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总结(一)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条件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性质 奴隶制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 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背景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相同点目的新兴
2、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2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 封建性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内容深度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不同点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项目 变法前 变法后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
3、有制,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外交上 “夷狄遇之” ,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典例】 (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
4、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第一步:审题意 (1)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指阶级关系、社会阶层的流动。(2)说明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要从变法的社会背景和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第二步:抓关键 材料中的变“世侯世卿之局” “徒步而为相” “白身而为将” “布衣将相”3是关键信息。第三步:扣知识 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这一变化有直接关系。参考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
5、历史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历史主题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1.该类题考查方式一般分为两种(1)在题干引文中直接给出本题意在考查的核心主题,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更普遍。(2)在题干引文中不明显或没有直接显示题目主题,而是将主题隐含在设问中。2.此类题型就某一主题设置情境,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覆盖面广,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主题洞察能力和对材料合理而充分的整合能力,一般属于难度偏上题目。3.应考措施:题干、正文材料(特别是省略号前后)及材料出处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应全面关注。4.答题
6、技巧:此类题型要求在作答某一问前先全局浏览设问,尤其是题干主题不明显的呈现方式,可通过这一步骤来把握主题所在。(1)首先找出主题所在。读题干引文和总体设问,在答题之初就找出本题要考查的主旨。(2)充分提取材料信息。除了对正文材料的全面研读之外,还要特别留意注释、出处等非正文信息,以获取时空限定或作者阶级、立场等关键信息。(3)认真审清作答依据。特别关注“据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种设问作答依据的不同,按要求去组织答案。(4)相关知识联系对比。围绕同一主题组合而成的材料或是类似情形、类似举措、类似评价,或是截然相反的情形、举措和评价,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间的关系。(5)关注
7、时政洞察主题。主题类的解析题目往往和时政联系密切,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逐步增强自己的时代感,提高自己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4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
8、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措施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家庭规模和家庭成员关系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所属时代的政治状况、生产技术、土地所有制等方面归纳。答案 (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家庭成员关系密切。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