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 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请注意:时量 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 共 60 分)1.下表是不同历史文献关于禹传启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下表:A. 禹的做法曾引起激烈的反对B. 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C. “家天下”不符合时代潮流D. 启通过战争巩固了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益干启位,启杀之”和“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可知禹死后传位于其子启,引起了不满,如益、有扈氏等,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故 B错误;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故 C 错误;
2、材料只体现了启与其他部落之间的战争,未体现巩固禅让制,故 D 错误。【点睛】材料考察对历史文献的理解,需要结合材料,不能随意联系。由材料只能得出禹传位于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引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满,出现了战争。2.下表中的两则史实反映了商代:- 2 -A. 借助神权强化王权B. 依据血缘分配权力C. 君王权力日益集中D. 开始实行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夏多最,天命殛之”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可知,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即天命所归,因此,材料反映了商代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故 A 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则材料无论是商汤讨伐夏桀,还是盘庚迁都是承天之命
3、,不能反映商代依据血缘分配权力,故 B 错误;两则材料反映的都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君王权力日益集中,故 C 错误;两则材料反映的都是承天之命,不能反映商代开始实行分封制,故 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商代借助神权、强化王权的相关知识,夏商的政治具有神秘色彩,宣扬天命,借助神权强化王权。3.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 120 余字,大意为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A. 充分反映了西周“以番屏周”的弊端B. 全面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体系C. 佐证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D. 反映
4、西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王)册封矢为宜侯”中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 3 -制的弊端和宗法制度,故 AB 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 D 项错误。点睛:通过材料“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国王)册封矢为宜侯”判断出分封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4.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皇帝名号的确定,于是其亲属均有专属称号,如皇帝父母为“太上皇”、 “皇太后” ,妻曰“皇后” “殡妃” ,子曰“太子” “皇子” ,女曰“公主” ,孙曰“皇孙” ,这些称号体现:A
5、. 皇族地位的独尊B. 统治者腐朽无能C. 血缘关系的亲疏D. 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封建社会,由于皇帝名号的确立,于是,其亲属均有专属称号,如皇帝父母为“太上皇” 、 “皇太后” ,妻曰“皇后”可知,这些称号是为了突出封建社会皇族地位的独尊,故 A 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称号体现了皇族地位的独尊,而不是统治者腐朽无能,故 B 错误; 皇族称号不能体现了封建社会血缘关系的亲疏,故 C 错误;皇族称号不能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故 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封建社会,皇族地位的独尊相关知识,秦始皇为了突显自己的功绩,自称皇帝,并将其妻子子女等都
6、设置专属称号,体现了皇族地位的独尊。5.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 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4 -C. 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 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唐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因而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 A 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 B 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6.下列对
7、图 1、图 2 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答案】B【解析】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 正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自唐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C 表述太绝对,错误;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 D 错误。- 5 -7.五代以
8、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全面”一词的限制。A C D三项各自反映了变革的一方面,只有 B 项才全面地概括归纳了这次改革的内容。故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北宋统治体制的改革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材料表明:A. 重文轻武,文官待
9、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答案】B【解析】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B 正确;表格难以说明重文轻武的格局,A 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C 错误;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 错误。9.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 6 -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答案】C【解析】题干说到行省的军事权力由丞相、平章等
10、官掌握,而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官员来执掌,这样分开来掌管,而且都来自中央和朝廷命官来把握,就能有效的防范地方官员专权现象发生,故选 C。10.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 B 正确;A 项分权
11、与材料不符;C 项阶级对立错误。D 中限制君主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 、注意两个“联系” 、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11.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
12、死党” ,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7 -A. 皇权被严重削弱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 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 A;CD 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 B。1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 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 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项。13.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14、A. 生命至上B. 城邦优先C. 人民主权D. 法律至上【答案】B- 8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的城邦意识浓厚,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提出流放比死刑更为严重,因此不能说生命至上,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主权原则,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说明并未体现法律至上,故 D 项错误。14.据统计,公元前 425 年以后,雅典每年用于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的工薪总数就达100110 塔兰特。这体现出:A. 城邦财政已不堪重负B. 城邦对公民参政的激励C. 雅典工薪制度的完善D.
15、公职人员队伍扩编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公元前 425 年以后,雅典每年用于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的工薪总数就达 100110 塔兰特”和所学知识,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故 B 正确;材料只体现对参政人员发放工资,未体现财政不堪重负,故 A 错误;材料只体现对参政人员发放工资,未讲工薪制度的完善,故 C 错误;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政治机构,没有体现公职人员队伍的扩编,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
16、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5.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A. 认识到直接民主弊端 B. 反对手工业者参政C. 赞赏雅典的民主制度 D.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直接民主的弊端。材料反映出雅典不同素养的人参政,这往往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是反对手工业者参政,- 9 -故 B 项错误;C 项和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认识万物的尺度
17、”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故 D项错误。点睛: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6.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A.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宣扬天赋人权C.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 调和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据材料“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
18、马法既保护奴隶主利益,又适当注意到了奴隶的生命权,其主要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 C 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 A 项错误;罗马法没有天赋人权思想,故 B 项错误;调和阶级矛盾的目的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 D 项错误。故选 C。17.19 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A. 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B. 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C. 罗马共和国的外邦人D. 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
19、“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可知万民法保护外国人,是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 D 正确;万民- 10 -法适用的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所有居民还包括奴隶,奴隶不是自由民,故 A错误;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不是共和国时期的,故 BC 都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万民法,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是适用于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除奴隶外一切自由民的法律。18.光荣革命后,在英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1760-1820 年) ,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这表明A. 责任制内阁尚未成熟B. 国王“统而不治”C.
