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题,48 分)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 “富”合一到“贵” “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D. 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工商业日益繁荣,出现了一些拥有大量财富的大商人,故 D 正确;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
2、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不会是工商业的发展的直接原因,故 C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后期” “贵 富分离” ,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变现和影响分析解答。2.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
3、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体现了体现了一2定的理性成分,故 B 项正确,AC 项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形成一套的伦理道德是在西汉之后,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是关键。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独立国夷而为县,并不是秦汉时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早已有许多小国变成大国中的一县了。国夷而为县,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的成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秦汉时开始废国推行县制B. 古代政治制度发生转型C. 频繁战乱导致诸侯国灭
4、亡D. 我国疆域面积迅速拓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县的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与秦汉相比,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员到县,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叙述不符;C 选项与材料无关;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4.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5、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 ,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 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 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3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A
6、.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 B 符合题意。A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 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 ,也没有“重商”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6.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
7、00 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 A 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 B 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C 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结合所学
8、知识分析解答。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4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 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故 C 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
9、,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 A 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 D 项错误。8.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 ,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故 A 项错误。 “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
10、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故 B 项正确。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 项错误。 “封建”式管理即“封邦建国的分封制” ,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瓦解,至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从此“封建”式地方管理方式退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流行列。故 D 项错误。5点睛:西周典章制度比较完备。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两大支柱,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支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礼乐制度也走向衰落。9.三代政治势力的地
11、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 A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B 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12、,故 C 排除;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 D。10.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13、 。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 B 项。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11.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答案】B【解析】唐以前货币主要是以重量计算,唐以后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不再按照重量计算,该措施为以后代行货币的纸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 B 正确;该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
14、A 错误;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征收赋税的信息,故 D 错误。12.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 “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3.从齐民要术的目录
15、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 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 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 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7C. 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 B 项。A 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错误,因为马的地位有所
16、下降;D 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比例,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农耕经济的发展14.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 年) ,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 金属货币完全萎缩C. 实物交换更加便利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以看出此时废除了货币交易,实行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是战乱导致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金属货币完全萎缩的信息,且“完全”表述也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相较于实物交换,货币可以统一结算,使
17、用起来应该更加便利,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D 项。15.唐代独异志 (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16.贞观三年(629 年) ,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 “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唐太宗怒而
18、再出敕, “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 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B. 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 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D. 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你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 D 项正确;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A 项错误;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 B 项错误;皇帝属于专制并不会阻止皇帝独断,故C 项错误。17.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 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
19、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首创武举科。9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 A 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
20、想被科举制禁锢,故 B 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 C 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8. 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 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 文人阶层志
21、趣的改变C. 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偏安王朝的政泊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骄文受到文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家没有统一,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祟的原因同样是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故 C 正确;A 和 B 均不是材料体现信息;D 项属于经济因素。10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古文运动1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22、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 D 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 A 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 B 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 C 项错误。2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
23、有松动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 A 错误。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 B 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 C 错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 错误。2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11初秋庆贺说七月
24、为小秋,若干粮食成熟,汉代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目连救母说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据西晋翻译天竺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连供养十方僧众,最终救出坠入地狱的母亲。地官生日说北魏道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A. 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B. 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C. 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D. 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料研读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一样的风俗,但是不同地区仍存在不同的说法。A 选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确定中元节起源时间;B 选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第一、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元节起源于中国,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中
25、元节是外来节日,所以不能确定中元节是外来节日;材料关于中元节的记载有不同说法,并非体现记载的矛盾荒谬,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中元节来源说法多样,内涵丰富。22.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答案】D1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是要从人的视角看待世界,而
26、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是重视理性思考的作用,故选 D。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所以排除 A;结合所学,普罗泰戈拉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 B;C 只是揭示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没有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排除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觉醒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名师点睛】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具有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知德合一” 、 “知识即美德” 、 “认识你自己”等观点,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极为相似。23.在凯恩斯学
27、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有封闭性,从而遏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故 B 项正确;“工商食官”指
