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435.50KB ,
资源ID:93292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32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荆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荆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1、- 1 -湖北省荆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选择题1.荆州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于 2017 年 10 月 28 日在关公义园鸣枪开跑,海内外 10000 名长跑爱好者参加了比赛。在长跑时,运动员分泌大量汗液。初始汗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 透压相等。初始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 Na+、Cl -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出汗不利于维持体温恒定B. 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C. 汗腺导管重吸收 Na+、Cl -需要消耗 ATPD. 出汗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性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

2、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因此出汗利于维持体温恒定,A 错误;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 Na+、Cl -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说明失水量相对较多,因此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B 错误;排汗过程中,汗腺导管重吸收 Na+、Cl -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 正确;出汗时机体失水多于失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D 错误。【点睛】理清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据此,

3、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2.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县, “稻虾连作”模式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增产、增收、绿色生态的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生长着水稻等植物,生活着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 物种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答案】C- 2 -【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等概念的内涵的理解能力。【详解】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据此可推知: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水稻等植物、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 正

4、确,A、B、D 均错误。【点睛】分析此类问题要借助数学中集合的思想,明确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3.2018 年 4 月 11 日,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宣布,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精灵” 、如今仅剩1000 头左右、其数量比野生大熊猫还稀有的江豚,与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江豚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理论依据应是:A.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都生活在水中B.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形态学上几乎没有区别C.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分别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出现了地理隔离D. 长江江膝和海江豚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出现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5、本题考查学生对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据此可推知,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理论依据应是:长江江膝和海江豚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出现了生殖隔离,A、B、C 均错误,D 正确。【点睛】知道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切取洋葱根尖的成熟区作为实验材料- 3 -B. 解离的主要目的是将组织细胞杀死并固定细胞C.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大部分细胞都具有核膜D.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答案】C【

6、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切取洋葱根尖的分生区作为实验材料,A 错误;解离的主要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B 错误;因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而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有细胞核,所以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观察到的大部分细胞都具有核膜,C 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围绕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流程,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5.

7、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能( )A. 产生新的基因 B.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 产生新的基因型 D. 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 B 正确;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出现新的基因型,ACD 均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可遗传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2004 年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大约在 240 万年前,人类的 MYH16 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人类颌肌生长放慢,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颅骨的束缚,使颅骨从此获得了解放

8、,也使大脑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最终进化成了大脑容量大、下额肌肉少的现代人。据此分析,下列对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的结果对生物都是有利的B. MYH16 基因的突变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4 -C. MYH16 基因突变因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帮助而不可逆D. MYH16 基因的突变使人类朝着大脑容量大的方向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人类的 MYH16 基因发生了突变”为主线,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结果对生物有利的少,A 错误;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

9、见,MYH16 基因的突变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 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是可逆的,C 错误;自然选择使人类朝着大脑容量大的方向进化,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意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其进行分析和判断。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 自然选择的作用 B.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A 错误;基

10、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阻碍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其进行分析和判断。8.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 5 -【解析】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

11、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 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 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 正确;酶在反应后仍然保持活性,递质和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D 错误。9.下列有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受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B. 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C.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 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12、过程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外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 错误;血浆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减少,不能引发组织水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容易引发组织水肿,B 错误;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的改变,所以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过程包括水盐平衡调节等过程,因此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D 正确。【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

13、知识脉络,并与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10.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6 -A. 图甲中,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B.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 时促进生长,在 AD 时抑制生长C. 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FE 对应的浓度区间D. 若图甲 b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4、,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图甲中,当植物幼苗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c、d 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b 处) ,可见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A 错误;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C 时促进生长,在 CD 时抑制生长,B 错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近地侧(c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a 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CD 对应的浓度区间,C 错误;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近地侧(d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b) ,若图甲 b 点

15、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D 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据此,明辨图甲中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及其生理效应,分析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7 -A.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B.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 值逐渐增大C. 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16、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前者主要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后者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 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没有K 值,B 错误;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 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D 正确。【点睛】易混点辨析:“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

