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 ,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 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 ,侧重公卿的言论, 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 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 C 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
2、新, 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 A 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 B 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 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2.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 49 处中今山东占了 12 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 118 处,江南、剑南二道有 51 处,占432%。这反映出A. 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 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D. 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3、【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 118 处,江南、剑南二道有 51 处,占 432%”可知汉代主要集中于北方,唐朝南方铁矿得到一定发展,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所以南2方铁矿数量出现增长,故 B 正确;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南方的开发,而不是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故 A 错误;材料只列举了汉代山东和唐江南、剑南的情况,不能得出矿产分布不均的结论,故 C 错误;材料“唐代全国铁矿产地 118 处,江南、剑南二道有 51 处,占432%”不能反映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南
4、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宋史创立道学传 ,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 A 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 B 错误;
5、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 C 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 D 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注意辨析“道”的含义,即儒家之道。再结合课本知识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即可。4. “19 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 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B.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C. 太平天
6、国运动和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 项戌变法发生在 19 世纪末,B 项秋收起义爆发于 1927 年;D项义和团运动也发生在 19 世纪末,这三项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 世纪中期, “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所以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题紧扣“19 世纪中叶,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5.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
7、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 “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 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 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 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 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 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
8、手, 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 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6.“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B. 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
9、场C. 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4D. 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导致国人的抵抗,体现出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C 正确;A 是 1937 年七月;抗日战争主战场是敌后战场,B 错误;D 是 1935 年华北事变之后。7.1978- -1991 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A. 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 国
10、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 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答案】A【解析】“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于经济管理的控制逐渐放松,A 正确;B 中基本结束错误;C 是 1992 年之后;C 是 1984 年开始。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11、(4)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8.1953 年 3 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 年 3 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5D.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答案】D【解析】从材料“1953 年 3 月” “1955 年 3 月” “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可以反映出这是新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灵活实践,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72 年,排除;当时中苏关系比较正常,故 BC
12、 项错误。9.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 “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 。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 。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 诉讼程序的规范C. 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D. 法律形式的完整【答案】C【解析】“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 “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说明罗马法对于亲自行为认可,C 正确;A 属于财产归属问题;材料没有涉及诉讼程序,B 错误;形式完整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10.15 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
13、式花瓶花费 4850 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 38 万弗洛林。这一现象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C. 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时间 15 世纪可知意大利当时的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是因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出现了以人为中心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观,所以这些消费品有人物肖像、雕像、花瓶和法冠等,故 B 正确;热衷艺术品的不都是资产阶级,如教皇,6故 A 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题干讲的是艺术品消费,与资本主义
14、萌芽无关,故 C 错误;奢侈风气并不是艺术品消费导致的,故 D 错误。【点睛】本题注意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即“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花瓶” “法冠”可知意大利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不仅满足了生存需求的物质消费而且出现了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主要表现为向艺术家定制或购买不同题材、不同形制的艺术品等为代表的文化消费活动。1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 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 “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42 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
15、,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材料表明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D. 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 1894 年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这种认识的变化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故 A 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故 B 错误;材料是西方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不是影响,故 C 错误;
16、D 选项以偏概全,不能因为部分学者的赞同就代指全部,故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注意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认识的比较。12.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A. 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C. 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 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答案】A7【解析】【详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
17、材料“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 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 C 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 D 项错误。13.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
18、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 ”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 1617 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材料二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 ;“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 ,使“中国之富可期” 。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 ,定“商
19、律” ,轻“厘税” ,给“凭单” (专利证书) ,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 19 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 20 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答案】 (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
20、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8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侵略)性质。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是主要任务。(2)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 ;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英经济民族主义。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
