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_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2)北魏建立:386年,_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_,次年正式称帝。,前秦,拓跋珪,平城,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_。(2)影响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河流域,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2)措施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经济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文化:兴办_,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影响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_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太学,农业经济,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_,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2)赋税制度:官吏、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_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民族矛盾,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先进
3、文化。(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_落后的统治方式。(2)和_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汉族,儒家经典,鲜卑族,冯太后,【概念阐释】 1.鲜卑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大举汉化,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2.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
4、征调亦不能干预。,【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 2.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结构图示】 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一 拓跋珪因倾慕汉文化,遂仿长安、洛阳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为加强封建化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成为国家的编户。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3 000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 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
5、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主题,史料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珪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的汉化的措施。是指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2.史料二体现了北魏赋税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是指赋税征收没有止境。,1.据史料一,分析拓跋珪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提示 政治方面:完善职官制度,加强地域户籍管理;经济方面:审定度量衡;文化教育:设五经博士,扩大太学生人数。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提示 问题: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史论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施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1)客观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主观条件: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向农业经济转变,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