17、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无 K 值;自然界中通常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情况,存在 K 值。1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 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10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 2400 只/hm 2B. 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C.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D. 仓

18、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 只/hm 2,A 错误;- 8 -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错误;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 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 正确。【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适用

19、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13.下图是两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a(其等位基因为 A)控制的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 X 染色体上的基因 b(其等位基因为 B)控制的隐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这两种病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1的基因型和 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C. 调查这两种病的发病率需在患者的家系中进行D.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同时患这两种病的概率

20、为 1/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苯丙酮尿症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详解】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二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6的基因型为 XbY, 7的基因型为 aa,由此推出 1和 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 BXb,进而推知 5的基因型为 2/3AaXBY、1/3AAX BY,因此 1的基因型和 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B 正确;调查这两种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 错误;仅考虑苯丙酮尿症, 7和 10的基因型均为 aa,说明 3

21、和 4的基因型均为 Aa,进而推知 8- 9 -的基因型为 2/3Aa,因此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2/31/2aa1/3,仅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由 1和 2的基因型分别是 XBY、X BXb可推知: 7的基因型为 1/2XBXb, 8的基因型为 XBY,因此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是 1/21/4XbY1/8,可见, 7和 8婚配产生的后代中,同时患这两种病的概率为 1/31/81/24,D 错误。【点睛】由题意信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a、X 染色体上的基因 b”准确定位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且基因 b 控制的进行性肌营养

22、不良表现为伴性遗传。在此基础上,结合系谱图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明辨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易错点辨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14.下图是某生物的体细胞示意图。对该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生物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 该生物是单倍体,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C. 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能配对的染色体D. 该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内涵、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23、、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图示的体细胞含有的 4 条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生物是单倍体,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 错误,B 正确;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不存在能配对的染色体,C 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该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D 错误。- 10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内涵、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突变的特点,据此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5.某夫妇去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知男子患有某种遗传病,其父母和妻子均正常,但妻子的母亲也患有该遗传病

24、。下列有关推测中,不正确的是A. 该男子患伴 Y 染色体遗传病的概率为 0B. 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遗传病,则该男子家族中女性患病的概率较高C. 若该男子的妹妹也患同种遗传病,则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男孩的概率为 1/4D. 通过观察该男子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装片,可以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该患病男子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种遗传病不是伴 Y 染色体遗传病,因此该男子患伴Y 染色体遗传病的概率为 0,A 正确;该患病男子的父母均正常,说明该种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若

25、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遗传病,则该男子家族中男性患病的概率较高,B 错误;若该男子的妹妹也患同种遗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 A、a 表示,则该男子及妻子的母亲的基因型均为 aa,妻子的基因型为 Aa,他们生下患该遗传病男孩的概率为 1/2aa1/2XY1/4,C 正确;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通过观察该男子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装片,可以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伴 Y 染色体遗传病、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特点,据此,由题意“该患病男子的父母均正常”准确定位该种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妻子

26、及其母亲的表现型”等分析判断各选项。16.下图是有关人体内物质交换的总趋势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中的 a 与 c 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与 b 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图中 d 的含量大于图中 a+b+c 的含量- 11 -C. 人体所有的成分都可以在图中 a 与 c 之间进行物质交换D. 在人体内,C0 2浓度最髙的部位是图中的 c【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及其物质交换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a 组织液,

27、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a 与 c 之间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 b,b 中的水分子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 a,因此 a 与 b 之间也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错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 2/3,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 1/3,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图中 d 的含量大于图中 a+b+c 的含量,B 正确;人体内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成分,都可以在图中 a 与 c 之间进行物质交换,C 错误;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02,因此在人体内,C0 2浓度最髙的部位是图中的 d,D 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