28、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故 A 项错误;C、D 两项是影响社会需求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点睛】 “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是关键信息。24.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13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 2 个,雍正年间 3 个,乾隆年间 30 个,嘉庆年间 62 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 农民的负担减轻C. 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D. 缓和了人地矛盾【答案】A【解析】“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
29、地刚支付的保证金) ”反映出佃户只要交付押金就可以租种土地,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较松,故 A 正确。材料中的押租是佃户租种土地的租金,不能反映出农民赋税减少,故 B 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农业技术的实质性变革,C 错误。材料中有押租现象的州县增加,没有体现耕地的增加,不能反映出人地关系紧张局面得到缓解,D 错误。点睛:材料“淸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实质是反映我国农业经济的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普及、深化,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因为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30、相对减弱。另外,佃农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适当的自主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5.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 ,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
31、,故“非议四起” ,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 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 B 选项14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26.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
32、机杼彻黄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为风尚。因此选D。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清【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27.“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 3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
33、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 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 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 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 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A 项说法错误,排除;C 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15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 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34、;B 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28.2018 年春晚展示的明代中期画作丝路山水地图 (原名蒙古山水地图 ) ,引发民间热议。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将后名强加到前图之上,大失学术规范。能够有力支撑冯天瑜先生结论的是A. 该地图青绿山水技法绘就了从明朝嘉峪关到天方的 200 多个地点B. “丝路”一词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 19 世纪 70 年代提出C. 该地图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日本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收藏D. 该地图描绘的是明中叶穆斯林到麦加朝觐的路线与丝路贸易无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
35、知识可知, “丝路”一词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 19 世纪70 年代提出,故 B 项正确;AD 项是绘画的内容,无法体现出支撑冯天瑜先生结论,排除;C 项与冯天瑜先生的结论无关,排除。29.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时间 史实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16【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
36、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 “郑伯弟段作乱” 、 “卫弑其君桓公” 、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这四段史料都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诸侯兼并,B 项排除;C 项等级不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3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洪武八年(1375 年)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 “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宜德十年(1435
37、 年) “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宜德十一年(1436 年) “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 白银渐趋货币化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 纸币退出了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 A 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 “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 C 项
38、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 D 项错误。31.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17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 C 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
39、 D 项错误。32.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澳门管理B. 取消外交活动C. 严控中外接触D. 禁止海外贸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洋船出入中国海岸需要严格审查,外国人也不能直接接触清廷大员,办理事务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通过这一系列的管控体现了清政府严格控制中外接触的目的,加强澳门的管理也是为了严控中外接触。A 不是主要目的;BD 项说法与材料相互冲突。故答案为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发
40、展33.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 。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A. 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B. 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C. 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18D. 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 “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 “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可知,万民法的制定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万民法是具体法律条文,排除。自然法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排除 B。自然法是一
41、种法律理念,没有具体条文,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34.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 ,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这体现了罗马法A. 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B. 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C. 更关注具体个体的利益D.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 “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 ,表明罗马法相对于人民或全体市民,更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C 正确;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材料无法
42、体现公民、自由民的信息,排除A;“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没有体现特定群体,排除 B;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不能说明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 D。35.在雅典陶片放逐法推行的 70 年间,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所以有观点认为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 。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A. 成功遏制了权力的集中B. 有利于维护民主体制C. 是导致政局动荡的根源D. 维护了平民阶层利益【答案】B19【解析】【详解】根据“在雅典陶片放逐法推行的 70 年间,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 ,联系所学,陶片放逐法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通
43、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约束官员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 B 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雅典政局动荡的根源是直接民主,C 错误;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 ,联系所学陶片放逐法的意义分析解答。3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A.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B. 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C. 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D. 经济实力影响政
44、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的范围由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到下层平民再到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这说明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故 A 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公民的范围问题,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等级色彩,故 C 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公民范围的扩大,而不是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 D 错误。故选 B。37.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从注重
45、形式到灵活实用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答案】B20【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 ,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 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 ,材料未体现,排除 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 项排除。故选 B。38.1844 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
46、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说明A.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B. 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C. 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D. 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近代中国的劳动力低廉,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民众消费低端产品。但是在英国不具备这种价格优势,说明传统土布具有较大优势,故 D 项正确。同时期英国是工业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故 A 项错误;中国土布质量较差,并不是制造工艺领先世界,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家庭与社
47、会生产的优势,故 C 项错误。39.电影我的 1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A. 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B. 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C. 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D. 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答案】A【解析】21【详解】电影不是真正的音像史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研究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依据法理、据理力争比“精彩发言”更重要,故 A 项正确;不能把电影作为真实史料,故排除B
48、;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的、但不一定是合理的,故 C 项错误;“发言”与“史料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D 项错误。40.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
49、故 A 项正确,排除 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 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 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41.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棉花 担 6.54% 5.72%棉纱 担 6.94% 4.86%印花布 匹 14.25% 4.98%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A. 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22B. 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C.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 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 18431858 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这说明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没有体现出资本的进入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故 AB 项排除;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 C 项错误。点睛:解题首先分析表格,依据棉花、印花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