20、 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D. 三权分立制确立【答案】A【解析】由于“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 ,说明国王还有一定实权,首相要听命于国王,故排除 B,选 A;首相作为内阁首脑,要向议会负责,排除 C;材料没有提到“三权” ,排除D。19.2003 年 3 月,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称伊拉克战争。对于这次战争的决策,英国国王可以做的是( )A. 主持内阁会议,要求内阁成员一致同意出兵B. 要求议会同意给战争拨款C. 在对伊拉克出兵的决议上签字D. 邀请美国一起出兵打击伊拉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际权力,故
21、选C。ABD 都涉及了实际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11 -A. “小州的胜利” ,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B. “着火的房子” ,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C. “人类的五分三” ,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D. “瑕不掩瑜” ,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答案】B【解析】【详解】 “着火的房子” ,反映邦联制下出现的危机而非联邦制下出现危机,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故选 B;“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不论州的大小,每州两名,这样就顾及小州利益,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类的五分三”的确是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这是典型的种族歧
22、视,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瑕不掩瑜”说明颁布 1787 年宪法的功绩远大于局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21.美国的两党制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争夺的战场B. 美国的两党制经常引发暴力冲突C. 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D. 民主党和共和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的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体现,但是两党制并不是引发暴力冲突的原因,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美国通过两党制争夺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故 A 项正确。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是轮流
23、执政,故 C 项正确。两个党派本质上都代表资- 12 -产阶级的政党,故 D 项正确。22.“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1875 年法国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 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 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B. 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C. 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法国共和制以微弱多数确立,并一直受到君主派的攻击,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 D
24、正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虽然艰难,但以后逐步稳固下来,故 A 错误;史实证明,共和制适合法国国情,故 B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 C 错误。23.“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 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B. 德国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C. 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D. 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德国议会权力受到皇帝的限制,故 A 项错误;德国政府是由皇帝任命的,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故 D 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了德国议会的权力和产生,这说明德国开始走上了民主政治
25、的道路,故 B 项正确。- 13 -24.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 19 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A. 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B. 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C. 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D. 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 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 年德意志统一后,虽然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瓦解,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故 C 项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
26、民主共和制,故 A 项错误;军国主义色彩,不仅仅表现于德国,其它国家也有,故 B 项错误;联邦制国家,属于国家结构,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故选 C。25.下面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英国、德意志帝国、法国和美国实行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代议制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英国和德国的君主都是虚位元首,没有实权英国和德国的权力中心都是议会,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A. B. C. D. 【答案】C【解析】- 14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德意志帝国、法国和美国的议会或国会的议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实行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近代西方,代议制政体主
27、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 ,德意志皇帝手握大权;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德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故本题选 C。26.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
28、来看,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故选 A,排除 B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
29、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 15 -故选 A;BCD 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8.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 ,说明外交事务的办理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由兼领到专职部门的出现,故 A 正确;近代中国外交仍是被动地位,故 B
30、 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办理外交事务机构的变化,并未体现官僚机构的膨胀,故 C 错误;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是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机构的变化,由以前地方总督兼领外交事务到总理衙门的成立,中央直接处理外交事务,出现专业化分工。29.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
31、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 16 -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属于“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 D 正确。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不属于根本原因,故 A 排除。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源于阶级局限性,故 B 排除。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源于阶级局限性,故 C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评价【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历时 14 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
32、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30.(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 ,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B. 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为了获取军火武器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可知,太平天国在对外交往中不熟悉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
33、经验,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且 A 项说法错误,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A。材料体现西方国家与太平天国进行军火贸易,而不是中立政策,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而是强调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排除 D。第 II 卷(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编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
34、世、行状(道德)品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 17 -科举制, 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材料二 官职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的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 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 ,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
35、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 年的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 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前代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答案】 (1)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
36、;选拔范围扩大,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门阀士族转变为国家。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实行了相对公平的竞争。(2)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主要从标准、方式、范围等方面分析,积极意义是课本原文内容,比较简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以上- 18 -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
37、同。【详解】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在科举制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家世;科举制下则主要考学识才能;在选拔方式上,九品中正制需要“中正官征询” ,科举制则是考试;九品中正制下只有世家大族能做官,科举制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选拔范围扩大。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是课本原文,结合材料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实行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氛围。第(2)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是:同:由“中国贵族与平民皆可报”所学科举制的招生对象得出考生来源广泛; 由”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和所学科举制的
38、录取方式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由”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诗赋“ “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得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素质 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睛】第(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的比较主要从标准、方式、范围等方面分析,积极意义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维护统治;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同可以从两者都是考试选官制度入手分析,异主要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中国是封建专制社会,科举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英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官制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3
39、2.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19 -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政治”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宋朝得分:制度 6 分;科技 8 分;经济 9 分。说明:北宋初期实行一整套制度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设置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但也压抑了地方的自主能动性。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实行糊名誊录法,扩大了科举录取官员规模,官制复杂,形成冗官局面。北宋在科技上有大发展,新式火药武器层出不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宋
40、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货币方面开始出现纸币,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重心于南宋时期完成难移。政府财政来源中商业税成为重要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出现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解析】【分析】- 2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朝代,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并进行论证说明,其中“政治”是必选要素。论证的时候要史论结合,不可空谈。【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朝代,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并进行论证说明,其中“政治”是必选要素,例如选取宋代,首先对其打分,其次进行论证,如政治上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收三权;经济上商业的繁荣、市的变迁;文化上,市民文化的兴起;制度上,科举制的完善;科技上,三大发明等。【点睛】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综合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设计范围广泛、难度高。首先要对材料相关信息进行正确分析,按照要求选出题干涉及的三个选项,其中必须包含“政治”要素,结合课本相关史实论证即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