28、题图中箭头的指向”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准确定位图中字母所示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17.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1mIU/L=0.144 pmol/L) 。请据表分析,其体内将最可能发生的是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胰岛素 1.7 5.020.0 mlU/L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A.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B.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C.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12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29、”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分级调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某人的血液化验的结果显示: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而胰岛素具有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该人体内的组织细胞有可能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慢,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A、B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其体内可能发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C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有可能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表中的“参考范围”与

30、“测定值”这一解题的切入点,采取对比法,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8.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 SARS 病毒,可观察到 DNA 和 RNAB. 在麋鹿体内,由 A、G、C、T 四种含氮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 8 种C. DNA 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对应的碱基都是通过氢键连接的D. 分子质量和含氮碱基数量相对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酸的种类与化学组成及功能、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观察 DNA 和 RNA

31、 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SARS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不含有 DNA,A 错误;在麋鹿体内含有两种核酸:DNA和 RNA,DNA 中含有 A、C、G、T 四种碱基,RNA 中含有 A、C、G、U 四种碱基,因此由A、G、C、T 四种含氮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 4 种脱氧核苷酸和 3 种核糖核苷酸,即共有 7种,B 错误;DNA 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对应的碱基都是通过氢连接的,C 正确;分子质量和含氮碱基数量相对相同的核酸分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因此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也不一定相同,D 错误。- 1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

32、解核酸的种类与化学组成及功能、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种胞内菌)引起的,接种卡介苗可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卡介苗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质,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效应 T 细胞和抗体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D. 入侵的结核杆菌与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 细胞吞噬和消化【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应

33、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性结核杆菌疫苗,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 错误;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该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 T 细胞,B 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更多的浆细胞,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C 错误;入侵的结核杆菌与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D 错误。【点睛】疑难突破:人体感染结核杆菌(种胞内菌)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生作用,其过程如下图所示:20.下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在 a、d 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14 -A.

34、刺激 a 点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 a 点传递到 d 点B. b 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C. 刺激 c 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 c 点传递到 b 点D. 兴奋经过神经纤维和突触时,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a 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

35、外负,此时 d 点的膜电位表现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 两点间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通过突触到达 d 点时,d 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 a 点的膜电位早已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a、d 两点间又出现电位差,引起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即电流表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说明兴奋能由 a 点传递到 d 点,A 正确;b 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B 正确;刺激 c 点时,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 a 点、可到达 d 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由 c 点传递到 b 点,C 正确;兴奋经过神经纤维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

36、经过突触时,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D 错误。【点睛】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难点与易错点分析在神经纤维上:a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15 -在神经元之间:a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21.如下图,用放射性同位素 l4C 标记的吲哚乙酸处理某葡萄枝条的一端,然后检测其另一端

37、是否含有 l4C 标记的吲哚乙酸。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处理甲中的 A 端,不能在图甲中的 B 端检测到 l4C 的存在B. 处理甲中的 B 端,能在图甲中的 A 端检测到 l4C 的存在C. 处理图乙中的 A 端,能在图乙中的 B 端检测到 l4C 的存在D. 处理图乙中的 B 端,能在图乙中的 A 端检测到 l4C 的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吲哚乙酸(IAA)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用同位素 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中的A形态学上端

38、, 能在甲中的B形态学下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A 错误;处理甲中的B形态学下端, 不能在甲中的A形态学上端探测到 14C 的存在,B 错误;处理乙中的A形态学下端,不能在乙中的B形态学上端探测到 14C 的存在,C 错误;处理乙中的B形态学上端, 能在乙中的A形态学下端探测到 14C 的存在,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甲中 A 端为形态学上端、B 端为形态学下端,乙中 B 端为形态学上端、A- 16 -端为形态学下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2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

39、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B. 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C.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D. 雌虫的生殖能力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导致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进而引起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所以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种群出生率下降,A 正确,C 错误;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对雌性个体的减少没有影响,B 错误;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D 错误。【点睛

