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双峰一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 共 69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
2、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 ,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
3、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 。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 ,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 ,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
4、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 2 -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C.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D.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5、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B.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C.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D.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
6、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A 项有两处错误,即“偷换概念”和“强加因果” ;“李白”不同于“李白思想” ,这里属于偷换概念;“因此”这里显然强加因果,原文是“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 ,而这里属于曲解文意,事实上李白思想并没有使纵横、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体,指根基;用,指借鉴。B 项 “范围扩大” (或偷换概念) ,原文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7、独善其身学说” , “儒家亚圣”不等于“儒家” ,明显扩大了范围或偷换了概念。C 项强加因果, “导致”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B 项,犯了“或然变必然”错误,原文语意是“恐怕” ,是推测之意,而这里变得肯定与必然。原文: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 ,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 3 -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3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犯了“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及“绝对片面”的错误, “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原文: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
8、抑李”了。这不是作者的认为,而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置,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 ,并非选项所说的“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 ,这只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非作者的认为,可知选项于文无据。二、古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
9、读(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亡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4. 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
10、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 同舟共济 B. 济世安民C. 赈灾济贫 D. 无济于事5. 下列各句词类活用与“既东封郑”相同的是( )A. 共其乏困 B. 越国以鄙远C. 夜缒而出 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6.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邻之厚,君之薄也- 4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亦去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A. / B. /C. / D. /7. 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B. 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
11、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C. 秦晋势均力敌,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D. 左传 、 公羊传 、 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答案】4. A 5. C 6. D 7. C【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例句,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A 项,渡河。B 项,治理。C 项,救济,救助。D 项,帮助,对事情有益。故选 A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答题前要整体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要有语境意识。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句“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A 项, “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B 项,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C 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 项,军,名词作动词,驻- 5 -扎,驻军。故选 C 项。【6 题详解】试题
13、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句中, “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 “之”是代词。句, “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 D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
14、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 项, “反复哀求”不对,烛之武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B 项,“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 ,张冠李戴,是晋惠公。D 项, 东周列国传不对,是谷梁传 。故选 C 项。【点睛】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五法”是指: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
15、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 “伏焉”即“伏在那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 ,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
16、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 ,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 6 -乎” ,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 “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中“因”和“
17、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 “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 “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 ,进一步考察 “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
18、;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楚将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 ,宋义曰:“公将见武信君 乎?臣论其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
19、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令王离、涉间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父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 7 -兵渡河取食于赵。且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威震楚
20、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选自项羽本纪 ,有删改)注:陵君是封号,名叫显。武信君,即项梁。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B.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
21、人人惴恐C.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D.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号。B. “社稷”旧时指国家。 “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 “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C. 文章第三段,项羽杀宋义后引兵渡河,之后情节可引申出成语“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D. 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 。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22、确的一项是( )A. 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B. 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任将士骄惰,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C. 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赢得诸侯上将军的威名。- 8 -D. 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8. B 9. A 10. D 11. (1)这时
23、,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2)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解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中“诸将” “楚兵” “诸侯军”均作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结合句意分析,排除 A 项、C 项、D 项。句意: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故选 B。【9 题详解】试题分
24、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 “谥号”错,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A 项, “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号”理解有误, “卿子冠军” ,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故选 A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
25、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 “并将其活活烧死”曲解文意,原文是“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涉间自烧杀。故选 D 项。【11 题详解】-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是,这;寇,居于之首;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定语后置句;纵,出兵。第二句中,且,况且;为,给;赐,恩惠;许,答应。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词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26、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三)古诗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客中闻雁黄