21、张的异同及其原因,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 “英国于 1617 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 ”中可以概括出两者的相同之处。从材料“进行殖民扩张” “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中可以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22、2)从材料“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 19 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 20 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体制改革、反帝斗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刀锋 ,首次出版于 1944 年。小说通过两个中心人物的对比,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对照,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其梗概如下:拉里的飞行员好友在一战的某次战斗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从此他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
23、富的时代浪潮中,拉里却难以置身其间。他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9善之路。艾略特是另一中心人物,他靠权谋手腕,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成功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甚至大赚了一笔,还与贵族名门攀上关系,狠狠地过了一把贵族瘾。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参考示例 1信息:一战中拉里的好友为救他而牺牲。历史现象: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概述和评价:发生于 1914 年到 1918
2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性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引发了欧洲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客观上也带来了科技进步。综上所述,一战的爆发是欧洲政治经济形势演变的结果。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客观上促使科技的进步,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历史。参考示例 2信息:小说发表于 1944 年,描述拉里因好友为他牺牲而迷惘,开始匪夷所思的人生转变。历史现象:反映出现代主义流派。概述和评价: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引起西方人精神上失望、迷惘和苦
25、闷,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促使现代主义流行和发展。它包括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属于 20 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该流派反传统、反理性。它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综上,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参考示例 3信息: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历史现象:反映出美国柯立芝繁荣的景象。10概述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
26、,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与美国技术革新、国内外市场刺激、汽车产业发达和商业分期付款方式有关。总之,柯立芝繁荣促使这一时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但随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经济危机逐渐潜伏,最后导致 1929 年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参考示例 4信息:艾略特成功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历史现象:反映出经济大萧条。概述和评价:1929 年 10 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这是长期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危机持续长达四年时间,主要表现在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等。大萧条对经济造
27、成巨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日益恶化;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总之,经济大萧条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新政措施,缓解了经济危机,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解析】【详解】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根据“拉里的飞行员好友在一战的某次战斗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 ,可提出信息:一战中拉里的好友为救他而牺牲。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即: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最后,结合所学,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性质以及影响即可。也可提取其他信息,结合所学进行
28、分析评价。请考生在第 43、44、45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11满千,二郡分领”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 “租调岁减”的局面。583 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
29、课” (报告工作) ,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 (1)背景:地方机构混乱、官制重叠、官员人浮于事(民少官多) ,导致财政困难;地方长官权力很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措施: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官;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官员异地任职;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2)使地方机构得以精简,工作效能得到提高;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有效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地方官制改革。这场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对材料
30、的分析归纳得出,改革的历史作用除了根据所采取措施进行分析以外,还要联系所学,从我国古代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大多带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来分析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 “出现了资费日多 租调岁减的局面”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主要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583 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 (报告工
31、作) ,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2)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应当根据上述归纳的改革措施,以及联系教材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分析说明。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材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盟军统帅部规定北纬 16 度线以北的印度支那(越南北方和老挝大部)由中国受降和接收。日本投降时,由越国受降和接收。日本投降时,由越共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举行起义,成立了临时政府。那时候,法国急于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背弃民族自决主张转而支持法国;英国更是和法国结伙复辟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大力帮助法国重返
32、;苏联通过雅尔塔密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国民政府顾忌托管越南会予其借口同样施于中国的东北、蒙古、新疆。1946 年 2 月,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协定:法国提前交还广州湾租借地,承担中国军队入越军费,对中国在越南的地位和华侨待遇给予保证,以及中国无偿收回滇越铁路云南段等;而中国将印支北部的军事行政权移交给法国。摘编自孙喦70 年前的海防之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中国军队入越受降、接收的原因和面临的不利环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答案】 (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国是盟国之一;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
3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不利环境:法国急于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美国和英国因冷战等因素支持法国;苏联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也给中国政府带来压力。(2)因素: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承担国际责任及义务。 (3 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当时的地位、蒋介石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和中国抗战的胜利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不利环境,据材料“法国急于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背弃民族自决主张转而支持法国;英国更是和法国结伙复辟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大力帮助法国重返;苏联通过雅尔塔密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可以概
34、括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3材料 在早期启蒙思想家心目中,中国在三个方面成了评判与改善欧洲的标准:政统和道统相分离的开明与三级社会管制的宽松;权力阶层都向所有阶层敞开大门的开放性;伦理治国的理性与秩序。然而,从康德开始,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不仅中国不能成为标准和尺度,而且中国本身也要成为批判与检验的对象。从权利法则出发,中国上述三方面“优点”并不足以成为效仿的范本。这一法则就是:因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能够做与任何他人符合普遍法则的意志相协调的一切事情。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
35、维护与保障所有成员那些不可让渡的自由权:人们让渡出强制权,乃是为了维护与保障那些不可让渡的自由权。摘编自黄裕生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启蒙思想家积极“颂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德对中国所持的否定态度。【答案】 (1)历史背景:十六、十七世纪耶稣会士积极向欧洲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当时东西方直接的文化交流不充分;启蒙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批判欧洲封建特权和神权的需要。主要依据:中国君主专制相对开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使社会阶层不断流动;中国儒家的仁义道德影响广泛,社会秩序井然。(2)评述:启蒙运动走向
36、深入,康德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了解更加全面;康德认识到人类理性的本质是自由,中国的专制制度无法维护和保障自由权;他对中国持否定态度并非出自私人主观情感,而是出自其思想和理性;康德站在自身立场上否定中国,具有片面性,需要我们批判性解读和认识。【解析】【详解】 (1)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可从耶稣教会教士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东西方直接的文化交流不充分、启蒙思想家批判欧洲封建特权和神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主要依据:根据“政统和道统相分离的开明与三级社会管制的宽松”得出中国君主专制相对开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根据“权力阶层都向所有阶层敞开大门的开放性”得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使社会阶层不断流动;根据“伦理治国的理性与秩序”得出中国儒家的仁义道德影响广泛,社会秩序井然。14(2)评述:根据“不仅中国不能成为标准和尺度,而且中国本身也要成为批判与检验的对象”得出康德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了解更加全面;根据“因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维护与保障所有成员那些不可让渡的自由权”得出康德认识到人类理性的本质是自由,中国的专制制度无法维护和保障自由权;还应该指出康德的思想体现出一定的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片面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