40、】以题意“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为切入点,从中抽提出关键信息:雄性个体数减少性别比例失调多数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据此分析各选项。23.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据此图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 该图所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 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容易得到最大日捕捞量D. 该图所示规律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17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

41、辨别能力。【详解】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净补充量最大,此时采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有害动物,A 错误;因人类有别于自然种群,所以该图示规律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B 错误;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C 错误;该图所示规律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践,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横纵坐标的含义、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曲线的起点、拐点、交点、落点”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再结合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进行作答。24.某种植物病毒 M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靑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

42、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B.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C. 靑蛙与病毒 M 是寄生关系 D. 水稻与病毒 M 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青蛙通过捕食稻飞虱而减少病毒 M 在水稻间的传播,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构成竞争关系,A 错误;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B 正确;由题意“某种植物病毒 M”可知:靑蛙与病毒 M 不存在寄生关系,但水稻与病毒 M 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错误。【点睛】梳理种间关系的种类及其内涵,据此以题意信息“某种植物病毒 M 通过稻

43、飞虱吸食水稻汁液而在水稻间传播、靑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为切入点,分析判断各选项。25.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这三种细胞器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8 -A. 细胞器甲肯定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 细胞器乙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C. 细胞器丙不具有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D. 乳酸菌细胞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中的三种有机物的含量柱形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详解】柱形图中的三种细胞器均来自于动物细胞。

44、细胞器甲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质,此外还含有少量核酸,说明甲为线粒体,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 正确;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B 错误;细胞器丙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不含有脂质,说明细胞器丙无膜结构,因此是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 正确;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而该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因此二者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所示的核糖体,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细胞器甲、乙、丙中的三种有机物含量”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细胞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明辨细胞器甲、乙、丙的具体名称,并与

45、原核细胞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26.银鱼科鱼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但在其分类和进化问题上还存在不少争议。按照传统的分类观点,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三个物种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属。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资料 1:基于传统的调查法,已知三种银鱼在自然条件下的分布区域(见下图) 。- 19 -资料 2:三种银鱼线粒体 Cytb 基因脱氧核苷酸序列差异比较数据(%) (见下表) 。比较的银鱼 Cyth 基因脱氧核苷酸序列差异(%)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鱼 26.57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 24.32有明银鱼与小齿曰

46、本银鱼 -16.95请依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主要是_。(2)三种银鱼的线粒体 Cytb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都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的发生可以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3)三种银鱼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支持你的这一观点的证据是_。(4)三种银鱼都能很好地适应所生存的环境,这是_的结果。【答案】 (1). 两个物种存在地理隔离 (2). 不定向性 (3). 有明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 (4). 这两种银鱼的 Cytb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比较差异的数据最小 (5). 自然选择- 20 -【解析】【分析】本题以“三

47、种银鱼的分布图及线粒体 Cytb 基因脱氧核苷酸序列差异的表格数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隔离、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 资料 1 的三种银鱼在自然条件下的分布区域图显示: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二者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2) 资料 2 显示:三种银鱼的线粒体 Cytb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都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 三种银鱼中,有明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的 Cytb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比较差异的数据最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4)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可见,三种银鱼都能很好地适应

48、所生存的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解答此题的切入点是从“分布图和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和有明银鱼均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太湖新银鱼和有明银鱼可分布在同一区域,三者的线粒体 Cytb 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都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围绕“隔离、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27.下图是机体在受到外界寒冷刺激后所发生的某些调节和代谢过程的图解。图中甲、乙、丙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三种器官,X、Y 为分泌的相应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此时,膜电位将发生的变化是_。体温调节中枢甲所分泌

49、的物质 X 是_。(2)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物质 X 和物质 Y 的分泌量会降低,这种调节叫做_。(3)图中甲状腺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促进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_过程的进行,使功能蛋白质的合成加快。图中的“生物效应”主要是指- 21 -_。【答案】 (1).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 TRH (3).反馈调节 (4). DNA 的转录 (5). 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1) 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进而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电位将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体温调节中枢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