问“外王” 。黄宗羲突出了“外王”的重要性,而顾炎武则尽力结合着两种思想。(2)特点:结合“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可以看出“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从“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可以得出“
38、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从“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得出“内圣外王”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 。(3)从两个思想产生的时期我们来进行分析。 “内圣外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 15 -时期的社会背景造就了这一思想的内涵,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层面进行分析。同样, “哲学王”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的思想,体现出的是当时的民主城邦政治与商品经济发达状况。在思想层面则体现出人文主义。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 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 ,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
39、,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 400 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 ”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 ,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 15 美元至 18 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 ”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后,这
40、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 “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 ,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 ”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摘编自张建刚凯思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
41、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答案】 (1)措施: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缓和阶级矛后,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突破: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 16 -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传统的经
42、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解析】 (1)从“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 400 万个家庭”得出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从“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得出“以工代赈” ,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从“颁布社会保障法 ,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 15 美元至 18 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可以得出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从“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得出凯恩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从“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得出他主张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二战结束后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罗斯福新政和苏联模式的示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都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