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11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A放弃“一边倒”政策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答案】D【解析】 共同纲领是 1949 年 9 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 D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行“一边倒”政策,故 A 项错误;中国未参加不结盟运动,而是其观察国,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是在独立自主和平
2、外交方针的政策下取得的外交成就,故 C 项错误。2下图为 19601969 年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较(单位:万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 A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中苏贸易锐 减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停滞C苏联并未成为中国外贸的垄断者D中国国内经济调整促进外贸发展【答案】C31950 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 8 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新中国试图 摆脱两极格局影响2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答案】C【解析】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
3、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影响,故 A 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 1954 年提出,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束缚,具有灵活性,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放弃“一边倒”的方针,故 D 项错误。 11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 19502005 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在 19782005 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
4、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中美 关系改善,故 A 项正确;B 项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故错误;C 项与此阶级世界态势不符;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 D 项错误。12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 话,办公道事。 ”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答案】C313.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
5、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 ”这表明(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对亚非国家在摆脱美国控制方面的帮助,故 A 项错误;万隆会议由于周恩来的表现使共产主义中国在亚非国家乃至世界上的被重新认识,故 B 项正确;此材料的目的不是在强调卓越外交家的贡献,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 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 项错误。 (2)原
6、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日期 封面41950 年 12 月 11 日 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4 年 5 月 10 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
7、条“张牙舞爪” “目露凶光”的青龙1972 年 3 月 6 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 红色娘子军 等1979 年 1 月 1 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 21 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编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
8、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 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 “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 70 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10 分)(2)指出材料二 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8 分)
9、【答案】(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 20 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 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 ,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 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3)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 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
11、本?”20 世纪 60、70 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 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6 分)【答案】观点: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建立在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基础上。论据:(1)20 世纪 40 年代,与中国以 合作关系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并对 中国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希望中国充当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支撑点,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以遏制中国为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溃败后,支持台湾政权,打击社会主义新中国。(2)20 世纪 50 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加紧敌视、遏制中国。6(3)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建交,但仍有斗争。20 世纪 70 年代,与中国改善关系并建交,拉拢中国对抗苏联。中美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个砝码。总之,无论哪种政策,其出发点都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从属于其东亚战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