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授课内容课时 1 授课班级 日期知 识 与技 能1积累文言词句,背诵 并默写 这篇短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3体会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过 程 与方 法1通过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重点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难点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教法学法诵读、讨 论、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步骤教 学 设 计2教学过一、情景导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2、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明月几时有 ) 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圆月更能引起文人们对 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 的情 肠?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 ,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学生自主回忆)三、真情浓墨千百读1、学生 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个读,主要看字音节奏把握如何
3、;3、学生听读,对比自己的不足;4、学生跟读,体会情感,把握语调;5、师范读,出示重点字音,学生做好笔记。四、合作探求知文意(一)教师出示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3)水中藻荇交横( ) (4)盖竹柏影也 ( )(5)相与步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 两人者耳。(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学生翻译中的错误并纠正。(三)难点解析:月色入户 户:指
4、门。间:隙也。徐鍇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间(jin)隙也。 ” 3程 (四)出示翻译,并且做笔记。四、合作探求知文意列出表格,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夜游时间、夜游原因、同行对象、夜游地点、夜游内容)五、七嘴八舌同研读(一)赏析美景1、描写美景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3、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之“积水空明” 赏析:“积水空明” ,一泓积水清澈透明,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本句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4、作者是如何描写这种景物的?把月光比作水,写出月光的透明澄澈。 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
5、二)探究 苏公心境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竹柏之上,空灵美丽,澄澈透明。但这优美的月光是否照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呢?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边读边体会苏轼心情。2、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心境。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 ,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 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 章)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如何理解“闲人”?明确:悠闲的情志,宁静的心境,惆怅的心绪和旷达的胸襟 。六、拓展与写作千年之前,贬谪之人苏轼带领我们深秋夜游,庭院赏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4_;读了你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想对您说_。1、学生完成写作并展示作品。2、师生共同点评。3、全班试背记承天诗夜游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叙事:夜游描写:月色 悠闲的情志宁静的心境抒情:闲人 惆怅的心绪旷达的胸襟作业设计1、 比较苏轼的定风波 ,继续感受苏轼的旷达胸襟。教学反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