27、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
28、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0 -13.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2. A 13. 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解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四个选项句均考核诗歌的内容
29、,其中 A 项, “萧瑟凄凉”不符合诗意,两的“明”字都给人清新明亮的感受。故选 A。【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可根据诗中的“寂寞秋成感物华”分析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根据“独上高楼惨无语” “孤雁竟思家”分析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感;根据“我亦稻粱愁岁暮”分析为生计而愁;根据“星鬓为伊加”分析感慨年华老去之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30、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四)默写(8 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2) 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3)人们历来用荆轲刺秦王中“_,_”来表达革命者身赴敌处的英雄气概。- 11 -(4) 雨巷 中写到丁香姑娘如梦幻般飘逝: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
31、_。【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软泥上的青荇 (4).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到了颓圮的篱墙 (8). 走尽这雨巷【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击、翔、荇、萧、颓、圮篱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
32、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飞翔的馒头葛昕旭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 ”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
33、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要吃饱。 ”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 ”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12 -不吃饱咋行?”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
34、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
35、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
36、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选自 2011 年短篇小说 ,第六期)15. 赏析下面的句子。- 13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想说点啥,嘴张了张,结果啥都没说。16. 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 “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17. 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答案】15.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林子内
37、心的感动、悔恨、尴尬等复杂情感。 16. 慈爱、节俭、朴实、自尊。 (2 分)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 17. 全文多次写到“雪” ,写雪有以下作用和妙处:写“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首尾写雪,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在强化小说催人警醒的教育主题;“雪”是小说的自然环境,也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借助雪的描写刻画了小林子这个人物形象,篇末写雪不仅写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也升华了小说的主题。【解析】【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
38、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赏析句子可以先概括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词特点,表达的效果,传达的情感以及结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该句话的语境是小林因接过父亲的一个大馒头而遭同学的嘲笑,羞恼之下,将馒头扔了。句中,小林“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后面的“鼻子酸了酸,想说点啥,嘴张了张,结果啥都没说”小林子内心的感动、悔恨、尴尬等复杂情感。【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能力。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文
39、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概括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以直接从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行为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文中“父亲”见到小林子的言行,一再为小林子拍去身上的雪,把自己的午饭给小林子吃,让小林子不要亏待自己,要吃饱饭。- 14 -还有文末“父亲”跑向操场,捡起被小林子扔掉的馒头,擦了擦土,咬了一口,嚼了起来。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慈爱、节俭、朴实、自尊的好父亲。小说塑造父亲对儿子的爱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比如为儿
40、子拍去身上的雪,和儿子所说的话。以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他节省的品德,全文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他的朴实;结尾以神态描写表现他的自尊。【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物象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概括物象出现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该物象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七里香”出现的地方,从文章内容、结构、主旨、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其反复出现的作用。本文“父亲”为小林子拍雪,既突出父爱,也有象征意味。 “雪”也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形象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小说的首尾都写到雪,这样“雪”在文中起到首尾的作用。另外对于“雪”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也起到一定作
41、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点睛】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呢?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
42、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
43、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 15 -句子的深层含义。第卷(表达题 共 81 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1 分)18.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百舸(g ) 青荇(xng)) 忤(w)视 目眦(zh)尽裂B. 濡(r)缕 嗔目(chn) 百舸(g) 图穷匕见(p)C. 彳亍(chch) 长蒿(go) 逢(png)孙 变徵(zh)之声D. 创伤(chung) 溯流(s) 憎恨(zng ) 凄婉惆怅(chng)【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
44、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A 项,目眦尽裂,眦读 z。B 项,嗔目,是瞋目;图穷匕见,匕读 b 。C 项,长蒿,应当为长篙。故选 D 项。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B. 这个跨国电信诈骗集团分工明确,勠力同心,屡屡得逞,涉案金额达 4 亿元人民币。C. 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
45、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D.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红木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但红木家具种类繁多,一些商家为牟利将非红木家具混入其中,鱼目混珠,搅乱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 项,使用正确。指点江山:指批评国家大事。B 项,使用不当, “勠力同心” ,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该成语含褒义。语境说的是诈骗集团。C 项,使用正确。 “充耳
46、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句中 说不听群众的意见,使用正确。D 项,使用- 16 -正确。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故选 B 项。【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 、场合(时间、地点、氛围) ,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 ,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 。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
47、、简洁平实) ,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 ,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变暖使日本建筑物、农作物等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最多可达 8.7 万亿日元以上。B. “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C. 政府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D. 马伟明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不仅成功研制航空母舰电磁弹射技术,而且攻克了更高难的电磁拦阻技术难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
48、,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 项, “可达”后面跟确数,与“以上”矛盾。B 项,杂糅。 “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可改为“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 ,或“以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D 项,搭配不当, “研制技术”不当。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
49、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 17 -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B.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我们高中生心中觊觎已久的圣地。C.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D. 张老师,学生这篇习作请您拜读,如有不妥之处请您不吝赐教,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